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秋天,秋风已经掠过枝头,吹起了一抹清凉;而楼前的银杏叶,正叠着半卷秋光。</p><p class="ql-block">       我又一次拿起粉笔,向孩子们讲授《秋天的怀念》。底下坐着的,是七年级的孩子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的言行还透着稚嫩,他们的眼神清澈如水。</p><p class="ql-block">       他们很优秀,很快读完了这篇文章,了解了整个故事:一个残疾的儿子,一个悉心照顾他的母亲,一个未能成行的北海看花之约。他们准确地找出了中心思想,概括了段落大意,完成了所有习题。但我在想,他们是否真正读懂了字里行间蕴含的那一份真挚且汹涌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在文中是这样写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孩子们读到此处,大多理解为母亲的关心。他们尚不能体会,那“悄悄躲出去”背后是怎样的克制,那“偷偷听着”蕴含了多少无言的焦虑,那“眼边红红”又压抑着多少欲言又止的泪水。  </p><p class="ql-block">       我的可爱的学生,只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少年,正处在生命最蓬勃的年纪。他们的世界很单纯,他们眼中的亲情无非就是父母每天习以为常的关心。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母亲不直接安慰儿子?这种情感上的“懵懂”,恰是作为孩子的特权。比如,他们有话可以毫无顾忌地当面直说,有情绪可以不顾场合地向着父母发泄,他们不需要为了爱而隐藏自己的痛苦。   </p><p class="ql-block">       而站在讲台上的、已经年过半百的我,手捧着课本一遍一遍地读。每一次朗读都会喉头哽咽,泪眼迷离。我理解课本上每一个沉默的文字,我时常与课文中的母亲共情。我看到:一个母亲看着儿子双腿瘫痪却无能为力的心痛;一个母亲明知自己肝癌晚期仍强装笑颜的坚强;一个母亲只能分担痛苦却无法完全替代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笔下最令人心碎的,还有那句未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在这戛然而止的省略号里,藏着母亲临终前未来得及说出的千言万语。这是语言留白的技巧,恰恰是文章最浓墨重彩之处;而这些语言的留白,只有经历过人生的遗憾,经受过人生的苦难的人,才能真真切切地读懂和看见。</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设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母亲要隐瞒自己的病情?”他们热烈讨论后的回答是“不想让儿子担心”。无可厚非,这当然是正确的答案。而我看到的,不止于此。关心之外,还有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深切守护。书中的母亲知道,儿子正处在自我认同的危机中,任何额外的负担都可能压垮他重生的意志。她选择独自承受病痛,是为了给儿子撑起一片朗朗的晴空。在这片天空里,她的儿子可以愤怒、可以绝望、可以暴怒无常……</p><p class="ql-block">       我的生命阅历与孩子们不同,所以对文章的理解自然也不同。孩子们看到的是文字表面的光,而我看到的是文字背后的影。</p><p class="ql-block">       文中那个未实现的北海看花之约,成为了永远的遗憾。史铁生后来写道:“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哪里是在写花,分明是在写生命——无论遭遇什么,都要泼泼洒洒地开放。母亲想通过菊花告诉儿子的,正是这个道理。只可惜,当史铁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时,母亲已经不在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来得太迟,而是懂得太迟。“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人们总是在失去后,才真正理解曾经的拥有,才懂得那些极其普通的拥有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就像我的学生,亦或是我的孩子,当他们被爱包围时,也许浑然不觉,身在福中而不知。我们年轻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呢。等到我们自己成为父母,面对倔强的孩子时,才突然想起这篇七年级学过的课文,才会在某个秋日午后,恍然大悟地流下眼泪。</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我不能强行将半生的感悟灌输给这些少年。生命需要亲自经历,情感需要时间发酵。此时此刻,我只是轻轻告诉他们:“也许现在的你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请记住这些文字。多年后的某个秋天,它们会像种子一样在你们心里发芽。”</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意义,有时不是当时的彻悟,而是用心播下一颗种子。正如文中的母亲在史铁生心中播下的那颗菊花的种子,它一定会在适当的季节迎风绽放。史铁生最终还去北海看花了,由妹妹推着去。他终于明白了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而我们的学生,也将在未来的某个秋天,会突然明白今天课堂上未能完全领悟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秋天的怀念,怀念的不仅是逝去的母亲,更是那个曾经不懂得珍惜的自己,和那段青涩懵懂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这或许正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让不同生命阶段的人,在同一篇文字里找到各自的情感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