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5(5/9) 今天是住在山上的最后一天,所以得抓紧将余下的景点尽量走到。今天的行程安排如下:含鄱口→庐林湖→庐林一号→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周恩来故居→美庐别墅→自由安排。</p><p class="ql-block">清早大家赶头班车兴冲冲来到含鄱口,刚下车,就被眼前的景像惊呆了!原来昨天午后那场暴雨,使得今早整个含鄱口都氤氲在雾气之中,周围的杉树林还在静谧中沉睡,晨雾已如轻纱般铺展开来。当晨光射穿薄雾,投射出许多摄影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丁达尔光!</p> <p class="ql-block">薄薄的雾气在树林的空隙里慢慢地弥漫,穿梭于高大笔直的杉树林间,树木的轮廓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墨的山水画。树林上空透出一抹绯红,预示着朝阳的光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光斜斜地射入杉树林,</span>在苍松翠柏间投下万千光柱,一缕缕光束穿透晨雾,在雾气中勾勒出金色的轨迹,整个场景像被施了魔法般迷幻,仿佛是来自仙境的通道,整个山谷成了被阳光编织的金色梦境。</p> <p class="ql-block">晨雾在光的照耀下,如烟如缕,缓缓飘动,可遇不可求的丁达尔效应让无形的光有了具体的形态,一束束光柱穿插在雾中,宛如仙子的衣袂,营造出如同仙境般的迷幻而浪漫景象。仿佛时间都在此刻静止。</p><p class="ql-block">含鄱晓色待曦驰,雾漫杉林意渺弥。</p><p class="ql-block">树影朦胧藏幻境,霞光隐约映幽姿。</p><p class="ql-block">耶稣光似金芒柱,晨霭飘浮玉缕丝。</p><p class="ql-block">此景迷离仙界似,心沉幻域忘归时。</p><p class="ql-block">含鄱口观日出,果然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含鄱岭的南端有一简陋石牌坊,四柱三门,上书"含鄱口″三字,左右各镌刻“湖光”、“山色”四字。含鄱口最能够突显庐山观山望湖、湖山相映的景观特色。所谓“千里鄱湖一岭涵”,其气势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了。</p> <p class="ql-block">含鄱口制高点上有一条小道,有点曲径通幽的感觉,山坡上有一亭曰"含鄱亭″。含鄱亭海拔1211米,是庐山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站在这里可以东看鄱阳湖的日出,北望五老峰,南眺庐山第一峰一一汉阳峰。远眺可见鄱阳湖烟波浩渺,近观能赏庐山峰钟灵毓秀。此处乃观鄱阳湖日出之佳境,也为观庐山云雾之佳处。含鄱口的万种风韵、诗情画意在此处全然释放,是旅游、摄影的不二选择。</p><p class="ql-block">看完含鄱囗的日出晨雾,便直接乘车到芦林湖。</p> <p class="ql-block">芦林湖原是一座天然湖泊,湖中芦苇成林,因而得名芦林。1953年由武汉营造厂设计建造水库,水库坝高33.8米,坝顶长112米,宽12.5米。坝顶建有公路桥,湖中有2座湖心亭,芦林湖也是牯岭镇居民和游客的主要饮用水源。</p><p class="ql-block">芦林湖水洁净清澈,碧清如镜,将四周的群山、苍松翠柏一一揽入怀中,倒映得纤毫毕现。每当云雾缭绕之际,整个湖面便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恍若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湖心双亭:两座精巧亭台矗立于湖心,宛如明珠镶嵌,一者为汲水之塔,静谧而庄重;一者为溢洪之道,灵动而洒脱,共同为湖面平添几分雅致。</p> <p class="ql-block">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缈的云烟衬托下,犹如天上神湖。阳光穿透云层时,湖水瞬间化作天空之镜,将芦林大桥的雄姿与湖心亭的飞檐尽收其中,形成虚实交错的对称美学。</p> <p class="ql-block">湖水倒映着湛蓝天空,远处的山峰如同水墨晕染的剪影。水波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七彩光芒,仿佛将李白诗中的浪漫想象化为现实。此地乃避暑之佳所,湖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泛舟其上,只觉心旷神怡,清凉无比。</p><p class="ql-block">从芦林大桥北行不远,就到庐山中央小盆地,这里有宫殿式建筑庐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庐山博物馆:位于湖畔的“芦林一号别墅”现为庐山博物馆。庐山博物馆系石块与钢筋混凝土构筑的一层四合院,外墙以无釉瓷砖贴面,屋顶面为四坡水铁楞瓦。表现出异国建筑特点,又有中式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陈列面积1400余平方米,展线230米。展出藏品数300余件。庐山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于庐山别墅、寺庙、社会捐赠、社会征购。</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容丰富,不赘述。