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简评王健林对公开提问的回应</p><p class="ql-block">面对“成首负”的质疑与“净资产2000亿”的表态,王健林的回应看似有理,实则需结合法律规则、财务逻辑与行业现实拆解,才能看清背后的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第一,针对“千亿负债成首负”的提问,王健林称“负债是公司的,非个人所有”,这话在法律层面没错。我国《公司法》明确有限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制度”,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债务与股东个人财产严格分割——只要不存在股东滥用公司法人地位、抽逃出资等违法情形,就不会让个人为公司债“买单”,这是“公私分明”的法律底线。但需补充的是,王健林被法院限制高消费,并非“对象搞错”:限高针对的是企业未履行到期债务时,法定代表人需承担的“管理责任”,而非直接让个人偿债,这是责任边界的现实体现,不能简单等同于“公私混淆”。</p><p class="ql-block">第二,王健林称“万达净资产达2000亿”,这话需打个大大的问号。懂财务的人都清楚,财务报表的账面数据≠企业真实经济价值,账面净资产(总资产-总负债)的“水分”,在当下房地产行业里尤其明显。一方面,房企的核心资产是待售楼盘、土地储备,这些资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近年楼市不景气,很多楼盘得“腰斩价”甩卖才能套现,实际价值早已低于账面成本,但不少企业未必会足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导致账面总资产虚高,净资产自然跟着“注水”。另一方面,若项目烂尾,房企收到的购房预收款会从“未来收入”变成“刚性负债”——购房者要退款,监管账户资金可能不足,这笔负债会进一步挤压净资产空间。说白了,账面2000亿的净资产,若真要变卖资产还债,扣除交易税费、折价损耗后,能兑现多少,恐怕远没这个数。(评论与截图/汪岭·2025/9/29)</p> <p class="ql-block">发文:拆解王健林回应:2000亿净资产的真相与万达的真实处境</p><p class="ql-block">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王健林在公开场合的回应总能引发市场高度关注。面对“首负”争议与净资产质疑,他的回答看似有理,实则需穿透财务表象与行业现实才能看清本质,这其中既有法律层面的明确边界,更有财务数据背后的复杂门道。</p><p class="ql-block">一、“公司负债非个人负债”:法律没错,但限高有因</p><p class="ql-block">面对“千亿负债成首负”的提问,王健林强调“负债归属公司而非个人”,这一说法在法律层面站得住脚。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有限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公司债务与股东个人财产相互独立,只要不存在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抽逃出资等违法情形,就不会牵连个人资产。从这一点看,“公私分明”的辩解确实符合法律框架。</p><p class="ql-block">但需要明确的是,王健林被法院限制高消费并非空穴来风。截至2025年9月,万达集团累计被执行金额超76亿元,仅8月就新增24亿元强执标的 。法院对法定代表人采取限高措施,通常是因为企业作为债务担保人,或认定法定代表人是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这意味着虽然债务名义上属于公司,但王健林作为掌舵人,需对债务清偿承担管理责任,限高正是这种责任的具象化体现,而非简单的“对象搞错了”。</p><p class="ql-block">二、“2000亿净资产”:账面数字与现实价值的鸿沟</p><p class="ql-block">王健林称万达净资产可达2000亿且与万科相当,这一说法与公开数据及行业现实存在明显偏差,核心问题出在“账面净资产”与“实际可变现价值”的巨大差异上。</p><p class="ql-block">从数据对比看,万科2024年末净资产为3388.55亿元,即便2025年上半年因存货跌价缩水176.94亿元,6月底仍有3211.61亿元。而万达从未公开过集团层面的完整财务报告,仅从其核心子公司可见一斑:万达电影2024年末股东权益合计仅72.17亿元,且存在64.37亿元未分配利润亏损。若集团整体净资产真达2000亿,意味着除已披露业务外,其他板块需贡献近1930亿元净资产,这与万达持续出售核心资产的现状格格不入——2024年出售26座万达广场,2025年又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两年内核心商业资产大规模流失 。</p><p class="ql-block">更关键的是房地产企业净资产的计量特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房企的待售楼盘、土地储备等存货需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必须计提跌价准备。万科2024年就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净亏损494.78亿元,2025年上半年又计提51.14亿元存货跌价。而万达在近年资产处置中,多处资产需折价出售,且截至2025年4月总负债仍达1375.6亿元,流动负债超千亿。若未充分计提存货跌价,账面净资产必然存在虚增,这正是房企常见的财务修饰手段 。</p><p class="ql-block">更现实的问题是资产变现的“折价损耗”。即便按账面净资产计算,企业处置资产时需承担高额税费(如商业地产的土地增值税)和交易成本,实际到手资金往往大幅低于账面价值。有专家测算,万达即便变卖全部资产,扣除税费后也难以覆盖全部债务。这种“账面有钱、变现无门”的困境,正是当前房企净资产数据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三、表象与本质:万达的真实生存状态</p><p class="ql-block">王健林的回应本质上是对市场信心的维护,但万达的真实处境早已被资产处置节奏和债务压力定义。从2017年637亿元出售文旅与酒店项目,到2025年启动最大规模资产处置,万达的“瘦身”从未停止,但其负债消化速度始终追不上到期节奏——2025年4月为兑付2.5亿元债券,甚至需依赖出售酒店管理业务的诚意金周转 。</p><p class="ql-block">股权冻结形成的“连环锁”更凸显危机的复杂性:万达集团已有47条股权冻结信息,单笔冻结金额最高超94亿元,涉及商管、文化等核心板块 。这些冻结大多源于对赌失败后的股权回购诉求,进一步压缩了万达的融资空间。尽管通过引入战投、资产出售获得部分资金,但截至2025年9月,融资通道枯竭与股权冻结的恶性循环仍未打破。</p><p class="ql-block">总之,王健林的回应精准规避了核心矛盾:法律上的“公司负债独立”无法掩盖其作为掌舵人的管理责任,账面的“2000亿净资产”也难掩资产折价、存货虚高的现实。对于万达而言,真正的考验不是如何解释数据,而是如何在资产流失与债务清偿的平衡中,找到轻资产转型的有效路径——这远比维护账面数字的体面更重要。</p><p class="ql-block">家大业大、能力超凡的王健林坚持还债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祈望万达早日走出低谷。(撰写/汪岭·2025/9/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