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姥姥牵着小丸子的手出门时,暮色已经漫过了街角。广场上秋风轻拂,姥姥抬手指向天边的一轮皎月:“丸子你看,月亮是夜空的眼睛,晚上总睁得大大的,照着夜行的人稳稳赶路。”</p><p class="ql-block"> 走到马路边,头顶的路灯突然亮起,暖黄的光圈裹住奶孙俩。姥姥又指了指灯杆:“这是街道的眼睛,知道加班的人晚归,就主动把光洒下来,让他们走得安心。”</p><p class="ql-block"> 回家上楼时,楼道里暗沉沉的。姥姥指着邻家门口的声控灯,压着声音轻语:“这是楼道的眼睛,天黑了就等着被叫醒,好送街坊们平安上下楼梯。”话音刚落,姥姥用劲“吭”了两声,二楼的灯“啪”地亮了,小丸子的眼睛瞬间瞪得圆圆的。到了三楼转身台,姥姥又用手掌轻拍栏杆,清脆的响声刚落,灯光便应声而亮,小丸子趴在姥姥怀里,欢喜得直拍手。快到四楼家门口时,姥姥扶着小丸子的胳膊,让她自己试试。小丸子学着姥姥的样子,用力拍了拍手,灯光倏地亮起,照亮了她满是惊喜的脸蛋儿。</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每次晚上出门或晚归,小丸子总会主动“叫醒”楼道里的一盏盏灯——有时是“嗯嗯”的软语,有时是“嘿嘿”的笑声,有时是“嗨嗨”的长音,有时是拍小手的脆响。姥姥牵着她的手走在灯下,影子被拉得长长的,又叠在一起。“叫醒”两个字,也像一颗小种子,落在了小丸子心里:她总觉得,世间万物都藏着灵性,只要用对了方式,就能叫醒它们的“小心思”。</p> <p class="ql-block"> 她会把玩偶小兔耷拉的耳朵轻轻提起来,盼着它能跟着儿歌“竖起来”;会拽着小猴皮皮的尾巴,想让它像故事里那样挂在树枝上荡秋千;看到桌角的桶装水,会使出吃奶劲想把它抱起来,没成功就挂着泪珠去拧盖子,结果洒了一地水,倒像给地板“叫醒”了一片小池塘。在停车场看到碎石子,她会坐下一把把抓起,听石子“哗啦啦”落下的声音,像是给地面“叫醒”一场小雨;在善博峰下的池塘边,她笑嘻嘻把心爱的饼干一块块扔进水里,看着金鱼成群游来,自豪地觉得自己能“叫醒”水里的小馋虫们。在菜棚子外,看到垂挂的老丝瓜用手轻轻地抚摸拍打,好像要叫醒瓜瓤子里面的种子明年春天一定要记得生根发芽、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原来“叫醒”从不是单向的动作——小丸子用声音叫醒了灯,用小手叫醒了玩具,用好奇叫醒了池塘与雨滴,而这些被“叫醒”的美好,也悄悄叫醒了她眼里的世界:每一缕光,每一次响动,每一个小意外,都是生活在温柔地回应,等着她用一颗纯粹的心,去发现,去触碰,去开启更多藏在日常里的小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