接下来走沿湖林间小道去黄龙寺。一路密林蔽日,树干高耸挺拔,夏日人行其间稍感凉爽身轻。</p> <p class="ql-block">从芦林大桥走下行山道约20分钟,即达黄龙寺。</p><p class="ql-block">黄龙寺:系明代僧人彻空于万历年间肇建。现存前后两座殿宇,前殿为大雄宝殿,后殿内香案前地面有天然大石突起,叩之有声,世称“龙眼石”。寺门横匾镶嵌“黄龙寺”三个大字,系清代康有为游历庐山时题写。</p> <p class="ql-block">黄龙寺石刻:黄龙寺石刻分为刻石、碑和建筑附属刻铭三种,分布于庐山林场至黄龙寺、黄龙寺至电站大坝及至乌龙潭的小道两旁的岩石上,共计30条,石刻群中留有明代许世昌“尺五天”和“降龙”石刻、民国林森“涌泉”碣石等历代名人题刻。此处石刻分别为明代和民国时期题刻,且多与历史名人有关。</p> <p class="ql-block">黄龙寺石阶一路古杉刺天,浓荫筛下碎金。拾阶而下,气喘吁吁,却在转陡处闻到冷杉的清香,原来″三宝树"到了。</p><p class="ql-block">三宝树:相传晋代僧人昙诜从西域带来栽种。三棵树中一棵银杏,两棵柳杉,据测算,柳杉树龄大约为600年,银杏树龄大约为1600年,为树中寿星实为罕见,故名"三宝树"。</p> <p class="ql-block">走过三宝树继续下行,便抵黄龙潭。黄龙潭幽深、静谧,位于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磊磊大石惊涌窜流,至大裂石而下,银色瀑布泄落于暗绿色的深潭。身坐潭旁,凉爽静谧宜人,酷署顿释。</p> <p class="ql-block">瀑布旁的峡谷石壁上 。有石刻“龙泉”、“静听”等字样 。其中,“静听”二字落款为孙元良。这些石刻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为黄龙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从黄龙潭瀑布再向下走上几分钟就到乌龙潭瀑布。只见瀑布从几块巨石中夺路冲出,分成三股,虽只有数米高,然而姿态十分优美。那一股股水流,跌落水中,发出婉转悠扬的乐音;那乌龙潭水,清澈透明,惹人喜爱。潭周围树木交翠,绿荫掩映,游人至此,真能体会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含意。</p><p class="ql-block">现代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观瀑后曾作《观龙潭瀑》诗一首,诗曰:</p><p class="ql-block">似晴欲雨费疑猜,谁把天公巧妙开。</p><p class="ql-block">峰影都沉潭影底,庐山之水日边来。</p><p class="ql-block">出了乌龙潭,再走不远就是景交车"庐山大坝站″。</p> <p class="ql-block">庐山大坝:亦称电站大坝。大坝横跨在壮观的河流之上,将水电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站在大坝上,可以俯瞰整个庐山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雄伟与辽阔。</p><p class="ql-block">小贴士:有游客选择从电站大坝到黄龙寺,这是一段上行路,无数的石阶会让你精疲力竭,腿脚发软。所以从芦林湖售货亭旁的山荫道下行才是省力的选择。</p><p class="ql-block">从电站大坝站坐景交车可直达美庐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车后随即去了离车站最近的"周恩来纪念馆",该馆原名歇尔曼别墅,1919年由美国传教士歇尔曼购地建造。纪念馆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图片影像等展品,系统且详细地呈现周恩来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馆出来,可循院内小径直至442号别墅。</p> <p class="ql-block">442号别墅,位于长冲河西岸。1919年.由美国传教士歇尔曼建造。石建一层,建筑面积434平方米。442号原本是一处具有历史建筑风格的别墅住宅。在特定历史时期,周恩来曾在这里从事过一些重要活动,它更多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活动场所存在。442号具有浓厚的历史建筑韵味。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带有一些生活气息,能让观者更正实感受到当时周恩来在此处工作和生活时的环境。</p><p class="ql-block">442号的对面就是美庐别墅。</p> <p class="ql-block">美庐:1903年英国人巴莉购地建造了此别墅。1933年8月,蒋介石夫妇入住,并在别墅西侧扩建了一层房屋,并用通道、外廊与主体建筑连成一体。蒋介石曾多次在此主持召开会议和召见外国使节。解放后别墅收归国有。1959年、1961年中共中央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在此下榻。后郭沫若、胡耀邦、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亦曾在此休息和居住。</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内战发动期间,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八上庐山调停国共两党争端,蒋介石都是在美庐会见他的。