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阿拉伯世界(三)

闲人野鹤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寻觅一座史诗般的城市,那么请来马拉喀什吧。</p><p class="ql-block"> 它不是摩洛哥首都,但比起首都拉巴特,名气大人气旺,甚至连摩洛哥这个国家的名字,也源自于这座城市呢。九月的风是温热的,九月的骄阳依然如夏。马拉喀什借助这火热的天气,燃烧着千年不减的激情。柏柏尔人的露天广场昼夜喧腾,鳞次栉比的商铺琳琅满目,居高而眺的咖啡馆座无虚席,中世纪的载客马车排着长龙。如若移步数百米,耸立着库图比亚清真寺宣礼塔,它高耸入云气冲蓝天,赧红色的砂石饰面熠熠生辉。相传这座始建于一千一百多年的宏伟建筑,在建造过程中掺入近万袋天然香科,因而历经八百多年芳香四溢,故又称“香塔”,并在全球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 去转转老城古色古香的街巷吧。那熟谙经商之道的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在密如蛛网的大街小巷将目不暇接的店铺妆点得明亮夺目,鲜艳的服饰与精美的陶瓷,令人怦然心动的手工艺品与沁人心脾的阿拉伯香料,红艳欲滴的鲜石榴与青靓靓的柠檬果,黄橙橙的甜椰栆与各种叫不出名的美食小吃,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千世界无穷尽的人间烟火,极具张力地薰染并诱惑着我。</p> <p class="ql-block">  雅俗共赏是这座名城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当我乘坐高头骏马的四轮马车,沿着斑驳古城墙嘚嘚而过来到巴希亚宫时,不得不为这座富丽堂皇的恢宏建筑惊叹叫绝。史载这是一座始建于19世纪末年的权臣宫殿,占地1080亩,外加一个90亩的大花园。相伴川流不息的世界各地观光客,穿过一个个贴满艺术考究瓷片的庭院,穿过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室殿堂,穿过幽长而闪烁着珠光宝气的拱形长廊,穿过一扇扇镂刻着阿拉伯图饰的艺术门窗,穿过芬芳四溢绿荫如盖的偌大花园……,这气势奢华与美轮美奂,真是令人叹为观业。</p> <p class="ql-block">  马拉喀什是喧攘与繁华的,也是安静与清雅的。</p><p class="ql-block"> 热闹过后,便琢磨着探寻这座古城的文化韵味,于是来到马拉喀什博物馆。这是一座摩洛哥国家级文化场馆,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也许是早年西班牙人与阿拉伯人互相渗透融合的渊源吧,这座博物馆呈现出典型的安达卢西亚风格。赭红外墙配以绿色琉璃瓦屋顶,并以马蹄形拱门和雕花木门作为入口,显得既端庄典雅又雍容大气。中庭也称“水庭院”,但见满院橙花树,翁郁葱翠枝繁叶茂。时值金秋,那洁白的花朵点缀着金黄色的花蕊,整个庭院弥漫着淡淡的清香。继续迈步往里走,分别是王室展区、民间工艺区和文化交融区,那些靓丽的意大利陶瓷、珍贵的阿拉伯珠宝和华丽无比的服饰、地毯,以及室内优雅装饰、精巧物件与充满撒哈拉风情的画作,无不映射出这个国家与民族深厚的艺术底蕴。</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马约尔花园梦幻般的幽幽诗意。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画家雅克马约尔购地180亩,创建了这座私人别墅花园,并从撒哈拉沙漠的植物中提取饱和度极高、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建筑主色调,始称“马约尔蓝”。旧主人过世后,著名的法国服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于1980年接手了这处花园并精心管理至今。走进这所艺术殿堂般的植物王国,深蓝色基调犹如大海般的意境,千姿百态的花卉树木色彩绚烂妩媚妖娆,而那亭亭玉立的中国修竹,柔情多姿的九重葛,直指云天的椰枣树,以及错落有致争相竞长的仙人掌、仙人球与仙人棒,则含蓄而又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这儿是大漠中的绿伞绿衫与绿洲,它们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唤。身为服装设计师的伊夫圣罗兰,酷爱自己的花园,他说:“这座花园是我灵魂的永恒源泉。”他历经四十多年精心耕耘悉心打造,坚持沙漠风情与艺术美学相融合,将独具韵律的“马约尔蓝”发挥到极致,并使之成为马拉喀什的金名片,也成为全世界观光客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马拉喀什不仅风情独特人文厚重,而且风景俊逸气候宜人。高耸的阿特拉斯山挺身而出,阻挡了大西洋冬季风的寒冷,使这座城市幻化为世界知名的冬暖胜地。它地势平坦却随时能够仰望高山,雄伟的阿特拉斯山主峰终年积雪,皑皑雪峰恰到好处地成为这座城市的天然画卷。它以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商贾繁荣与地理风貌,赢得了世人的钟情与亲睐,曾经叱咤风云的世界政要丘吉尔、罗斯夫、戴高乐,以及艺术大师卓别林等名人,均相继来此造访作客,丘吉尔甚至将自己亲手绘制的马拉喀什风情画作,展示于英国皇家画室。近年来,每年来马拉喀什游览的世界各地游客高达430万以上。</p><p class="ql-block"> 古老浪漫的马拉喀什。别具一格“赧红色”的马拉喀什。独享“神域”美称的马拉喀什。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座世人瞩目的城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本文题图为旅友傅先生摄,文末图片选自网络,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