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28日到诸暨寻访楼家桥史前遗址,后到诸暨市博物馆参观。惊喜地发现,诸暨除有6500年的楼家桥遗址,还有4000前的尖山湾遗址。这些史前遗址,将诸暨的文明史,从春秋越国延申至更遥远的史前。</p> <p class="ql-block">尖山湾遗址位于浙江诸暨陈宅镇。2005年共挖5×10米5个探方,发掘面积250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掘规摸不大,</span>但考古的成果还是不小的。</p><p class="ql-block">考古研究表明,遗址主体遗存早于商周、晚于良渚,属于后良渚文化阶段(距今4300—4000年)。它填补了浙江地区良渚文化衰落(距今4500年前后)至商周时期的文化序列空白。为研究南北文化融合提供了关键实证。</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的另一成果,是发现了史前竹编的高超工艺,刷新了学界对史前手工业的认知。</p><p class="ql-block">遗址出土20余件竹编制品,有竹席、竹篮、竹篓等,是国内同期遗址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竹编集群。竹篾编织物,其纵横交织的纹理、疏密有致的结构与近现代竹编工艺几乎一致。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我曾见过8000年前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草编制品。它代表了人类对植物纤维利用的早期尝试。而尖山湾遗址竹编已经十分成熟。相隔三千年的技术变革,<span style="font-size:18px;">标志着编织工艺已成为独立手工门类,走上了更专业化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尖山湾遗址第三大考古成果,是出土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密穗小粒稻。经专家鉴定此稻种是</span>人工进一步驯化的结果。它与更早的上山遗址(距今万年)人工栽培稻、河姆渡遗址(距今七千年)稻作遗存一脉相承,共同构建了从起源到驯化再到品种分化的完整链条。表明钱塘江流域先民的稻作农业在不断优化和改良之中发展。</p> <p class="ql-block">发现了一支完整木桨。此木桨由桨板与柄两部分组成,完全继承了河姆渡和良渚时期的核心结构(握杆+桨板)。体现了船桨作为原始航行工具的继承性和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木陀螺。木陀螺可能是纺织工具部件或转盘轴承,还可能是狩猎工具,也可能是儿童玩具。是先民认识并应用旋转原理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木构件。</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器</p> <p class="ql-block">我个人认为浦阳江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摇篮。诸暨境内的尖山湾遗址和楼家桥遗址,与其上游的上山文化遗址,下游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非常灿烂的一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