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2025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 </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b></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正确认识心理问题</b></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减轻社会歧视、防止”污名化”</b></font></p><b></b> <h3> 近年来,心理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上升趋势,《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超过2800万人。与此同时,当今社会心理求助污名化问题严重,这种污名化不仅包括外界对心理问题的不正确认知和偏见,如认为寻求心理帮助是软弱的表现、心理疾病患者具有潜在暴力危险等,<b><font color="#ed2308">许多患者不仅要忍受疾病本身的痛苦,还要承受被歧视、病耻感带来的额外压力</font></b>。世界精神病学协会(2019)年宣称心理问题的污名化是“影响心理健康消费者和家庭成员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障碍——比疾病本身更严重。” 这种污名化现象妨碍了专业心理求助的获取,破坏了社会支持网络,使得许多人在面对心理挑战时难以寻求有效帮助,<font color="#ed2308"><b>从而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b></font></h3> <h3> 在欧美国家,公众有一种普遍的认知:成功人士一般离不开两类人的扶持。这两类人常常被美国的成功人士誉为是帮助他们“走向成功的翅膀”:一类是法律顾问,<font color="#39b54a"><b>一类是心理顾问。</b></font>大多数美国人都把接受心理咨询看成是自信与富有的象征,即便是美国总统,也拥有自己的心理顾问。当人们一旦遇到诸如情感挫折、人际不和以及心理困惑之类的问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 </h3> <h3> <font color="#ed2308"><b>在中国,许多人把找心理咨询师看成是一种病态的表现。</b></font>当有人提到要去做心理咨询时,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这个人的心理一定是有问题了。去找心理咨询师是一件不愿让他人知道的事。这是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第一个误解:只有不正常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 </h3> <h3> <b>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走出常见误区,拥抱真正的心灵成长。</b></h3> <h1> <font color="#39b54a"><b>误解一:去心理咨询的都是“神经病”,会被看不起。</b></font></h1> <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span><font color="#39b54a" style="font-size: 20px;"><b>真相:</b></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心理咨询并非精神病人的专属。事实上,每个人在生活的某个阶段都可能面临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个体认识自己,解决心理困扰,提升生活质量。它像是一次心灵的SPA,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span></h3> <h1> <b><font color="#39b54a">误解二:担心被排挤,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font></b></h1> <h1> <font color="#39b54a"><b>真相:</b></font><font color="#ff8a00"><b>在现代社会,看心理咨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感冒了需要看医生是一样的。</b></font><b>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心理困扰,这并不代表他们有病,也不是耻辱。</b>而且,遇到心理困扰懂得求助心理咨询的人,都是敢于接受自我现实、有进步思想和懂得关爱自己的人。 当自己遇到心理困境时,能够主动求助,寻求专业支持与帮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也是爱自己的表现,也有利于尽快走出心理阴霾。 </h1> <h1> <font color="#39b54a"><b>误解三:大部分人宁愿求助朋友,也不愿求助专业人士。</b></font></h1> <h1> <font color="#39b54a"><b>真相:</b></font>朋友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和安慰,是我们社会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见解和鼓励可能非常有帮助,但由于关系较近,可能不一定客观。专业的心理咨询旨在帮助来访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获得对自身的洞见和体悟,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这不是一般的谈话开导所能代替的。</h1> <h1> <font color="#39b54a"><b>误解四:心理问题不需要寻求专业帮助,求助是弱小的象征。</b></font></h1> <h1> <font color="#39b54a"><b>真相:</b></font>学会求助,也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我们的文化不提倡“麻烦”别人,实际上,人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刻,能够在需要求助时敢于求助本身就是一种勇敢,是有力量的表现。不然,当压力越积越多,仅仅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同心理问题抗争,结果往往越克服越厉害,越抗争越严重,还会引发躯体疾病,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h1> <h1> <font color="#39b54a"><b>误解五:有些家长不承认孩子会患心理疾病,不配合孩子的治疗。</b></font></h1> <h1>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真相:</b>青少年心理困扰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家长的意识转变更是迫在眉睫。<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孩子被确诊心理疾病时,部分家长因"病耻感"拒绝接受现实,甚至延误治疗。</b>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应保持开放心态,<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提供一个稳定、温馨且理解的家庭环境,</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积极</b><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配合和主动</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寻求专业支持,并鼓励孩子参与适当的治疗和自我管理活动,</b><span style="color:inherit;">对于孩子</span>身心健康的恢复<span style="color:inherit;">至关重要。</span></h1> <h1> <font color="#39b54a"><b>误解六:去做一次心理咨询,我就可以彻底解脱了。</b></font></h1> <h1> <font color="#39b54a"><b>真相:</b></font>来访者求助于心理咨询,<b>通常都是带着长期积累形成的心理问题,</b>在尝试了许多方法,并且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痛苦,通过自助已经无法解决才来求助的。 比如:产生心理问题的错误观念、不正确的行为或思考方式、童年经历的不幸、或者原生家庭中不健康的影响模式等等,这些问题要一次性解决不太现实,如果抱着一两次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那不过是把咨询师理想化或者魔幻化了。 <b>心理咨询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心理的成长、个性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是需要时间的。 </b></h1> <h1> 走出心理咨询的误区,我们才能真正拥抱它的力量。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为你提供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让你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font color="#b06fbb"><b>如果你正在经历心理困扰,不妨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b></font>记住,你并不孤单,在这条路上,有专业的咨询师与你同行。</h1> <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167efb"><b>最后这句话送给你:</b></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走进咨询室不是脆弱的证明,而是对自己最深沉的温柔”。</b></font></p> <h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b></h1> <h1><b><font color="#ff8a00"> 4个日常守护心理健康的小方法</font></b></h1> <b>1. 管理情绪,不压抑不堆积 </b><div> 有情绪时及时“疏导”:比如难过时找人倾诉、愤怒时通过运动释放、压力大时写日记梳理,避免负面情绪长期积压。</div><div> <b> 2. 建立“微小成就感” </b></div><div> 每天做1件小事并完成它(如整理房间、读10页书、做一顿饭),通过持续的“小成功”积累自信,对抗迷茫或自我否定。</div><div> <b>3. 保持“人际联结” </b></div><div> 哪怕再忙,每周也和家人、朋友简单交流(如打个电话、约次散步),稳定的人际关系是心理的“安全网”,能在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div><div> <b> 4. 给心理“留白时间” </b></div><div> 减少刷手机的碎片化时间,每天留10-20分钟“放空”:比如发呆、晒太阳、听白噪音,让大脑从忙碌中抽离,恢复心理能量。</div> <h1><b><font color="#ed2308"> 注意:出现这些信号,建议及时求助</font></b></h1> 若持续出现以下情况,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医院心理科帮助: <h1> <font color="#ff8a00"><b>• 情绪上:</b></font>长期失眠/嗜睡、对所有事情失去兴趣、反复出现悲观、绝望想法;</h1><h1> <font color="#ff8a00"><b> • 行为上:</b></font>无法正常上班/上学、回避社交、甚至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念头;</h1><h1> <font color="#ff8a00"><b> • 身体上:</b></font>无原因的头晕、心慌、胃痛,且检查后无生理疾病。 </h1><div> <font color="#39b54a"><b>心理健康的核心是“接纳自己”</b></font>——接受自己有不完美,允许自己有情绪波动,在变化的生活中,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始终保持对自己的关注与善待。</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让我们携手共进,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这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以及每一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都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理解、支持、关爱精神健康的社会环境,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心理健康服务,</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享受幸福的生活。</b></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