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两万一千多个日夜,足以让江河改道,让青丝成雪,却未曾冲淡我们心中那份最纯粹的同学情谊。</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7日上午,1968届初一(3)班的二十八颗心,如候鸟归巢,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重聚于梦开始的地方——扬州中学。当脚步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树人堂的塔楼在秋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操场边的老梧桐依旧挺拔,高耸的老水塔静默如初。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像一把把钥匙,轻轻一拧,便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恍惚间,走廊里奔跑的少年身影,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操场上追逐嬉闹的欢腾,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清晰得仿佛昨日。</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足以让稚嫩的脸庞刻上岁月的年轮,让清亮的嗓音染上时光的沉厚。我们彼此凝望,从对方的眼角眉梢读着光阴的故事。然而,当熟悉的名字被重新唤起,当久违的笑容在脸上绽放,那些被岁月覆盖的青春印记瞬间苏醒。我们的笑声依旧爽朗,像当年一样毫无保留;我们的拥抱依旧热烈,仿佛要弥补六十年的空白。时光带走了青春的容颜,却将情谊酿得愈发醇厚。年少时的懵懂与轻狂,早已沉淀为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与豁达,但那眼底闪烁的真诚光芒,那发自肺腑的亲切问候,分明诉说着从未改变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重逢,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我们用白发交换着黑发的故事,用皱纹诉说着各自人生的悲欢。在这方承载了最初梦想的校园里,我们重新确认了彼此在生命坐标中的位置。六十年的分别,此刻都化作了相拥时眼中的热泪,化作了把酒言欢时的万千感慨。这份情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同学之义,它是我们共同的青春年轮,是生命长河中永不褪色的航标。</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无论未来岁月如何流转,只要心中还跳动着这份赤诚,只要扬州中学的钟声还在回响,我们便永远是那个教室里,那个操场上,永远青春、永远在一起的——初一(3)班。</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扬州中学东北门口已被一群银发身影点亮。老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赶至扬中集结,此起彼伏的"老同学好"成了最动人的开场白。</p> <p class="ql-block">树人同学从上海赶来了。</p> <p class="ql-block">新华同学从上海赶来了。</p> <p class="ql-block">传娟同学从南京赶来了。</p> <p class="ql-block">建国同学从高邮赶来了。</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7日上午8点30分,1968届初一(3)班的28位老同学,如候鸟归巢,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重聚于梦开始的地方,脚步重新踏上了扬州中学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笑声依旧爽朗,情谊从未改变,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 刘树人同学站在自省楼前,仰头望着门额上的"自省楼"三个大字。大理石上的字迹历经风雨,反而比记忆里更显苍劲,像岁月亲手勾勒的印章。看着自己的题字与楼体融为一体,感慨万千。当年题写的不仅是楼名,更是整个青春的注脚。那些被岁月带走的青葱岁月,原来都化作了这方石上的永恒印记,见证着一代代学子在自省中成长,在传承中前行。</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老水塔高高耸立,仿佛是在诉说往昔故事。记得当年住校期间的每个清晨,水塔顶端的水箱都会传来汩汩声响,混着老式抽水机的嗡鸣,成为校园里最特别的晨曲。</p> <p class="ql-block"> 走进校园,迎面而来的是焕然一新的教学楼,与记忆中古朴的青砖灰瓦截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曾经就读的初中楼早己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胡文虎楼。</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教务楼仍在使用中。</p> <p class="ql-block"> 藏修楼内有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主要阵地,为师生提供了舒适的读书环境,也可用于举办各种活动。1968届毕业四十年的纪念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p> <p class="ql-block"> 扬中院士廊是一条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长廊,它再现了院士们的传奇人生,传承着科学精神、彰显着人文素养、体现着家国情怀。美漫步其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院士们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对'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学风的形象注解;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竖起脊梁担事"精神的时代回应。院士廊不仅展示了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硕的教育成果,更成为培育高尚人格、高端学术、高健身心、高雅品位"四高"学生的动力源泉,它召唤着每一位扬中学子勇担使命,攻坚克难,在追求知识真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树人堂是扬州中学标志性的建筑,依然矗立在那里,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梦想。它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学校的历史传承,让同学们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 树人堂前,学校校办金年庆主任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历经一个甲子的老校友“回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扬州中学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母校的每一点发展和进步都让老校友倍感自豪与鼓舞。</p> <p class="ql-block"> 沿着时光遂道,在金主任的带领下,同学们进入位于树人堂内的校史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 走进扬州中学校史馆,仿佛穿越了时光的回廊。湿润的空气中漂浮着纸张与樟木的气息,那些尘封的岁月在暖黄灯光下渐渐苏醒,将百年学府的风骨与灵魂,悄然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 江泽民主席重到江苏省扬州中学时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院士墙”熠熠生辉。扬州中学培养的院士涵盖了众多科学领域和工程领域,如“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吴良镛,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等51位。</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见到了时任扬中校长张卓如的照片和江苏省人民委员会的委任书。</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光阴荏苒,今天我们这群白发苍苍的老同学,终于在母校的怀抱里再次相聚。树人堂前繁花似锦,为老同学们合影增光添彩。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青春的笑声在耳畔回响,岁月的尘埃被泪水轻轻拂去。</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1965年扬师附小毕业考入扬中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1965年育才小学毕业考入扬中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1965年广陵小学毕业考入扬中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女同学们在树人堂前留下倩影。</p> <p class="ql-block"> 离别校园时,同学们久久不愿散去。有人低声说:“下次,还要再来。”六十年未改初心,一瞬相聚,胜过千言万语。</p><p class="ql-block"> 校门前的石阶无言,却记住了我们这一代学子对母校最深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光阴流转,二十八位老同学再次相聚在熟悉的扬州中学校门前。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痕迹,却未曾磨灭眼中的光芒。他们步履虽不如当年矫健,但每一步都踏着青春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阳光洒在校牌上,“江苏省扬州中学”几个大字依旧庄重醒目。同学们站成两排,有人笑着整理衣领,有人轻拍同伴肩膀,仿佛回到那个晨光微露、书声琅琅的清晨。快门按下的一瞬,笑声如花绽放,六十年的风霜凝成一张温暖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相约,2028年,毕业六十年时,我们再回母校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