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葆台汉墓遗址博物馆

阿胥

<p class="ql-block">  大葆台汉墓遗址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花乡郭公庄南,离世界公园很近。是中国第一座汉代墓葬博物馆,也是一个帝王陵遗址博物馆。 大葆台西汉墓遗址1995年10月20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1974年6月,大葆台汉墓遗址被发现,经考古发掘,确定为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的墓葬。 1979年11月,开始筹建博物馆,1983年12月博物馆建成开放。 2012年因设施老化而闭馆。 2022年博物馆改造工程获北京市发改委批复后进入实施阶段,主体建筑于 2024年9月底完工,2025年 5月19日,完成全新改建的博物馆新馆开馆,并于5月2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的参观入口和出口设在博物馆的西南角,灰砖铺就的步道两边花团锦簇,绿草茵茵。道路边矗立着介绍汉墓出土文物介绍的宣传牌。 此次改建遵循 “整体保护、最小干预”原则在原址拆除重建,改建后博物馆占地面积 23421 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7600 平方米,展陈面积 2800 平方米。包含基本陈列展厅和临时展厅,提升了遗址保护与展示水平。 建筑布局。 建筑外观是覆斗式造型,外立面纹理提取 “黄肠题凑” 的柏木排列元素。一号墓被安置在室内展厅,二号墓通过硬质铺装等材质在室外地面再现墓室形制,金代水井成为外庭院景观,封土堆融入绿化步道,形成独特的参观流线 广阳王陵二号墓。 位于一号墓西侧,两墓相距26.5米,该墓毁于火,墓室中心部分红烧土厚度达两至2-2.5米。从所留遗迹分析,该墓结构与一号墓相同,亦由墓道、车马库、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内回廊、外回廊等组成,随葬物多被盗走,出土陶器、玉石器、车马器等文物约240件。 金代砖井。 井口直径1.4米,深8米,井壁以青砖层层垒砌而成。井内出土许多金代文物,有铁器、瓷器、铜钱和砖、瓦、脊兽等建筑构件。此井为北京地区保存完好的金代砖井。据《析津志》记载,水井所在的金代遗址可能为金章宗“李妃避暑之台”,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封土堆。 常设展览:“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依托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的考古成果及文物资源,以昭、宣时期 “勃碣都会” 为展示核心,通过 200 余件文物,配合光影数字动画等,多角度展示汉代幽燕地区的社会风貌。 博物馆门厅。 大葆台汉墓遗址博物馆的常设展“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免费参观) 由:北土汉邦、长乐未央、题凑礼藏三大部分组成,位于展馆地下一层,依托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的考古成果及文物资源,以昭、宣时期 “勃碣都会” 为展示核心,通过 200 余件文物,配合光影数字动画等,多角度展示汉代幽燕地区的社会风貌。 序厅。 汉代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大葆台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第一次看见黄肠题凑的真容。司马迁笔下勃碣都会的幽燕华章也得以再现,鎏金、镶嵌之工,巧夺天机;透雕、彩绘之法之法,优美飘逸,大汉盛世创造力内蕴其中。辅首威凛,美玉无瑕,尽显汉家子弟昂扬进取之气象。良弓宝戟,坚甲锐兵同铸幽燕儿郎戍守国家之壮志。 <div>  蓟城何处。 </div><div> 据史记记载,“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有鱼、盐、枣、栗之饶。”蓟城位于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融地带,历经战国、秦汉的建设,成为幽燕地区的中心城市。20世纪50~70年代,考古发现推断,蓟城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div> <div>  王陵春秋。 </div><div> 1974~1975年发掘的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以“黄肠题奏”天子葬制闻名海内外,是我国第一座完整展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葬制的考古发现,在中国考古学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div> <div>  第一部分,北土汉邦。</div><div> 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所辖之疆域被后世称为燕地。秦皇一统以燕国故土置郡县。汉承秦制,高祖兼取分封、郡县之长,创郡国并行之制,诸侯国宫室百官,制同京师。西汉时期先后于幽燕之地分封燕国与广阳国。 展陈聚焦 “绍封广阳”,利用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记载,确证广阳王刘建的墓主身份,梳理其生平及其家族关系,展示汉代诸侯王的政治生涯。以广阳王所处的武、昭、宣时代为时间线索,以广阳国所在的汉代幽燕地区为空间坐标,多维度呈现汉代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div> <div>  是为顷王。 </div><div> 广阳王刘建出身帝王之家,曾经有机会登临帝位,却经历了由燕王太子到庶民之身,再到北土诸侯跌宕起伏的一生。长安城里的风云变幻,牵动着他的政治地位与一生荣华。</div> <div>  绍封广阳。 </div><div> 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置广阳国,封刘建为王。国都蓟城作为汉代北方重要城市,成为中央政权治理北方的战略中心之一,其政治影响力辐射到今北京及周边广大区域。</div> <div>  第二部分,长乐未央。 </div><div> 广阳国所在的幽燕地区,襟山带海,形胜之地;渔盐饶裕,枣栗丰盈。万家之城,亩钟之田;百工竞巧,商贾辐辏,蓟城成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充裕的物质基础,促进了礼乐文明的发展,社会生活随之丰富多彩。 展陈分设 “礼乐飨宴”“玉饰服章” 两个主题,采用主题陈列的手法,精心设置复原场景,让观众仿若穿越千年,身临其境地感受汉家日常、衣食住行,生动描绘出汉代蓟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div> <div>  鎏金铜辅首。 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div><div> 长24.6厘米,宽19.9厘米。铜质,鎏金。铺首为龙首造型,头戴博山冠,冠饰以神木灵草。双角竖起,角端分叉,下有双耳,以卷云纹装饰。面部特征鲜明,双目圆睁,眉毛上扬,面颊微鼓,长鼻耸立,阔口大张,利齿毕现。背面有一长扁平插钉,上有一孔,用于固定。辅首整体造型威猛粗犷,雄浑有力,鎏金灿烂。铺首原有衔环,出土时长鼻下方的圆环缺失。铺首是一种装饰构件,主要附着于门户或器物上,通常以兽首衔环的形式出现。它不仅给人一种拧厉之美与无限的神秘感,而且集装饰与实用于一身,映射出西汉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 会风尚。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以其夸张与变形的独特艺术风格,展现了西汉时期的艺术特色,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div> <div>  螭虎纹玉佩。 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二号墓出土。 </div><div> 长8.9厘米,直径7.1厘米,厚0.5厘米,白玉质,玉色青白,局部有浅褐色沁斑。整体呈扁平圆形。圆廊中间透雕一盘曲虎;圆廊边缘阴刻两圈弦纹,中间横刻双弧形纹;圆廓顶部有一叶形穿孔,其下透雕两卷云状分叉尾。虎细眉圆眼,直鼻阔嘴,双耳外耸,独角长卷。面部立体感强,鼻梁、额头及长角中部饰双弧纹。四肢弯曲,强壮有力,背部饰脊线。躯干有小翼。长尾飘逸卷曲,尾端分叉作卷云状。以阴刻技法刻划肢体细部,整体形象飞扬灵动。</div> <div>  龙纹玉璜。 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div><div> 长10.2厘米,宽3厘米,厚0.4厘米,青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褐色沁斑。