</p><p class="ql-block">下图"美庐"二字是老蒋的亲笔书法,接管后被凿掉了,毛知晓后又让刻回去了。历史就是历史,凿掉了它还在那里,还不如留着。</p> <p class="ql-block">此间原是宋美齡女士的卧室。蒋介石向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时,曾以此为作战指挥室,并布置了沙盘模型和作战地图。</p><p class="ql-block">这里陈列的家具是蒋、宋用过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出了美庐,路过邓小平旧居。</p><p class="ql-block">别墅原业主为美国传教士科奇南,编号为“78A”。1961年8月22日至9月6日,邓小平来庐山参加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在此下榻。此别墅现为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庐山会议旧址与会场</p><p class="ql-block">庐山会议旧址,原称庐山大礼堂,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一。建筑平面呈“丁”字型。长39.7米,宽30.9米,高16.8米,占地面积约8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5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59年、1961年、1970年,中共中央三次会议先后在庐山会议旧址召开。</p><p class="ql-block">大礼堂大厅面积约800平方米,可容千余人。大礼堂地面南高北低,南面为走廊,高6.4米。北后部为多功能主席台,采用西方舞台建筑形制,这是大礼堂内格局的一亮点。</p> <p class="ql-block">庐山抗战纪念馆:为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一,前身为1935年建成的庐山牯岭图书馆。纪念馆2009年10月份向游客开放,重点展示国共第二次合作与庐山抗战两大主题。</p> <p class="ql-block">庐山大厦是今天最后一个景点。大厦建于1936年,前身为国民党中央党校传习学舍,蒋介石题名并发表抗日宣言;1946年更名,建国后为中共中央会议代表下榻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改建为庐山大厦民国主题文化酒店。</p><p class="ql-block">参观完庐山别墅群,仍乘景交车返回正街站,步行回酒店。</p> <p class="ql-block">D6(6/9)今天将离开牯岭镇,上午7:30乘上预约的景交车在"慧远站"上车,45分钟后在山下停车场与我们自己的大巴无缝对接。9点大巴到达第一个景点一一庐山东林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乃东林寺主体,1989年竣工。为仿宋建筑。占地1100平方米,台基高2米,总高度21米。大殿正中供三大佛,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消灾延寿药师佛,背面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海岛观音32应化法身相,两旁为16尊者塑像。大殿正门上匾额,为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书。</p><p class="ql-block">宝殿上层即神运殿,千年神殿,迭经兴废,“文化大革命”时破败不堪。1978年拆除重建,殿内供释迦迦叶、阿难、文殊、普贤、观音诸佛像。</p> <p class="ql-block">莲池位于天王殿前,慧远创建东林,即凿池种莲,并与高僧名士123人结白莲社,共修净业。因历代屡遭兵燹,莲池淹塞,古莲绝种。1990年10月,日中友好净士宗协会理事长、佛教大学教授腾堂恭俊专程送来原由鉴真东渡时从东林带去的白莲种。经寺僧精心培育,已在重建莲池中再度扎根开花。莲池面积1050平方米,池中有滴水观音,端坐于莲丛之间</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在大雄宝殿正前30米处中的轴线上,占地315平方米。斗拱、单檐,绿琉璃瓦。殿内塑有四大天王高大座像,其正中处前为弥勒菩萨铜像,后为韦驮菩萨塑像。</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亦称文殊阁,在十八高贤堂后,白居易《白氏长庆文集》、乾隆版《龙藏》及1985年日僧奉赠《大藏经》等珍品藏于此。“依《远公文集》例,不惜外客,不出寺门”。</p> <p class="ql-block">六朝松位于十八高贤堂花墙前,虬枝铁干,有“庐山第一松”“独树自成林”之称。传为慧远手植。四周砌以花坛,石碑刻有闵孝庆书“六朝松”3字,影堂对联云:“莲社独寻千载后,松柏犹香六朝前”。据《古层冰草堂丛书》载:“诸松之中,罗汉最难长,有植之者,十年才长尺余,以此为度,此松为千年以上物何疑,然责实无可验,姑称六朝"。</p> <p class="ql-block">白蓮旧社(望西念佛堂) :</p><p class="ql-block">東晋安帝元兴元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公元402年9月11日),慧远祖师帶領蓮社一百二十三位同仁,於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奉以香华,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刘遺民居士秉承慧远祖师意旨,撰写《庐山蓮社发愿文》。