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谈谈对中国文化史上顶峰人物成为全才的苏东坡的理解。</p><p class="ql-block">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p><p class="ql-block">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86-88</p><p class="ql-block">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90-92</p><p class="ql-block">,赐进士及第</p><p class="ql-block">(一说赐进士出身)</p><p class="ql-block">。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p><p class="ql-block">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讨论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讨论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p><p class="ql-block">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88</p><p class="ql-block">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p>  <p class="ql-block">对苏东坡的人格形象,是一位文化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是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span>千</span>年。苏东坡更重要的贡献是为中國文脉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p><p class="ql-block">回顾我们前面说过的文化巨匠,大多可敬有余。从屈原、司马迁到陶渊明,都是如此.他们的可敬毋庸置疑,但他们可爱吗?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证明,曹操有威<span>慑</span>力,当然挨不到可爱的边儿。魏晋名<span>士</span>中有不少人应该是可爱的,但又过于怪异,过于固执、过于孤傲。我们可以欣赏他们的背影,却很难与他们随和的交朋友,到唐代,以李白的为首的很多诗人名气太 大,在那诗语荡漾,从者如云的社会風潮中,不容易让周围的人感到亲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谁知到了宋代出了一个那么有体温、有表情的苏东坡。他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笔</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永远有一种美好的诚恳、让读到的每个人都能产生感应。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成了人们心中的兄</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长</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老友。这种情况在中</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国</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化史上几乎绝无仅有.。</span></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的磨难确实够多,似乎经常在流放,正是在流敢中,他这座文化山恋变成了文化巨峰。</p><p class="ql-block">这里边一定隐藏着产生文化巨峰的必要条和必要程序,因此需要说的具体一点。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化的特性。</p><p class="ql-block">苏东坡从监狱出来后,被贬到黄州,这里人都不认识他,他经常穿着草鞋,坐着小舟与樵夫、渔夫混在一起,那些喝醉的流浪汉,还会对他又推又骂,对这种生活他没有抱恐,只是偶尔也会写信给一些亲友,希望得到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是奇怪了,“平生亲友未一字见及".,</p><p class="ql-block">如果是刚被审问的一百天时间里,亲友们怕受牵连而不闻不问,这倒可以理解 ,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了,苏东坡流放到黄州来虽然不能参加政务,但在名义上还有一个"副团练使的官职,用现在的概念说:相当于"民兵助理。也就是说,亲友如果来信,已经没有任何麻烦,</p>  <p class="ql-block">但是苏东坡平生那么多亲友,那么多挽背执	</p><p class="ql-block">手,信誓旦旦的朋友,居然没有收到一个字的向候。苏东坡不甘心,亲自写信去,却没有一个回信。</p><p class="ql-block">苏东坡一度非常难过,但很快就想通了,既然他们那么狠心,那么以前的情谊就都一笔勾销吧。他说,他的这种句销而感到幸运。只是我曾写文章深感不平。我的不平有两点:第一点苏东坡的书法光照千秋,用这样的书法写出去的信,收信人竟然会完全不理,我为书法深感不平;第二点,当时没有邮局,苏东坡从流放地托大带信出去的,吗,难度很大,十分辛苦,我为这样的辛苦深感不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苏东坡从来是一个爱热闹,好交友的人。现在整个朋友圈崩溃得一干二净,这使他再也不必在写作时悬想某个朋友读到后的表情了,再也不必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了,他内心的精神价值,一下子摆脱了亲友、文友、挚友的羁绊而变成海调天空。</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番摆脱。他发現、自己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对着内心並不清楚的政策,得失总喜欢议论滔滔,而并不知道正是自己的弱项所在。由此他联想到,一棵树木常以靠着長坏了的树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也会靠着長坏洞隙自以为是,而他正是这种树木和石头,他觉的,今后的自己不能再炫耀,而应该变成更平静,更厚实,把所有的精神力量集中投放在自已喜爱又擅長的文学之上。</p><p class="ql-block">这两度摆脱,使苏东坡踏入了文学巨峰的大门,他很快就写出了真正的大作品来了。</p><p class="ql-block">对于这次转折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院胎换骨,使他的艺术才情获的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的生熟了,与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一样感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天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让,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時刻。幸好、他还不老。他在黄州时期,是44一48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作为。</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摸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p><p class="ql-block">成熟是一种明亮而刺眼的光輝,一种阔而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在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涮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申張的厚实,一种不陡俏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了酵,尖刻的山风收住了劲,喘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