呈弧形扁平状。其纹饰以阴刻线刻画,线条通过方折回转,勾勒出抽象的龙纹。这种独特的玉器纹饰被称为秦式龙纹,流行于春秋时期秦国玉器之上。璜的顶端和左端各有一穿孔,为两面钻,便于系绳佩戴。是古代常见的玉器之一,是一种形态差异较大的半环形或半璧形玉器。这件龙纹玉璜纹饰细密繁,采用阴刻线雕琢手法,讲究对称平衡,纹饰线条刚劲利落,装饰华美,展现出勃勃生机。</div> <div>  玉舞人。 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二号墓出土。 </div><div> 长5.4厘米,宽2.6厘米,厚0.4厘米,白玉质。以透雕技法精心雕琢而成,双面线刻舞人形象。舞人面庞清秀,身姿修长,身着交领长裙,细腰束带,身姿微侧,一臂高举,长袖越过头顶,另一臂轻触腰际,形成卷云之姿。衣袖飘逸身侧,长裙轻拂地面,宛如翩翩起舞。上下两端各有一孔,便于穿系结缀佩戴,通常作为组玉佩的一部分。此作巧妙刻画出轻舒广袖、微折柳腰、长裙拂地的舞人形象,充分展现了汉代舞者“长袖”与“细腰”的典型 特征。</div> <div>  龙凤纹韘形佩。 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div><div> 外径9.3厘米,内径4厘米,厚0.4厘米,白玉质,带有褐色沁斑。双面雕刻,圆孔处上尖下圆,呈形,两侧透雕龙凤纹,龙身婉蜓,凤首高昂,相栩如生。其上阴刻云气纹,内外边缘处又雕弦纹一周,龙凤形态纹样错落其间,更添美感。玉佩纹饰简洁脱俗,内蕴变化,纹饰间巧妙组合,为研究北京地区汉代出土玉器纹样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在外形设计上,璧与韘的巧妙结合尤为引人注目,这种独特的设计在形佩中极为罕见,是已知汉代出土玉器中的孤品,对我国汉代形佩的研究弥足珍贵,不仅彰显了汉代工匠精湛的玉雕技艺,更以精致的纹样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div> <div>  凤首玉觽。 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二号墓出土。 </div><div> 长11.8~11.9厘米,宽2.4~2.5厘米,厚0.4~0.5厘米,白玉质,色泽温润细腻。呈獠牙形,扁平细长。透雕回首凤鸟,凤鸟身体弯曲,尾部尖锐如锥,以阴刻线条刻画眼晴、羽毛等细部,双面雕琢,雕工精巧,造型生动。玉是汉代常见的一种佩玉,通常成对出现,大小一致且造型纹饰相同。这一对玉,应为组玉佩中的饰件。佩代表一个人具有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有治烦决乱的寓意。因此,帝王贵族们多爱佩戴玉,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治世之能。</div> <div>  鸡血红缠丝玛瑙。 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一号墓出土。 </div><div> 长6.1厘米,宽4.6厘米,厚1.1厘米,玛瑙经过精心琢磨,光滑平整,鸡血红花纹跃然其上色彩鲜艳夺目。纹理丰富,白色、红色、褐色丝带交织缠绕、或宽如带,或细如丝,自然天成,美轮美奂,尽显其高贵典雅之韵。其坚硬的质地与绚丽的色彩交相辉映,深受西汉贵族阶层的喜爱与追捧。</div> 第三部分,题凑礼藏。 这一部分是博物馆的核心展区。“黄肠题凑” 作为 “天子之制”,是西汉最高等级的墓葬制度,广阳王陵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遵循 “事死如事生” 的理念,整体布局仿照地上宫殿形制,不仅凝聚了西汉时期的建筑智慧,更是西汉最高等级墓葬制度的实物典范,集中体现了汉代礼制文明的核心内涵。 大葆台汉墓发掘始于 1974 年 8 月,至 1975 年 6 月结束。具体为:1974 年 8 月至 10 月清理一号墓;1975 年 3 月至 6 月清理一号墓墓道车马及外回廊,并完成二号墓发掘。出土了陶、铜、铁、玉、玛瑙、漆器、丝织品等文物 400 余件。 此次发掘由北京市委和国家文物局组织,历时约 10 个月,是北京首次正式发掘的西汉诸侯王级大型木椁墓。 大葆台汉墓一号墓由:墓道、车马库、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内回廊、外回廊等组成。 车马库。 外回廊。 内回廊。 黄肠题凑及便房。 梓宫。 车马。 墓穴周边设有十个展窗,详细介绍了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墓葬的概况。 轩车骏马。 金覊玉络的骏马、鎏金错彩的车辆,是身份显赫、王国强大的标识。