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沿着习主席的足迹<br></b></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走好新时代长征路</b></span></h5> <h5> <b>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定舵把航,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b></h5> <h5><b>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强调: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人民军队,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b></h5> <h5><b>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加强党史教育,缅怀革命先烈,凝聚前行力量,近日,中国实力派馆藏篆刻名家曹欢先生向八路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创作了书法作品《烽火淬初心,山河铸忠魂》,以此来缅怀革命先烈。此次捐赠活动,对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名市”建设、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b><br></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中国实力派馆藏篆刻名家曹欢先生<br></b><b style="color: inherit;">在奔牛中国印艺术馆创作</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br></b><b>颁发的收藏证书</b></h5> <h5> <b> 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紀念館,位于武鄉縣城東35公裏處的丘陵山區,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這裏東接通太行,西襟漳河,氣候宜人,花木繁茂,風景如畫,環境舒適,交通方便,更有厚重的紅色文化、且周邊有太行龍湖、石勒兵寨、離相古寺、太行龍洞等自然與人文景觀,是一處集革命傳統教育、旅游觀光、體驗太行風俗民情為一體的游覽盛地。</b><br></h5> <h5> <b> 1939年秋至1940年夏,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等重要机关曾在此长期驻扎。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罗瑞卿、陆定一、杨立三等党政军领导人,在这里运筹帷幄,艰苦卓绝,指挥华北抗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也曾在此居住近三个月。在极其困难的艰苦岁月里,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万众一心,谱写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篇章,孕育了八路军文化,造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b></h5> <h5><b>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中国最佳旅游景区,并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100个红色深游经典景区。先后接待了江泽民、胡锦涛、曾庆红、刘云山、贺国强、余秋里、陈慕华、王兆国、何勇、杨汝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刘华清、华国锋、秦基伟、陈锡联、李德生、杨白冰、李雪峰、黄镇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哥伦比亚《先锋报》社长波尔达、亚非新闻工作者协会总书记查和多、美国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日本军事评论家林克也、美国作家韩丁、西德古生物学会主席托宾等来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宾客。</b></h5> <h5><b> 1939年10月11日至1940年6月27日,八路军总部驻扎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王家峪村。</b></h5><h5><b> 作为华北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1940年在此部署“百团大战”,打破日军“囚笼政策”。</b></h5> <h1></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编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留念</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左权副参谋长住室</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左权使用过的饭盒、马灯。</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左权与夫人刘志兰住室</b></h5> <h5></h5><h5><b> 在中国的革命战争历史上,“朱毛”二字相连并称,曾成为红军时代的象征。其后,曾与“朱”字相连并称的就是“彭”字。“朱彭”——八路军的总司令与副总司令又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象征。<br></b><b> 1940年春,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八路军总部驻地王家峪。</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39年冬,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总部王家裕。</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朱德总司令住室</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彭德怀副总司令住室</b></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百团大战中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b></h5><b><br></b><h5><b> 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乘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西欧和北欧迅猛推进、美国的战备尚未完成、英国又无力东顾之机,积极准备实行“南进”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而,在中国战场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同时以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b></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b></h5><b><h5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动了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抗战胜利的信心,为抗战最后胜利起的了决定性的作用。