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神龛,做真人

老师儿

<p class="ql-block">破神龛,做真人:论教师角色的祛魅与回归》</p><p class="ql-block">一、被圣化的职业困境</p><p class="ql-block"> 三尺讲台,常被视作不染尘俗的神圣祭坛;教师职业,总被赋予超凡入圣的道德期许。这种刻板印象将教育工作者禁锢在必须清苦憔悴的桎梏中,似乎唯有耗尽自我、全然奉献,才配得上“教师”这一称谓。</p><p class="ql-block"> “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崇高的赞誉,无形中构筑起一道道德藩篱。在这种标准下,教师仿佛必须固守清贫,忍受生活的困顿,甚至牺牲健康,方能符合社会对“良师”的想象。</p><p class="ql-block">二、圣化背后的沉重代价</p><p class="ql-block"> 这种被神化的“无私”与“清贫”,其代价是重而深远的。首先,它消解了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价值。当教师被剥夺追求合理生活品质的权利,其内在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必将日渐枯竭。倘若教师自身的生活干瘪灰暗,又如何能引领学生感知世界的丰美与生命的绚烂?</p><p class="ql-block"> 这种圣化观念带来的危害是连锁性的。它不仅损害教师个体的权益,更会反噬教育质量。一个被道德枷锁束缚的教师,很难展现出教育的真正魅力;一个被要求“无我”的群体,很难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p><p class="ql-block">三、职业祛魅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任何职业都不应被神化。医生褪下白袍,亦是寻常百姓;律师离开法庭,亦有凡人喜怒。职业身份的特定性不应遮蔽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努力工作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生活本身才是人之存在的根本意义。让脱离真实生活的教师去教授生活哲理,无异于缘木求鱼。</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希望系于教师的幸福。当学生从传授知识者身上看到的不是智慧的丰盈,而是生活的困顿,他们质疑的将不仅是教师职业,更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根本信念。</p><p class="ql-block">四、回归教育的本真</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绝非悲情的自我牺牲,而是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与共同成长。教育者首先应当成为一泓活水,在保有自身波澜与生机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p><p class="ql-block"> 社会应当赋予教师追求完整人生的权利——既能在精神领域追求崇高,亦能在世俗生活中享有应有的安乐。这不是道德的堕落,而是人格健全与成熟的标志。唯有当教师以真实的、丰盈的生命状态站立于讲台,教育才能真正启迪智慧、点亮生命。</p><p class="ql-block">五、结语</p><p class="ql-block"> 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教师重获真实——这不仅关乎一个职业的尊严,更关乎整个教育事业的未来。破除圣化的神龛,回归真实的人生,这应当成为我们对教师职业的全新认知,也将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