广阳王陵出土的 马车,为汉代诸候王出行等级最高的“王青盖车”。驷马高车,盛装出行,千乘雷动,万骑龙趋,尽展广阳王的赫赫威仪。 汉代马车种类繁多,有不同的等级和功用。为突出皇家威仪,汉廷严格规定车马使用级别,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车马制度。《后汉书 ·舆服志》载:“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班轮,青盖,金华蚤……故曰王青盖车。”王车的车轮为朱红色,车盖为青黑色,金属器件鎏金. 黄肠题凑。 广阳王陵黄肠题凑严格遵循等级规制,从柏木枋选材到堆砌方式,均与文献记载及葬制规范高度契合,是西汉礼制体系在丧葬领域的直观体现,具有极强的身份标识性,唯有天子恩赐方可使用。深刻体现了西汉社会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结构与等级秩序。 梓宫。 梓宫为天子专属的丧葬用具,天子生前居“宫”,去世后的棺木亦以“宫”命名,诸侯王效法天子,王陵内的葬具亦被冠以“梓宫”之名。广阳王陵使用两椁三棺,符合“诸侯五重”的棺椁制度。棺椁制作精美,结构严密,木板之间全部采用榫卯结构进行拼合,充分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 <div>  承礼而安。 在广阳王生活的西汉时代,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事死如生的丧葬礼仪,在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中不断趋于复杂而隆重。陶俑如生、厚资多藏、礼器程承仪、神仙信仰、金玉不朽,倾尽所有表达汉代人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传递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div><div> 俑蕴仁风。 </div><div> 汉代以仁政为本,罢活人殉葬之制,代以陶俑从葬。这一举措不仅尽显仁德之风,更彰显了文明的进步,进而推动俑文化的发展。广阳王陵陶俑简洁古朴,寓巧于拙,涵盖安全守卫、起居饮食等诸多方面.</div> <div>  孝治天下。 </div><div> 汉代以孝治天下,皇帝谥号加“孝”字,用“举孝廉”来选用人才。以仁孝为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汉代社会。从黄肠题凑到金缕玉衣,厚资多藏,器用如生,这既是汉代统治的需要,也是中华孝文化的体现。</div> <div>  器以载礼。</div><div> 西汉肇基 ,天下归一,博采古礼于秦仪,融会贯通创制汉家仪礼体系。鼎钫等传统礼器逐渐演变为日常用品,但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与此同时,玉器跃居礼制核心,构建起礼器文化格局。</div> <div>  神以载礼。</div><div> 西汉肇基 ,天下归一,博采古礼于秦仪,融会贯通创制汉家仪礼体系。鼎钫等传统礼器逐渐演变为日常用品,但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与此同时,玉器跃居礼制核心,构建起礼器文化格局。</div> <div>  金玉不朽。 </div><div> 升仙和永生是汉代人的精神追求。帝王贵族将永生祈愿寄托于凝聚天地之精的美玉上,坚信玉能让身肉身不朽,玉棺、玉衣、玉枕等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敛葬玉器,广阳王刘健亦是如此。</div> <div>  天人合一。 </div><div> 汉代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蕴含宇宙意识的精神体系。博山象征仙山天界,被用于人世间的器物之中,将天界意象和人间生活相融合,此乃“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诠释。这一思想,不仅合乎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更在人们心中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iv> 玉衣。 玉衣片、龙首玉枕、玉琠(下葬时塞于墓主人耳道中的玉器)。 我参观的这天没有临时展览。临时展览:《汉景帝阳陵精品文物特展》预计2025年9月下旬开展。 参观临时展览是要收费的,全价票38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