又谢灵运掘池植白蓮,並以此為名,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社团——白蓮社,自此开启了蓮宗祖庭弘扬弥陀淨土法门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白蓮社旧址今称白蓮旧社,1992年重建落成,院内有望西念佛堂,堂内供奉阿弥陀佛金身接引聖像。重檐下悬张传印长老手书“香光庄严”横匾,彰显了淨业行人所欣求的西方极乐淨土的胜妙庄严。绕过佛堂,便是"聪明泉"。</p> <p class="ql-block">聪明泉初名古龙泉,翠竹林间,泉池1米见方,池旁碑刻“聪明泉”三字。据说元丰三年(1080年)两次遭贬的黄庭坚回乡途经此地,看到藏经楼后一眼清泉,就用双手掬起饮用,只觉一股凉意沁入肺腑,心神为之一爽,便欣然提笔写下了“聪明泉”三个大字。另有一说相传慧远大师曾与东晋名士殷仲堪在此论道,殷仲堪饮泉后称 “饮此泉者,智思益进”,故名 “聪明泉”。</p><p class="ql-block">泉水供游客畅饮,酷暑之下,饮之顿觉清凉甘洌,沁人脾胃,令人无比凉爽。</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来此寺,后与东林寺僧智恩和尚同渡日本传经讲学,东林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日本东林教至今仍以庐山东林寺为始祖。</p> <p class="ql-block">文佛塔</p><p class="ql-block">文佛塔在寺后山原上方塔基础上新建,9层,1-7层门上有题额,一层为文佛塔,二层为自在天,三层为光音天,四层为满净天,五层为福生天,六层为善观天,七层为仕乐天。</p><p class="ql-block">图为修葺之中的文佛塔。</p> <p class="ql-block">塔前广场上有一铜铸佛足印:其中一足代表福德,一足代表智慧,寓意福慧圆满。足印上的图案也各有深意,如法螺象征布道,宝瓶象征智慧,盛满无量光明,代表无量智慧。</p> <p class="ql-block">今日(6/9)恰逢农历七月十五,各地佛寺大多会举办"盂兰盆节"法会,此为中国佛教里非常重要的节日。也是“佛欢喜日”。所谓佛欢喜日,乃源自于佛世时的印度,每逢夏天雨季来临时,所有僧侣皆不外出托钵,专心修持,此称为结夏安居 。东林寺每年都会在七月十五这天按照佛陀的开示,举行盂兰盆法会,仰仗三宝的功德,超度利益宿世的父母,以及无量的众生。</p><p class="ql-block">游完结束,坐上大巴去下一个景点一一秀峰景区。</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到达秀峰景区。秀峰位于庐山南麓,因诗仙李白题诗《望庐山瀑布》而著名天下。又有“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的美称。清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南巡时手书“秀峰寺”匾额赐给寺僧超渊,开先寺遂改名为秀峰寺。</p> <p class="ql-block">秀峰寺原名"开先寺″,五代十国时,由南唐中主李璟(公元916—961年)所建造。李璟未登皇位以前,因为喜爱这里的风光秀丽,山水清雅,曾在此筑台读书。他当上皇帝后,便将这处自己读过书的地方施舍给了寺院,并取名为“开先寺”,意即此读书台开了先读书、后做皇帝的先声。</p><p class="ql-block">图为李璟读书台。</p> <p class="ql-block">第一山:庐山秀峰的“第一山”,相传为宋代著名诗人米芾所书。他游历庐山时,被庐山的壮美景色所震撼,认为庐山景色冠绝天下,于是挥毫泼墨,写下“第一山”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与铁线观音像:观音殿位于秀峰寺佛殿的遗址上。供有铁线观音画像,该画像采用国画中的铁细勾勒画法,故称为“铁线观音”。上半身为唐朝吴道子所绘,下半身为元朝画师江月境所画。</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在历史上曾是庐山五大丛林之一,虽历经战乱和岁月侵蚀,部分建筑已毁,但大雄宝殿的遗址仍在秀峰景区内 。</p> <p class="ql-block">普同塔:该塔是秀峰寺仅存的三座古塔之一(另两座为文殊塔和曹源禅师塔)。清代《秀峰寺志》记载:“普同塔,在寺西北隅” 乃禅门丛林众僧纳骨之处,为“众生平等,无有差别”之意。此石塔五层,宝瓶状塔顶,从下至上,逐层变小,每层塔身方形,四面皆内刻佛像、莲花座等,每层塔身各设飞檐,檐下配斗拱铺座雕刻严谨,不失木制结构建筑特点,浑厚古朴,给人一种庄严肃敬之感。</p> <p class="ql-block">"月印龙潭"月亮门:月印指月光或天上的月亮倒映在龙潭水中的景象。龙潭即秀峰寺青玉峡下的那一泓碧水潭(也叫“浴龙池”)。传说中有神龙在此沐浴,故名“龙潭”。</p><p class="ql-block">从此门进入,可直达龙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潭与石刻:</p><p class="ql-block">龙潭:秀峰瀑布飞泻而下激起千堆雪浪,万斛珠玑化作一潭碧水,明沏见底。宛如一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山谷之中。