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是一座具有600余年历史的古典坛庙园林,原为明清社稷坛,1928年更名为中山公园以纪念孙中山先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AAAA级景区,以辽柏、社稷祭坛等古迹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著称。</p> <p class="ql-block"> 然而除了社稷坛、辽柏,公园内还有一个被影友喜爱的网红打卡地,那就是水榭。<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年秋天,我曾在水榭拍过不少图片,并做过美篇《去中山公园,看北京最美秋色!》从那以后我一直惦记着水榭,</span>国庆节前,忙里偷闲,我再次到水榭一游。</p> <p class="ql-block"> 其实水榭也是园内重要景点之一,位于唐花坞南侧荷塘南岸,始建于1916年,由北厅、东厅、西厅及游廊组成,采用三合院式结构,部分地基嵌入水中并设地下室。1928年扩建后形成现存格局,建筑面积达818.7平方米,成为兼具室内展示与户外观景功能的综合建筑。 </p> <p class="ql-block"> 水榭主体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卷棚歇山式设计,外廊沿柱设有美人靠(飞来椅),可凭栏观景。其独特之处在于北半部地基深入水中,与陆地部分通过游廊相连,形成“水上建筑群”的典型范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水榭西侧为人工堆砌的小丘陵,山脚下建有“迎晖亭”;东北角通过“听雨桥”连接小岛,岛上为“四宜轩”建筑。这些景观与水榭共同构成“湖山结合”的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 虽然水榭最美的季节是金秋十月,此时的水榭,银杏叶尚未变黄。但国庆节的大红灯笼,早已把看似简单的水榭装点得富丽堂皇。有了它的映衬,水榭一下变得熠熠生辉,楚楚动人。</p> <p class="ql-block"> 虽然秋分已过,多数叶子还是绿色盎然,但可以看到的是,许多树梢已经在变黄…</p> <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的长廊也是公园的一大特色。长廊始建于1924年,由黑瓦卷棚过陇脊屋面、悬山两山、梅花方柱等传统工艺建造,最初为186间。1931年续建水榭段后增至231间,1971年因工程拆除后全面恢复,最终形成271间的规模,建筑面积达2235平方米,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统园林建筑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 长廊蜿蜒回转,串联起兰亭碑亭、唐花坞、水榭、来今雨轩茶社等核心景区,形成“步移景异”的园林特色。 站在长廊外看,长廊就是风景;置身其中向外看,一切又在画框中。</p> <p class="ql-block">入夜的长廊,美伦美幻。</p> <p class="ql-block">朱红色的油漆,使长廊在夜色中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 长廊的妙处不仅在它的装饰作用,更在于它遮阳避雨、供游人小憩的实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是欣赏天安门的好地方,不像在广场那么吵闹,可以坐在长廊里静静地看。</p> <p class="ql-block"> 在许多地方的长廊,只是注重了它的实用性,而中山公园的长廊,把它做得更漂亮。整个长廊绘有千余幅山水、花鸟、典故等苏式彩绘,使长廊变成了长长的画卷,叫人留恋忘返。</p> <p class="ql-block"> 即便在夜晚,建筑的细节仍让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 细细品味,中山公园处处匠心独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