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杀虎堡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属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一,隶属左卫道中路管辖 。堡城初建周长二里,高三丈五尺,万历二年(1574年)增筑砖石包砌,城防设施包括边墩28座、火路墩6座及瓮城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旧堡南侧增筑平集堡,后以东西墙连接两堡形成中关,整体呈“目”字形布局 。清代驻军设防并发展为商贸重镇,成为“走西口”贸易通道的关键节点 。现存遗迹包括高3-10米的夯土墙体及宽5米的瓮城门 。</p> <p class="ql-block"> 杀虎堡原名叫杀胡堡,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十二月初三,康熙皇帝平定喀尔丹部落之后,为了缓和民族关系,将长城沿线的杀胡口、阻胡堡、虐胡堡、败胡堡等与“胡”相关的堡、关、口全部更名为“虎”。</p> <p class="ql-block"> 杀虎堡包括三个部分,自北向南分别是杀虎堡(旧堡),中关堡(市场),新堡(平集堡)。</p><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在杀虎堡南侧建成平集堡,后又于两堡之间东西筑墙,建成中关堡,中关堡位于杀虎堡南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20米,南北宽约160米。三堡连成一体形状为“目”字形,内驻扎税部、巡检司、副将、都司、守备等官衙和驿道,为郡北要冲。设守备、坐堡、把总各一员,军七百七十七名,马一百四十九匹。”</p> <p class="ql-block"> 平集堡是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村的明代军事城堡,建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与杀虎堡、中关堡通过城墙相连形成防御体系。该堡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50米,现存南门、瓮城及明代石桥广义桥等遗迹 。平集堡初为防御蒙古的军事要塞,万历年间与杀虎堡筑墙联通构成中关堡,明清时期设户部等官署并发展为边贸中心。现存南门保存完好,瓮城门向东开,门基以青条石砌筑,四周分布角楼、马面等防御设施 。解放后长期作为行政中心,200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朔州市文旅景区,近年增建仿古建筑以配合影视拍摄 。</p> <p class="ql-block"> 堡墙及马面、角楼为黄土夯筑,夯层厚0.2-0.3米,无杂物,较为坚硬。外侧甃有砖石,被人为拆除,消失殆尽。东墙人为破坏严重,其余墙体保存尚好。现高3-10米,底宽6-10米,顶宽3-6米。堡墙有五座马面,北墙一座,东西墙各两座,东西墙马面由杀虎堡和平集堡的角楼改建而成。北墙马面周围散落大量黄绿色琉璃瓦和碎砖块,推测马面上原有楼铺一类的建筑,现已损毁。角楼位于城堡四角,底宽12米、顶宽6米、基部凸出墙体4.5米,顶部凸出3米。杀虎堡有城门1座,在城堡南面,门外有瓮城一座。城门破坏严重,包砖完全流失,瓮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0米,南北长25米,墙高8米,底宽4米,顶宽1米,瓮城门向西开,宽5米、高4米。中关堡东西各有一门,现已破坏。城堡西面外侧有一条宽约4米的石道,西北通向杀虎口关口。车辙痕迹清晰。杀虎堡”南面有座明代石桥,叫“广义桥”,苍头河的支流从桥下流过。</p> <p class="ql-block"> 广义桥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位于杀虎堡南门外的平集堡南侧,是连接两堡的关键石桥 。桥体为二心圆单孔尖石拱桥,拱圈东侧刻有龙首浮雕,造型生动,似欲凌空而去。该桥采用单孔尖拱设计,结构坚固,体现了明代石拱桥的典型工艺。桥身雕刻的龙首纹饰兼具艺术性与象征意义,可能与当时军事防御的“龙脉”信仰相关 。作为“走西口”古道上的标志性建筑,广义桥见证了明清时期晋商与移民的迁徙历程。</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