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邾耷</p><p class="ql-block">图:邾耷</p><p class="ql-block">释破贪嗔儒克欲,道心自在两无求。</p><p class="ql-block">栖枝非念离尘妄,随性逐波任漫悠。</p><p class="ql-block">~邹大耳(邾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度品评赏析解读</p> <p class="ql-block">题画诗深度品评:以诗载道,融三教哲思于物象之间</p><p class="ql-block">这首二十八字的题画诗,以凝练笔墨串联佛释道精神内核,既贴合画中“鸟、鱼、帘”的具象场景,又构建出“破执—顺性—自在”的完整精神脉络,字句间藏深意,韵律中见风骨,可从韵律、哲思、画境三重维度展开深度赏析:</p><p class="ql-block">一、韵律:守近体法度,以声律契意境</p><p class="ql-block">全诗严守“平起首句不入韵”的近体诗格律,字句锤炼兼顾规则与灵动,让声律与意境自然共生:</p><p class="ql-block">平仄相协,节奏藏意:第三句“栖枝非念离尘妄”为“平平平仄平平仄”,“栖枝”(平平)起笔轻盈,暗合鸟儿栖落枝头的灵动姿态;“非念”(平仄)转承间带顿挫,似暗示“摒弃执念”的主动选择;“离尘妄”(平平仄)收束有力,传递出脱离虚妄的决绝。第四句“随性逐波任漫悠”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随性”(仄仄)以低沉顿挫破题,显“顺应本性”的从容;“逐波”(平平)承托水流之柔,映鱼儿游弋之态;“任漫悠”(仄仄平)收尾绵长,如水波漫延、思绪悠远,与“自在”“无求”的闲适意境完美契合。两句平仄交替,与首联“释破贪嗔(仄仄平平)”“道心自在(仄平仄仄)”形成“平—仄—平—仄”的节奏呼应,读来朗朗上口,如鸟飞鱼游般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韵脚贯通,气韵绵长:第二句尾字“求”(平水韵·十一尤)与第四句“悠”(平水韵·十一尤)同属一韵部,押平声韵,韵脚轻盈舒缓。“求”暗含“无求”的辩证,“悠”彰显“漫悠”的状态,二者在音韵上的呼应,让“道心自在”的哲思与“随性逐波”的画面在气韵上贯通,避免了因韵律生硬割裂意境的问题,使全诗如“鱼逐清波”般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二、哲思:融三教精髓,以字句筑境界</p><p class="ql-block">诗句以“破贪嗔—守道心—离尘妄—顺本性”为逻辑主线,将儒释道思想熔铸于字词之间,层层递进,境界渐深:</p><p class="ql-block">佛家“破妄”:以“离尘妄”破执念根本:首句“释破贪嗔”直指佛家修行核心——贪为“求不得”之苦源,嗔为“怨憎会”之烦恼根,唯有破除这两种根本烦恼,才能脱离世俗缠缚。第三句“栖枝非念离尘妄”则进一步深化:“尘妄”非外在的世俗形相,而是内在“执着于外物才能安身”的虚妄念头——鸟儿不栖枝头,并非刻意远离“枝”这一实体,而是摒弃“必须依赖枝头才能安稳”的执念,恰如佛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智慧,从“破外在欲望”进阶到“破内在妄念”,修行维度更显通透。</p><p class="ql-block">道家“顺性”:以“随性”显自然本真:“道心自在两无求”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表达——“道心”即顺应自然的本心,“两无求”并非消极弃世,而是不刻意追求“得”、不畏惧“失”,以“无求”换“自在”。第四句“随性逐波任漫悠”则将这一思想具象化:“随性”是“顺应生命本性”,鱼儿逐波非“刻意为之”,而是“鱼喜水、波流动”的天性使然;“逐波”是“顺应环境规律”,不抗拒水流、不强求方向;“任漫悠”则是“顺应心境节奏”,不急躁、不焦虑,完全沉浸于自然状态。这三字组合,让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从抽象哲思,变为“鱼游水中”的鲜活画面,实现“道心—本性—物象”的贯通。</p><p class="ql-block">儒家“克欲”:以“儒克欲”立修身根基:首句“儒克欲”看似简单提及,实则为佛道思想的落地提供前提——儒家“克己复礼”的理性,是克制“贪栖枝之安、贪逐波之远”的过度欲望的基础。唯有先以儒家“修身”功夫约束私欲,才能真正实现佛家“离尘妄”的通透、道家“随性”的自在。这种“以儒为基、融佛道为用”的结构,让三教思想并非孤立并列,而是形成“克欲—破妄—随性—自在”的完整精神路径,既无“偏废某家”的局限,又显“三教合流”的圆融智慧。