<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9月29—30日</p><p class="ql-block">地点:烂缦胡同儿、法源寺、牛街</p><p class="ql-block"> 绿米仓胡同儿、智化寺、鼓楼等</p><p class="ql-block">文字:境心</p><p class="ql-block">摄影:境心</p> <p class="ql-block"> 走进烂缦胡同,阳光正斜斜地洒在青砖灰瓦之间。现代楼宇的轮廓在远处静静伫立,而脚下的这条老巷却用它的低语,讲述着岁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路旁那座老屋,瓦片层层叠叠,墙面上贴着几张褪色的海报,像是胡同随手写下的日记。我沿着指示箭头慢慢走,仿佛不是在寻路,而是在翻阅一本活的历史书。</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壁画绘着古寺与花枝,一笔一画都透着生活的讲究。“法源寺烂漫最美胡同”几个大字写得豪迈又温情,像是给这条街盖了章。我停下脚步,抬头看天,蓝得干净,云朵轻飘,恍惚间觉得,这哪里是城市一隅,分明是一幅会呼吸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一面墙成了整条胡同的画布,法源寺的飞檐翘角被细细描摹,花枝从屋角蔓延而出,红的、粉的、黄的,热闹却不喧嚣。底下一行小字写着“漫时光”,我笑了,这名字起得真妙——走在这里,时间的确慢了下来。风一吹,墙边的绿饰轻轻晃动,像是在回应画里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 晴天的胡同最有味道。阳光爬上屋檐,彩绘的梁柱一点点亮起来,像被唤醒的旧梦。行人三三两两,有的提着菜篮,有的牵着孩子,脚步不紧不慢。门前摆着几盆绿植,叶子油亮亮的,透着主人的用心。我忽然明白,所谓古韵,不只是砖瓦木石,更是这些日复一日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一面灰墙上,玫瑰开得不管不顾,红艳艳地爬满半面墙,像谁藏不住的心事。窗框上贴着褪色的对联,福字还端正地挂着,电动车安静地停在墙角,车筐里放着一袋刚买的菜。这画面毫无违和——老墙开着新花,旧门守着新生活,胡同的美,从不拒绝真实。</p> <p class="ql-block"> 石砌的门楼有点旧了,雕刻的纹路被风雨磨得模糊,可那份讲究还在。门边几棵树长得茂盛,枝叶把阳光剪成碎片,洒在电动车和晾衣绳之间。</p> <p class="ql-block"> “东莞会馆”四个字挂在门楣上,蓝绿相间的檐角静静垂着,像在等谁来叙旧。门前那辆电动车有点突兀,可又那么自然——历史没被供起来,它就在这儿,和今天一起过日子。树影婆娑,我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谈笑,也听见了此刻谁家厨房里锅铲的声响。</p> <p class="ql-block"> “恭亲王府家传·宫廷炸酱面”——招牌写得豪气,可门面却朴素得像个老邻居。绿窗帘半掩,菜单贴在玻璃上,油墨字迹有点晕开。我站在门口,闻到了隐约的酱香。这大概就是胡同的味道:不张扬,却让人忍不住想推门进去,吃一碗地道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106号的红门半掩,门环是金色的,门牌号清晰得像刚擦过。院里砖石铺地,盆栽错落,有绿萝、吊兰,还有一盆开得正好的茉莉。几件小装饰挂在檐下,随风轻响。我不敢多看,只觉得,这院子像一首未写完的小诗,安静,却满是生活的韵脚。</p> <p class="ql-block"> 灰墙红门,门前摆着水桶、花盆、扫帚,生活用品一样不少。福字贴在门上,红得喜庆。台阶不高,却让人走得踏实。抬头看,现代高楼在远处耸立,而这里,依然用它自己的节奏呼吸。我忽然想,所谓“串胡同儿”,串的不是路,是这种不慌不忙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窄窄的巷子,电动车并排停着,像老街坊的坐骑。消防栓红得醒目,禁停牌立在一旁,写着“请勿占用”。阳光穿过树梢,照在几面小红旗上,风一吹,哗啦作响。我慢慢走,不赶路,也不拍照,就让这条巷子,悄悄走进我心里。</p> <p class="ql-block"> 红墙灰瓦,灯笼高挂,国旗在风中轻轻摆动。树影斑驳,遮住了一半阳光,也遮住了一半喧嚣。</p> <p class="ql-block"> 红门挂灯笼,石柱雕花,花坛里花开得正艳。绿树成荫,现代楼影在远处若隐若现。我站在这里,像站在时间的交界处——一边是静谧的旧梦,一边是流动的今天。</p> <p class="ql-block"> 红灯笼在头顶轻轻晃,绿树把阳光剪成碎金。有人骑电动车缓缓驶过,有人提着塑料袋慢慢走。墙皮斑驳,却不妨碍门前那盆花热烈地开着。我忽然觉得,胡同的美,不在完美,而在这种带着裂痕却依然生机勃勃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 “莲花胡同”四个金字写在白墙上,古意盎然。窗格精巧,屋檐低垂,像在低头听风。我站在墙前,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脚步声,也听见了此刻谁家孩子在院子里笑闹。岁月在这里,不是消失,而是沉淀。</p> <p class="ql-block"> 16号的老门有些歪斜,墙皮剥落,告示牌颜色发白。电动车停在门口,车筐里堆着杂物。我不知这屋里住着谁,却能想象清晨开门、傍晚归家的日常。老屋不说话,可它站着,就是一种讲述。</p> <p class="ql-block"> 院落幽深,瓦片斑驳,树影在地上画着千变万化的图案。几栋老屋静静立着,门关着,却不像拒绝,倒像在沉思。</p> <p class="ql-block">参拜法源寺。</p><p class="ql-block"> 它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北京牛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与枣林前街,西起白广路,东抵教子胡同,是历史悠久的回族聚居区。其名称源于宋代穆斯林先民在此种植石榴园,因“榴”与“牛”谐音且当地回民多从事牛羊行业,故演变为牛街。</p> <p class="ql-block"> 这家的烧饼买的人排队有几十米,可能挺有名吧!</p> <p class="ql-block"> 禄米仓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南部,东起小牌坊胡同,西至朝阳门南小街,南北与多条支巷相通。该胡同因明清时期储存京官俸米的禄米仓得名,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现存仓廒遗址及智化寺等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胡同中左右两边的胡同儿挺窄,</p> <p class="ql-block"> 这家门口晒的被子充满了挺生活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胡同里的公共厕所现在也修建的像模像样,管理也挺干净。</p> <p class="ql-block"> 终于见到胡同里一家像模像样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仿寺院“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堪称京城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原为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明英宗时期,王振作为皇帝幸臣独揽朝廷大权,虽为太监,但却家资颇巨,所以他所建造的家庙穷极土木,富丽宏伟。讨论因是皇帝宠臣,加之王振冠以感念皇恩的名义营建庙宇,故英宗赐名为“报恩智化禅寺”。智化寺是京城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参观雨燕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北京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的都城报时中心,始建于1272年,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随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中轴线北端标志性建筑,它由鼓楼(木结构)和钟楼(砖石结构)组成。</p> <p class="ql-block">鼓楼的围墙透着红</p> <p class="ql-block">混沌侯家的门前装饰,满满的中国味</p> <p class="ql-block"> 作者:舒畅,笔名境心。女,辽宁人,退休前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喜爱诗歌、散文,在报纸杂志发表散文若干篇;后来又喜欢了摄影、朗诵和旅行,擅长环境人像,会议和大型活动的跟拍以及编辑制作视频。在烟火味的生活之余,灵感来临不禁文字触发,用相机时常抓拍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