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雪峰事件引发的哲学思考

局中散人

<p class="ql-block">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将思维认知划分为表象层、本质层、概念层三个递进阶段。而张雪峰从“教育评论者”到“账号被封”的转折,恰是在这三层认知中迷失主客体边界的典型——他既未穿透表象触及教育本质,更是混淆了“主体评价”与“被评价的客体”的区分(或分立),这与叔本华强调的“主客体分立是客观认知的前提”形成深刻呼应,而这种分立的崩塌,恰是黑格尔认知体系中“表象偏离本质”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  从表象层看,张雪峰的言论始终停留在事物的直接性与外在性上。他将复杂的教育选择简化为“专业=就业”的单一表象。比如他曾说“新闻专业无用”,他只看到个别从业者的短期困境;称“文科皆服务”,是仅抓取部分职业场景的外在特征。这些判断如同黑格尔所说的“感性(主观)确定性”,即只停留在“这一个”具体现象,却未深入“这一类”事物的普遍本质。而大众对这些言论的追捧,同样困在表象层:将他人的“感性判断”当作自己的“认知依据”,把“热门观点”等同于“理性选择”,完全跳过了反思本质的环节。</p> <p class="ql-block">  进入本质论 ,问题的核心指向主客体的边界崩塌。黑格尔认为,本质是“存在的真理”,需通过反思剥离表象,但反思的前提是主体保持对客体的独立性——这正是叔本华“主客体分立”的内核。张雪峰最初以“教育观察者”的主体身份存在,本应独立于“高等教育选择”这一客体之外,通过反思揭示其本质规律;但随着言论影响力扩大,他的观点不再是“对客体的评价”,反而成为“改变客体的力量”:家长跟风调整志愿、高校专业热度波动,他从“反思客体的主体”,变成了“客体(教育生态)的组成部分”。这种“主体融入客体”的状态,让他的反思失去了中立性,就像黑格尔批判的“抽象反思”,看似在分析本质,实则已被客体的现实性裹挟,最终陷入“以自身干预印证自身判断”的循环。</p> <p class="ql-block">  而在概念层的视角下,张雪峰事件更暴露了“思维与存在未达统一”的认知困境。黑格尔认为,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需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中实现“具体的普遍性”。张雪峰的言论之所以偏离客观,正因为他的“概念认知”是:既未将教育置于“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普遍联系中(忽略教育的育人本质),也未在“主体评价”与“客体规律”的统一中把握尺度。真正的概念认知,应如叔本华所言“主体既独立于客体,又能透过表象触及本质”——既看到专业与就业的关联,也承认教育的多元价值;既保持评论者的清醒,也避免成为搅动现实的“变量”,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真正统一。</p> <p class="ql-block">  张雪峰账号被封,本质是其认知困局的现实投射:在表象层沉迷,在本质层模糊了主客体,最终无法抵达概念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认知启示:无论是看待教育选择,还是分析其他事物,唯有以“主客体分立”为前提,从表象穿透至本质,在辩证统一(辩证法三大原理)中形成具体认知,才能跳出“盲目跟风”和“干预失衡”的困局,真正接近事物的真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