</p><p class="ql-block">三、画境:以物象为骨,以哲思为魂</p><p class="ql-block">作为题画诗,其精妙之处在于“不脱离画面谈哲思,不局限物象谈意境”,让画中元素成为哲思的载体,让哲思赋予画面灵魂:</p><p class="ql-block"> 以“鸟”为喻,显“破妄之境”:“栖枝非念离尘妄”紧扣画中“鸟不栖杆”的场景——画中鸟有枝可栖、有食可依,却选择不栖,诗句将这一行为解读为“摒弃虚妄执念”,让“鸟”从单纯的动物形象,变为“主动破执、追求自在”的生命象征,观者见鸟,便知“破妄即自在”的深意。</p><p class="ql-block">以“鱼”为喻,显“顺性之态”:“随性逐波任漫悠”呼应画中“鱼缸鱼自游”的场景——鱼缸虽为空间限定,鱼儿却不因“缸小”而局促,反以“逐波漫悠”显自在,诗句将这一画面升华为“顺应本性者,不拘环境皆自在”的哲思,让“鱼”成为“顺性即自由”的隐喻,观者见鱼,便悟“随性即逍遥”的道理。</p><p class="ql-block">以“帘”为界,显“观照之维”:虽诗中未直接写“帘”,但“栖枝”的鸟与“逐波”的鱼,恰是帘内“人造小世界”的元素,而“离尘妄”“任漫悠”的精神追求,则指向帘外“自然大世界”的自在。这种“帘内物象—帘外哲思”的暗合,让诗句不仅是对画中鸟、鱼的描述,更暗含“观照自身、超越局限”的期许——人如帘内之鸟鱼,若能破妄、顺性,便能在世俗局限中寻得自在,让画境从“视觉场景”升华为“精神镜像”。</p><p class="ql-block">整首诗以“诗”为壳,以“哲”为核,以“画”为基,既满足近体诗的韵律之美,又承载三教合一的哲思之深,更贴合题画诗“以诗释画、以画衬诗”的本质,读之可品韵律,思之可悟大道,观之可映本心,是一首“形神兼备、意境圆融”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补白见真意:天牛“旁观”视角下的“观自在”哲思深解</p><p class="ql-block">当画作中“帘”的“两界”隐喻与“天牛”的“旁观”角色被纳入解读,原诗的意境便从“鸟鱼自处”的个体修行,拓展为“观者静观”的世间全景,“观自在”的题眼也随之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既是画中生命的“自在”,也是天牛的“静观”,更是观者对“世界各态”的通透认知,可从三重维度深度剖析:</p><p class="ql-block">一、帘为界:天牛旁观的“两界”场域,暗合“出世”与“入世”的辩证</p><p class="ql-block">画作中“帘”的“两界”划分,并非物理上的隔绝,而是精神层面的“缓冲带”:帘内是鱼缸、鸟杆构成的“人造小世界”(代表世俗中的安稳与约束),帘外是未显却可感知的“自然大世界”(代表超脱于世俗的自在)。</p><p class="ql-block">天牛栖于帘上,恰是站在“两界之交”的独特位置——它不进入帘内参与鸟的“择栖”、鱼的“游水”,也不远离帘外归入纯粹的自然,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静默注视着帘内“有杆不栖、有水自游”的生命状态。这种“不介入”的视角,暗合佛释道对“观”的核心要求:佛家讲“观照”需脱离“我执”,道家讲“静观”需顺应自然,儒家讲“格物”需保持理性——天牛的存在,让“观”从“自我观照”升级为“观照他者”,为“观自在”增添了“观世界”的广度。</p><p class="ql-block">二、天为眼:补白处的“沉默观者”,让诗境从“自洽”走向“共情”</p><p class="ql-block">原诗未直接描写天牛,这处“补白”恰恰是妙笔——天牛的“不被言说”,与其“不介入”的旁观身份完美契合,它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串联起画中所有元素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对鸟而言,天牛看见的是它“破相”的勇气,不被“栖杆得食”的世俗逻辑捆绑,选择“离尘相”的自在;</p><p class="ql-block">对鱼而言,天牛看见的是它“顺性”的从容,不执着于“水深水浅”的外在条件,坚守“任浅悠”的本心;</p><p class="ql-block">对帘而言,天牛看见的是“两界”并非对立,帘内的约束与帘外的自由,都是世界的常态,无高低优劣之分。</p><p class="ql-block">这种“旁观”让诗境跳出了“鸟鱼自说自话”的自洽,转而形成“他者见证下的自在”当生命的选择被“静观”,其“自在”便不再是孤立的修行,而是可被感知、可被共情的“世间一态”,也让“观世界各自各态”的题旨有了具象载体。