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居东流轶事

秋叶文媒

<p class="ql-block"> 陶渊明辞官隐居东流轶事</p><p class="ql-block"> 东流,古彭泽地也,晋陶靖节作令,种菊在此,邑属菊江,由此其昉也。菊江滨江为治,风帆千里,激湍怒流,吞吐乃状,五柳流韵,清风淑人,邑多礼义······这是清·乾隆年间梁应元在《重修&lt;东流县志&gt;》序中的一段话。佐证陶渊明不仅到过东流,而且还在东流种菊躬耕过。</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公元365——427),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初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和“田园诗派鼻祖”。以《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闻名,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派,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陶渊明出生仕宦家庭,家道中落。29岁起出仕,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官场腐败,41岁时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直至终老,坚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秋,陶渊明任彭泽令85天,因拒迎郡督巡察而辞官,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p> <p class="ql-block">  相传这年秋季,陶渊明听说一同乡晚辈督邮张大人要来彭泽巡察,要其束带官服逢迎。身为官宦之家出生的陶渊明,向来不拘小节,讨厌官场逢迎作戏,加之对大小官吏贪腐的丑恶嘴脸,深恶痛绝。于是,他当即拒绝逢迎,并称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随即挂印辞官。陶渊明早年五仕五隐,对官场腐败早有厌倦。任职期间,他目睹官场黑暗,这更坚定了他归隐田园的决心。他辞官后写的《归去来兮辞》序文,明确记载了因家贫出仕,任职80余日辞官的经历。陶渊明辞官后之所以选择东流,主要是他在任上巡视东流时,被其秀丽风光和满山坡黄菊,加上他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于是便与妻子及其子女在东流退隐归耕下来。</p><p class="ql-block"> 他特别喜爱菊花,常以菊之高洁而自喻。他在住地山前屋后广植菊花,沁人心脾的菊香溢满整过山野。陶渊明不但喜欢栽菊,而且还赋菊、艺菊,每年秋季,他把摘下来菊花晒干,然后把干菊花连同高粱、山芋干放在一起发酵酿酒,用菊花酿成的酒不仅口感甘醇,且酒香更浓,还有清凉解火之功效。精神的愉悦、坦诚、战胜了生活的贫困潦倒,他情系</p> <p class="ql-block">田园,以酒为伴,以菊相偎,以柳为友,以松为朋,以书自慰;他广交朋友,凡是来拜访的人,不分贵贱,他都设酒共饮。他的饮酒诗20首就是在那种情景之下写出来的,尤其是《饮酒·其五》一诗在东流广为流传,并载入中国文学的史册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徍,飞鸟相与还。</p><p class="ql-block"> 菊痴雅号</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当时东流隶属彭泽县,名为黄菊乡。他在一次到东流时,见到当地遍地都是野生黄菊花,开满山坡,随引发了极大的兴趣。后来他“日驻彭泽,夜宿东流”,常到东流赏菊,他还偕同衙役到东流开辟菊圃,亲自栽种菊花。这一经历,促使他创作了《饮酒》20首等不朽之作。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据载,陶渊明的妻子陈氏去世后,曾托梦给他,称自己为天界菊花仙子。陶渊明在梦中见到妻子,妻子当即提到的东园菊花盛开,花色金黄,便写下《闲情赋》悼念亡</p> <p class="ql-block">妻。从此以后,陶渊明便在东园开辟出一片花圃,专门种植菊花,而且还培植了四季常开的菊花,以此纪念他的爱妻。陶渊明以菊花自喻高洁志向,他辞官归隐后,常来东流小住,以菊花为伴,甚至以菊花入酒(如菊酒),形成自己独特的“菊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诗作中多次出现菊花意象,如“秋菊有佳色,芳菊开林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后世因陶渊明种菊、艺菊、赏菊、饮菊(菊花酒)、爱菊成痴,东流百姓送他“菊痴”这一雅号。此雅号体现了他人格特质,也反映了菊花在魏晋时期普遍受文人推崇的历史现象。后人因仰慕陶渊明,于是家家户户都爱种菊,千百年来沿袭至今。在东流,如今,每年深秋季节,“满城尽带黄金甲”。漫步古镇老街,在那古朴而厚重且“青砖小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下,每家每户都植有几株菊花,黄的、红的、橙的、紫的、白的,品种众多,五彩斑斓,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菊花的清香。 </p><p class="ql-block"> 葛巾漉酒</p><p class="ql-block"> 东晋时期,皖江南岸,江水蜿蜒处,一座青砖黛瓦古</p> <p class="ql-block">街依江而建。相传,东流古街的青砖石板都沁着陶渊明的酒香,每道马头墙的细缝里都藏着千年时光的印迹。据东流县志载:“陶靖节公常隐此,凿井酿酒,日与渔樵饮。”陶渊明平生非常爱喝酒,他自己也爱酿酒。他退隐东流时,在他住地后山坡上开垦了几块地,他和妻子一道,把它全部种上了高粱,每到秋天收获后,他便将高粱和菊花掺在一起发酵一二十天,便可出酒了。有一天,他正在酿酒,恰好这天酒窖的酒熟了,只差过滤这一步了。就在这时,郡吏前来探望他,陶渊明顺手摘下头上的葛巾滤酒,待他将酒过滤漉完之后,他又急中生智将葛巾戴回头上,然后淡定地去接待客人了。陶渊明,这位东晋时的田园诗人,在他的《饮酒·七》一诗中,就描绘了自己“采菊酿酒”的隐士生活。诗中的“泛此忘忧物”,指的就是他自己酿酒技艺,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那片菊花盛开、酒香四溢的田园之中。</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在归隐之后,在东篱之下,广植菊花,每逢霜降时节,他精心采摘花瓣,将花瓣与糯米一同蒸煮,再加上酒曲密封的陶罐,深埋树下。他独创的“以菊代曲”法,巧妙地利用了菊花的清凉特质来中和酒之度数。每当他醉卧在菊花丛中,连衣襟都散发着淡淡的酒香。后来,陶渊</p> <p class="ql-block">明在写《归去来兮辞》时,都有那满樽的美酒之灵感,同时也凝聚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怀。陶渊明年少时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他常以曾祖父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时,已是文韬武略。渊明十八岁时,其母孟氏见爱子已长大成人,于是遵照先夫遗命,北上广陵,前去投奔其父陶敏生前好友谢玄。谢玄其时正担任兖州刺史要职,当年渊明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时,谢玄也被桓温召入幕府,二人过从甚密,为莫逆之交。按照父亲遗愿,渊明千里迢迢来到广陵,受到谢玄一家的热情招待,后因谢玄招致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去世。渊明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不知所措,他隐约觉得一切都完了,他的报国壮志、他的复兴陶氏家族的愿望、他的美好前程,似乎都已随着谢玄的离开人世而化成了泡影。这一天他大声地吟咏起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p> <p class="ql-block">吟后,他大碗喝酒,以酒浇愁。从此,渊明再也离不开酒了。陶渊明第一次投军未成,转而嗜酒的一段经历就是他寄酒为迹的人生结点。此后,便有了千古传诵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典故事,也就有了每每醉酒后吟哦的《饮酒》诗等二十首,还有他归隐后的寄情之作《桃花源记》……。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回归田园,在当时的黄菊乡,归隐一段时间,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诗歌,如《归园田居》《劝农》《饮酒二十首》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