</b></h5></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伯承邓小平住室</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民团结筑长城</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路军七六九团战士使用过的军号</b></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创建敌后根据地</b></h5><h5><b> 太原失陷后,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晋豫冀,依托太行山创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与中共中央北方局进驻武乡,这里成为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统一战线赢人心</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英国记者柯克使用过的布朗尼相机</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消灭这该死的法西斯</b><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化凝聚民族魂</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无私奉献树丰碑</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战斗在一起<br></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br></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1939年八路军总部在砖壁村驻扎朱德住所外的空地上有一盘碾子乡亲们时常拎着粮食来脱壳朱德有时透过窗户看见便喊上警卫员一起帮乡亲们推碾子间或讲些抗日救国的道理</b></span></h5> <h5> <b> 图为当时朱德居处,当年的窗户已不复存在,仅留下窗楣。这盘军民一起推过的碾子被当地人称为“连心碾”。</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战圣地 红色记忆</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星照耀中国</b></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吃水不忘挖井人<br></b><b>时刻想念总司令</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 在武乡王家峪,八路军为乡亲们打井解决用水问题,时至今日,这样的井仍被完好保留。</b></h5> <h5> <b> 八路军总部在砖壁驻扎期间,在指挥整个华北抗战的同时,还发动将士开荒生产,帮助群众修池筑坝、打井抗旱。这个蓄水池被老百姓深情地称为“军民池”。</b></h5> <h5> <b> 在武乡王家峪,这是朱德在1940年开展的植树运动中亲手栽下的白杨,被人们称为“红星杨”。</b></h5> <h5> <b> 红星杨:扎根革命热土的 “精神坐标” 在山西武乡县太行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生长着一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白杨树,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红星杨”。它不是普通的树木,而是镌刻着抗战记忆、承载着革命精神的 “活化石”,每一寸枝干都在诉说着一段与八路军、与革命信仰紧密相连的峥嵘岁月。</b></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跨越时空的 “精神传承” </b></h5><h5><b> 如今,战火早已远去,但红星杨依然挺立在王家峪旧址,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它看着昔日的总部旧址变成纪念馆,看着一批又一批参观者驻足树下,聆听它的故事;它的 “五星纹理”,也成了最直观的红色教材 —— 人们触摸着树干,仿佛能触摸到那段艰苦却热血的岁月,读懂 “扎根人民、坚守信仰、顽强奋斗” 的深刻内涵。 <br></b><b> 为了让这份精神更好地传承,武乡县太行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以红星杨为核心,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复刻 “五星” 纹理的金属挂坠、绘有红星杨与抗战场景的文具、讲述红星杨故事的绘本…… 这些产品让 “红星杨” 走出纪念馆,变成可携带、可感知的 “精神载体”。此外,纪念馆还开设 “红星杨小课堂”,用这棵树的故事,为孩子们种下红色的种子。</b></h5><div><br></div> <h5><b> “红星杨” 这一标志性红色资源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在焦作市中站区政协文史资料室永久展陈。</b><br></h5><div><b><br></b></div><h5> <b>红星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棵树木本身。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八路军的峥嵘岁月;是精神的传递者,将革命信仰代代相传;更是新时代的 “精神坐标”,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那些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先辈。 <br>这棵长在太行山上的红星杨,会继续挺立下去,用它的 “五星” 纹理,守护着红色记忆,也照亮着后人前行的方向。 <br></b><b> 这棵长在太行山上的红星杨,会继续挺立下去,用它的 “五星” 纹理,守护着红色记忆,也照亮着后人前行的方向。 </b></h5> <h5><b> 八路军总部砖壁村,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这里指挥了百团大战。彭总在院里种下了一棵榆树,枝繁叶茂,后人称之为“彭总榆”</b></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彭总亲手栽植的“将军榆”</b></h5><h5><b> 为了响应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彭总亲手栽植了这颗刚劲挺拔的榆树,当地军民亲切地称之为“将军榆”。</b></h5> <h5> <b> 当我们凝视“藏着五角星的树枝”,看到的不仅是自然与象征的碰撞,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它激励我们在平凡中坚守信仰,在困境中追寻希望,在奉献中实现价值,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b></h5> <h5> <b> 如今,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传统教育基地。</b></h5> <h5><b> 巍巍太行,红色武乡,抗战圣地,八路故乡。太行山,支撑了共和国的大厦;武乡县,挺起了中国民族的脊梁。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br></b><b> 领袖足迹在这里留下,人民军队在这里壮大,民族脊梁在这里挺起,时代精神在这里升华。让我们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始终保持”,传承八路军文化,弘扬太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b></h5> <h5><b>主 编:刘 超<br></b><b>责 编:王 扬<br></b><b>顾 问:王 磊<br></b><b>统 筹:侯金龙<br></b><b>策 划:许来伟<br></b><b>校 对:王顺昌<br></b><b>审 核:王悦贵<br></b><b>编 辑:范蓉芳<br></b><b>单 位:怀川融媒体中心</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