</p><p class="ql-block">三、观为心:从“天牛之观”到“观者之观”,实现三重境界的升华</p><p class="ql-block">全诗与画作的融合,最终指向“观”的三重境界,而天牛正是连接这三重境界的关键:</p><p class="ql-block">1. 第一重:画内生命的“自在之观”</p><p class="ql-block">鸟“离尘相”、鱼“任浅悠”,是对自身欲望的“内观”——通过“破贪嗔”“克欲”,实现“心无求”的自在,这是“观自在”的基础,即“观己之自在”。</p><p class="ql-block">2. 第二重:天牛的“旁观之观”</p><p class="ql-block">天牛立于帘上,不评判、不介入,只静静注视鸟与鱼的选择,这是“观他者之自在”——它让“自在”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是成为“世界各态”的一部分,也让“观世界”有了“不执着于己、不苛责于他”的通透。</p><p class="ql-block">3. 第三重:观者的“通观之观”</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观者)发现天牛的“旁观”,便会随之跳出画外,以天牛的视角审视画中一切——此时“观”的主体从画内转向画外,我们既能看见鸟鱼的“自在”,也能看见天牛的“静观”,更能领悟“世界本就各有其态”的真相:有人如鸟“破相而行”,有人如鱼“顺性而居”,有人如天牛“静观其变”,没有唯一的“正确活法”,只有“各得其所”的自在。</p><p class="ql-block">这正是“观自在”的深层内涵:不仅要“观己之自在”,更要“观他者之自在”,最终“观世界之各态”——接纳不同,理解差异,在“各安其位”中寻得对生命、对世界的通透认知,而天牛这处“补白”,恰是打开这重境界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邹大耳名宁,字致远,号大耳;别署邾耷、画斋雨麓山房,中国诗书画家,民革党员。韩少婴、刘俊川、丁芒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求教于黄养辉、陈大羽、杨建侯、周积寅等诸前辈。历任区三届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员会委。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狐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江南诗词学会会长,江左诗社副社长,江苏省大众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雨花书画院院长,秦淮文史研院学术委员,六朝春书画院顾问,江苏必得旅游策划公司艺术顾问′创艺总监等职等。近五十年潜心研习书画。上溯秦汉之风,下窥明清诸贤。绘画涉足山水、人物,尤喜花鸟。亦工亦写。追求粗笔浑厚俊逸,细笔明丽清润。书法初习唐楷,取之俊挺秀拔;后临篆隶,以为行笔基础;钟爱右军,但求遒媚劲健;醉心米黄,获其奇峻生姿。临池不辍。周积寅先生题曰:"清新秀雅、自立门户。"重传统且不泥古、外事造化而终有悟。 1987年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江苏画刊》,《南京日报》等报刊均有报道。先后有论文、作品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江苏画刊》、《艺术与财富》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入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家作品选》、《世界美术集》、《中国美术集》、《中国当代书画家珍品选》等数十部精典。1992年为中国中华奇石馆,《历代藏石家介绍》配人物画八幅。作品先后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海内外博物馆、艺术馆珍藏。曾在日本、加拿大、比利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北京、南京、香港、澳门等城市举办联展和个人画展。2007年由江苏省美协主办[邹宁中国画展],江苏省电视台.南京市电视台.南京雨花电视台均有专题记实片,各大报刊均有报道。并有《邹宁中国画选》、 《全国巡回展作品选》《生命清供~邹大耳诗书画》、《邹宁画集》公开发行。曾为《秦淮夜谈》《老门东史话 》撰写城南故事。《颜料坊的故事》、《肖像画奇才曾鲸》、《我与恩师韩少婴先生的不解之缘》等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