潭水幽深碧绿,水质清澈,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水雾缭绕,与周围的山峰、绿树相映成趣,营造出空灵秀美的氛围。四周山峰环绕,古木参天,环境清幽,站在潭边能清晰听到瀑布飞泻的轰鸣声,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交响乐中。</p><p class="ql-block">巨刻《龙》字:由宋代南康军守李亦所写,篆体,字高丈余,是秀峰石刻中最大的字之一,笔力雄浑,气势磅礴。<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壁上仅悬一“龙”,石壁下一泓碧水,那“潭”字便呼之欲出了。龙</span>与潭相得益彰,成为标志性石刻。旁有宋南康守朱端章的巨刻《庐山》,系宋代南康守朱端章所写,楷书,每字五尺见方,“山”字每竖可睡1人,是整个庐山唯一刻有“庐山”二字的石刻,气势厚重,布局匀称。于是由龙及虎,引出一个《虎》字。</p> <p class="ql-block">图中描红石刻是八思巴文“虎”字。位于"龙"字与"庐山"二字之间。它是元代丞相别不花所书,字体为大篆书体,一笔勾连。其含义是与对面的“龙”字石刻遥相呼应,昭示着青玉峡湍急的泉流如龙腾虎跃一般威猛,寓意此处是龙蟠虎踞的宝地。虎字左侧为“上柱国开府仅同三司丞相别不花书;右边写的是大元至大四年岁次辛亥"。</p><p class="ql-block">虎字下方四字为“星汉分流”。“星汉”一般指银河,“星汉分流”描绘出一种宏大而壮观的景象,可能意在形容龙潭周边水势的磅礴,仿佛银河之水在此分流,增添了自然景观的雄浑气势和浪漫色彩。</p> <p class="ql-block">第一山: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行书字体苍劲有力,位于龙潭南侧巨大石壁上,是秀峰的“门面”石刻之一,也体现了秀峰在庐山景观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不忍去”:石刻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之手。苏轼曾多次游历庐山,被秀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氛围所深深吸引,遂写下“不忍去”三字,以表达自己对秀峰的留恋之情。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态,对自然美景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热爱,秀峰的“不忍去”石刻正是他这种情感和心境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漱玉亭:龙潭一侧,便见漱玉亭。漱玉亭由宋代僧人若遇建造,因瀑布冲击潭水如玉飞溅而得名;苏轼将漱玉亭列为庐山“二胜绝”之一;因南宋诗人杨万里作《漱玉亭》诗而使该亭名声大振。</p> <p class="ql-block">龙潭旁有观瀑路可直达秀峰观瀑亭,这里观察秀峰瀑布的最佳位置。在此可近距离感受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从观瀑路刭观瀑亭,据说约有1800级台阶。徒步上山的话,一般需要1~2小时左右(因人而异)。</p> <p class="ql-block">秀峰瀑布:亦称“开光瀑布”,如匹练悬空,倾泻于鹤鸣、行龟峰之间。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的就是此瀑。也方知何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瀑布是庐山的魂,是历史的韵,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传奇,更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让人不禁感叹,此生必来看秀峰瀑布,方不负这人间绝色。</p><p class="ql-block">(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想象奇特,充满浪漫色彩,语言清新自然,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李白曾经五次登临庐山,写下了许多有关于瀑布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莫属《望庐山瀑布》《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据专家考证,《望庐山瀑布》诗中所指即现今秀峰景区的香炉峰和秀峰瀑布。</p><p class="ql-block">游毕秀峰景区,马不停蹄直奔白鹿洞书院而去。</p> <p class="ql-block">14:30左右进入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历史上享有“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的美誉。开创于中、晚唐;办国学于南唐;定名于北宋初年;振兴于南宋朱熹之手;元代尤盛;明代达到鼎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停办。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p><p class="ql-block">入口院门 :此大门现为进入书院参观的主大门。