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青

田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知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什么是“知青”?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这是1968年以后为了宣传方便而产生的汉语新词。那什么是“知识青年”?有人说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说法,其实不然,中央早有定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央在1968年的指示中完全明确了“知识青年”的范畴。指示全文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条指示明明白白指出“知识青年”的范畴是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学生,而且是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的子女。也就是说只要达到初中毕业,就算是有知识的青年了。在实际执行中,大学毕业生最初两年也有到乡下去锻炼的,只是他们都是拿着大学毕业后的工资到乡下去的,而且不到两年又重新安排了工作,离开了乡下。这种下乡与初高中毕业生的下乡有着天壤之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知青”的定义和范畴,这是没有疑义的,那么有分歧的只是对知青在农村这一段经历的看法。从1955年开始,到1979年全国城市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一千七百多万知识青年,这是一个庞大的知青群体。这些贡献出宝贵青春年华的知青,有的已经逝者如斯,还有的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为各有各的境遇,所以各有各的理解,这才有对这段经历认识上的差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人说,“知青”是无知、无能、无力、无奈的代名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人却说,“知青”是有情、有义、有担当的“铁”的含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人说:“青春无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人却说:“这是愚忠,你为什么不继续待在农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般知青叹息道:“饿也饿了,劳也劳了,苦也苦了,没看见大任降于我,哪怕是小任也没有,有的还是饿,劳,苦。这是骗人的鬼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发达了的“知青”不无矜持地陈述:“那是一段人生难得的宝贵练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名人了的“知青”不无深沉地揭示:“那是一场耐人回味的人生体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富豪了的“知青”不无得意地表白:“那是一次人生拼搏的热身训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洋化了的“知青”不无悔恨地发现:“那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亵渎和浪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岗了的“知青”,不无懊丧地埋怨:“那是一辈子不如意的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到底应该怎么评价?其实中央领导早就有了结论。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谈到知青工作时提出四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国家不满意。”这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最公正、最全面、最精辟、也是最深刻的评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知识青年不满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多数青年在生活上长期不能自给,在口粮、医疗、住房、婚姻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文化生活贫乏,许多可以造就的人才被迫中断学业,大多青年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走向退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下乡青年的人身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走后门”等歪风邪气盛行,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青年人上进心的湮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期的农村生活,改变了知青一生的命运,该读书的时候无学可上;该结婚时没有条件谈恋爱,大多数知青还不能生活自立,需要家庭贴补,即使回城后还得从头开始,整整荒废了十年宝贵的青春年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看,生产力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先进的生产力必定替代旧的落后的生产力。人类社会存在的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必定是落后的农村、农业、体力劳动逐渐向先进的城市、工业、脑力劳动发展靠拢,不能人为的把先进的生产力拉向落后的生产力靠拢,这是历史的倒退,是社会的倒退,是不得人心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这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年的“知青”已步入耄耋之年,也有不少“知青”已经作古,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青”这个群体即将全部退出历史舞台,“知青”这个名词也将成为历史,但“知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永远不会磨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