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天不上工*,三千米上空,冷锋在若羌、和田、阿拉木图一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阿拉木图的最早记忆,来自上面这段童年时经常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天气预报。更确切地说,是在给普通百姓听的天气预报之后,以记录速度播放给专业人员的高空形势分析。它不仅语速慢,而且每句都会重复一遍,既方便了记录者,也帮助我这不识几个字的黄口小儿,把“阿拉木图”这地名,深刻在了脑海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点小小的“前缘”,让我在蹉跎了几十载光阴之后,终于在2024中亚行的最末一站见到阿拉木图时,竟有了种自然而亲切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三千米上空”开篇的天气形势分析,与普通百姓生活无关,但每天都会隔空传来,弄得人人耳熟能详,却又不知其意,成了种奇特的存在。就此,当年民间还编过些笑话。比如:某农民多日不下地干活,生产队干部登门询因。答曰,队上的大喇叭不是说了吗,“三天不上工!”:-)。</p> 阿拉木图是座倚着天山而建的城市,林木扶苏,满目葱茏。虽然空气里仍是夏天的气味,但对刚经历了中亚腹地灼热丝路烧烤的我们,已经是非常地清凉舒适了。 阿拉木图的标志是苹果,街上苹果状的装饰很多。 街两边立着五彩的苹果之外,天顶上还常见这样斑斓的装饰,虽不遮阳,但也很美。 阿拉木图曾是苏联面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的首都,所以满目皆是苏式遗痕。 上面这两张照片里的大楼,与天安门广场上那同为苏联援建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长得很象。 这楼里现在是所哈萨克和英国合办的大学。我们去参观时刚好碰上这对新娘长得象李玟的新人在那儿拍婚纱照。 哈萨克作为苏联的一部分的历史,还大量地保留在众多与战争,尤其是二战有关的纪念性建筑和雕塑上。 这位酷似鲁爷的,好象也是个战斗英雄 当然早在苏联拥有哈萨克之前,沙皇俄国已经是这里的主人了。所以俄罗斯的影响,也是随处可见。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市中心的那座东正教大教堂了。 教士 信徒 正在拍教堂前广场上这位大哥可爱的背影,依稀看见远处走来了一群办婚礼的 于是跟着蹭了两张 不同年纪的哈萨克美女们的正脸与背影,貌似还是蛮多元的。 阿拉木图的网约车很便宜,其中有不少是中国产的电车,比如这辆比亚迪。 在阿拉木图还看到了一所考究的澡堂。这是外观。 这是大堂 这是门口出售的貌似洗浴用的东西,至于如何用,还真不太清楚。 阿拉木图饮食非常多样化,我们从汉堡到Sushi都尝过,质量都不错。不过最好吃的,还是地道的哈萨克菜,尤其是马肉和马奶。 阿拉木图戳在天山脚下 距离近得坐着缆车就可以上去看到不错的风景。 如果不惧颠簸,开上越野车进山去,景色就更惊艳了。下一篇会集中晒晒所见自然风光,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