门楣上方五个大字“白鹿洞书院”为明正德七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手书,李梦阳: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学副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副厅长的职位。</p> <p class="ql-block">先贤书院:“先贤书院”门楣上方四个大字为明代进士李时达所书,其中“贤”字是生造字,由忠臣贝组成,寓意:忠臣就是宝贝就是贤人之意。进入先贤书院大门以后前方四个大字“洞贤天下”是前教育部副部长张宝庆题的,寓意此地能人志士追布天下。</p> <p class="ql-block">步入二门,首先看见的是“丹桂亭”,亭内碑刻“紫阳手植丹桂”几个大字是清代南昌府知府曹秉睿所书,“紫阳”是朱熹的号,意思就是朱熹亲自种的桂花树。桂花寓“登科折桂"之意。</p> <p class="ql-block">“报功祠”也叫“宗儒祠”是祭祀陈颐、 陆九渊等一批对白鹿洞书院有贡献的人,现在是"白鹿洞书院历史展览室”,展示了白鹿洞书院从唐、 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又名彝伦堂,初建于宋。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老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及灌输伦理道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朱子祠:专祀朱熹之祠。宋代淳熙间,朱熹知南康军,勤学教民,兴利除害,振兴白鹿洞书院,功绩卓著。朱熹离开南康后,诸生为他立生祠。祠内立有朱子自画像石刻和《白鹿洞书院揭示》等碑刻。</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为南康知府何濬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初为木构建筑,后南康知府周祖尧改作石质,即现在的石牌坊。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星",寓意此处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宋徽宗曾尊崇孔子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此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也就是对历代的儒家圣贤施之以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门楣上方五个大字“白鹿洞书院”为中国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延宾馆:“延宾馆”始建于南宋,取“握发延宾”,“礼贤下士”之意,进入贯道门后屏鹿嵌骆应炳所撰春风楼记。三级台上为"春风楼",取“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意。是以前白鹿洞书院洞主住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朱熹像与春风楼</p><p class="ql-block">春风楼前铜像是朱熹像,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先生捐赠。1995年庐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联合国专家要在此居住一晚,白鹿洞管会按照骆应柄的《春风楼记》记载复原了春风楼院楼,并结合书院今后的用途增建了些斋房。现在对外开放可以接待游客。</p> <p class="ql-block">从春风楼进入文会堂,首先看见的是周敦颐铜像,周敦颐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名的《爱莲说》就是他写的。后面这栋建筑叫“文会堂”,以文会友之意,现在依然是当今的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当日17时许入住九江市山水云间精品酒店。</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与室友Citywalk,无意间走到位于鄱阳湖畔的月堤湾。这里自然风光十分秀美,广场沿江而建,江水滔滔,霓虹闪烁,绿树成荫,站在桥上,你可以俯瞰整个月堤湾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此处是一个观赏景点,拍下美丽的照片,留下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是九江市鄱阳湖大道上的滨江生态绿道景观桥 。 </p><p class="ql-block">它是九江打造滨江生态绿道系统的重要节点工程,以缕空莲花瓣为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景观亮点,在夜晚灯光映衬下具有明显辨识度。</p> <p class="ql-block">桥体不仅是交通通行设施,更串联起沿江生态空间与城市生活场景,为市民休闲漫步、欣赏江景提供了舒适场所,也助力提升了九江滨水区域的生态与景观品质,成为展现城市风貌与生态理念融合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D7(7/9) 今日行程安排:落星墩→东林大佛→石钟山。</p><p class="ql-block">早7点半大巴从住地出发,走至鄱阳湖大道,透过车窗远远看到一座庙宇似的建筑突兀在缥缈的湖面上。有旅友脱口而出"落星墩"!这就是被媒体多次报道过的神奇之岛一一落星墩。相传远古时期,有流星坠入鄱阳湖化作石岛,故名"落星"(星子县也因此得名)。五代时期,皇帝敕封为"宝石山",宋人蒋之奇用"今日湖中石,当年天上星"的诗句,为这座小岛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这是一个被赋予了神话色彩的天外來客。</p> <p class="ql-block">最近恰逢鄱阳湖枯水期,湖水涸竭,河床裸露,要去湖中探秘,必须经过此小石桥。这座小桥不仅是连接湖岸与落星墩的交通要道,更是游客体验鄱阳湖独特景观的重要载体。沿着小桥走向落星墩的过程中,可以欣赏到鄱阳湖不同季节的美景,感受湖水与草原交替出现的奇妙变化。小桥本身也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了鄱阳湖畔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落星墩高若数丈,纵横周回大约100余步,总面积不过1800平方米,高21.8米。落星墩最神奇之处在于它的"时隐时现"。每年枯水期,湖水退去,石岛完全显露,人们可徒步登上小岛;丰水期时,落星墩四面环水,仅露出塔顶、牌坊和禅院飞檐,宛如漂浮在湖中的“水上楼阁”。形成"水落而墩现,水涨而墩隐"的独特景观。这种随着季节变换而若隐若现的特性,使落星墩成为了一个会呼吸的生命体。</p> <p class="ql-block">鄱阳浩渺映苍穹,独墩孤擎岁月中。</p><p class="ql-block">云影徘徊浮古寺,波光潋滟绕仙宫。</p><p class="ql-block">塔尖直指星辰处,坊下遥思今古同。</p><p class="ql-block">潮起潮平皆入画,千秋胜迹韵无穷。</p> <p class="ql-block">岛上现有禅院、七级宝塔、牌坊、观景台等建筑,虽历经沧桑,但仍古朴典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从正面登上落星墩,先经过刻着"落星墩"三个大字的清道光年立的牌坊。走过牌坊可见一座重檐歇山式楼阁,底层四周由花岗岩块石筑成围护墙,朝南一面建有八字形石阶,通达二层,二层是落星寺殿,殿外四面有观景廊,三层为阁楼,四周有窗户 。楼阁东面是一座七级宝塔,西面是一座重檐六角亭。</p> <p class="ql-block">七级宝塔是落星墩上的最高建筑,内部有楼梯可达塔顶,塔内楼梯较为狭窄,仅可供一人通过,登至塔顶可俯视落星寺全貌亦可暸望鄱阳湖全景。</p> <p class="ql-block">六角亭:位于石岛西侧,为重檐六角结构,亭柱均用石材制作,与落星寺的木质结构形成对比。亭与寺在空间上呈对称分布,共同构成石岛东西两侧的视觉焦点。</p> <p class="ql-block">落星寺始建于唐末乾宁年间(894-898年),最初被赐额为“福星龙安院”,又名“法安院”,俗称“落星寺”。连州廖叶改落星石为“德星山”后,寺院随之改称“德星寺”。寺庙历经多次重建,现存的禅院建筑为清代重建,1998年进行过修缮,殿内供奉观音等神像。</p> <p class="ql-block">距落星墩不远处是星子水文站。通过星子水文站的水位变化能够反映鄱阳湖的丰枯情况。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鄱阳湖的水文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低水位屡破纪录”等现象。导致落星墩裸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来越长,周边“江南草原”的景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成为气候变化一个无法忽视的视觉证据,警示着人们关注鄱阳湖的生态健康。</p><p class="ql-block">游完落星墩,继续乘车去下一个景点一一东林寺大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净土苑(大佛)</p><p class="ql-block">从中轴线正门而入,是一座巍峨的山门牌坊,高十四余米,宽近七米。楣梁正中为“香光庄严”四个篆字,左右额书为“慈悲”“智慧”“清净”“平等”八字。</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区:</p><p class="ql-block">穿过净土苑山门,越过水景,一路往山门广场纵深行,即为中轴线三大殿落群的第一重——天王殿建筑群。天王殿正殿,内供四大天王,弥勒接引佛和韦陀护法神。建筑群由天王殿、东西配楼、连廊、假山、阿育王柱及金水桥等景观组成,天王殿顶层重檐下悬挂着一块传印长老手书的“东林寺净土苑”六字匾额;次层重檐下亦有匾额一块,乃北宋大文豪苏轼手书的“天王殿”三字。</p> <p class="ql-block">莲池广场</p><p class="ql-block">踱过金水桥,穿过天王殿,便到了莲池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为配殿,分别以连廊与天王殿相通,东厢为客堂和莲友厅,西厢为贤护堂和功德处,上方则为极乐殿。广场北端的左右两侧各有龙龟碑一座,广场中央则是一孔莲池。</p> <p class="ql-block">极乐殿</p><p class="ql-block">自莲池广场的北端拾级而上,即"极乐殿"。整座殿宇高约二十米,占地近九百四十平方米。极乐殿的建筑风格与天王殿相仿,第一层为法宝流通处,第二层为正殿。极乐殿内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居中,手结上品上生印,左为观世音菩萨,主悲; 右为大势至菩萨, 主智楚。悲智慧皆源自阿弥陀佛,象征无量光寿。殿内塑有三幅巨幅壁画一一“西方净土变相图”。</p> <p class="ql-block">光严塔:从极乐殿后越过一重广场,即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一一光严塔。光严塔寓“香光庄严”之意,为三层纯木结构,总高约23米,塔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舍利。其位处极乐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呈唐式风格,为楼阁式三重檐庑殿顶方形塔,稳固而尽显庄雅。</p> <p class="ql-block">金刚台(亦称金莲台):台高 4.8米,径粗3.1米,重7吨,与东林大佛手中的莲台大小一致。金刚台由锡青铜铸就,外贴金箔,采用传统"失腊浇铸"而成,庄严厚重,光焰巍巍。《观无量寿佛经》记载,佛陀手持金刚台接引上品上生往生者,故金刚台为莲宗净业行者最高成就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从光严塔拾级而上,是一重庄严宏阔的广场。广场东西两侧乃药师殿和地藏殿,与北端尽头的大雄宝殿,三者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大雄宝殿占地一千二百余平方米,高近二十二米。大雄宝殿乃中轴线上三大殿的最后一重,较之天王殿和极乐殿而言,此殿显得更为高峻。其雄踞于中轴线前端区域之中枢,南可俯览群阙,北可直通山顶,左右殿廊环抱,</p> <p class="ql-block">信愿路:南毗大雄宝殿,北接金刚台。由二百九十一級花岗岩阶道組成,有如天梯挂在云端。隨着地势的起伏,峰頂的弥陀圣容時隐時现,此亦預示了众生的信愿之心時显時晦。但只要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必定可抵达妙高峰頂,亲覲慈尊。</p> <p class="ql-block">飞虹桥:是一个还愿堂与礼佛台之间的平缓区,可以在等山之路上,稍加休憩,也可以作为最后登临大佛佛座礼拜大佛的情绪酝酿区段。桥下茂密的林木,使人如在半天空中,有如等临佛境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上图为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回来吧,孩子",山门前的横匾上,这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请教义工后得知:"因为每个来这里的人,都是在寻找回家的路"。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都是迷途的孩子,都在寻找回家的路。而东林净土苑,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随时准备迎接那些想要停靠的疲惫灵魂。</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端桥头堡上有净土文化铜铸浮雕,左右对称共分三层。底层是十方礼佛图,中层为莲池庄严图,上层为虚空庄严图,生动展现了极乐世界场景及众生朝礼阿弥陀佛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拜佛台位于登临大佛阶梯的中段,前可瞻仰大佛尊容,后可回望三圣殿、天王殿,台中主要为供养拜佛之用,广场正中设一字排开拜垫,前有一组锡青铜铸就的礼佛设施。信众可在此焚香、礼拜、祈福,是连接下方区域与大佛佛座平台的重要礼佛节点,也是休息、观景、静心思考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由拜佛台通往阿弥陀佛的路上,有一座接引桥,桥面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铺就的,黑色象征着我们凡夫贪欲之水河,红色象征这猛烈嗔恨之火河。中间那条白道,就象征着我们念佛发愿,求生极乐的清净心。在通往极乐的白道上,就能过渡这一切的烦恼,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p> <p class="ql-block">登大佛的阶梯共有949级,左边的台阶是游客步道,右边木台阶是供信众叩拜专用台阶。一般游客边登边休息钓需花1~1.5个小时,而信众者则是三步一拜,五步一叩伏地叩拜,口中高诵阿弥陀佛。及最高处即可达大佛台。仰望大佛,大佛面目慈祥,圆润饱满,双目虽然微闭,却能洞察世间的万物。佛像通体采用青铜铸造,表面贴敷48公斤黄金箔,阳光下金光璀璨。其造型呈接引之相:左手托莲台象征往生净土,右手施无畏印,展现慈悲与威严。底座为48瓣莲台,呼应四十八大愿;上方火焰宝盖呈现西方三圣接引场景。</p> <p class="ql-block">穹顶宝盖是东林大佛的独创设计。高达81米,左右跨度54米。宝盖气势恢宏,外形简洁,而且前后通透,呈莲花瓣形状。宝盖可以为大佛遮风挡雨,表达了信众对佛的诚敬之心。宝盖上精美的火焰纹铜雕,代表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p> <p class="ql-block">在拜佛台的一侧有供信徒和游客的休息长廊和茶室,免费无限量供应咖啡、酸梅汤、茶饮等,客人在取饮时需口念"阿弥勒佛"。我们一众在此喝了饮料,稍作休息便下山,在停车场用了午餐后去下一个景点一一石钟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