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8日敦煌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始于一人之意念,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过鸣沙山东麓,忽见此山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他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p><p class="ql-block"> 从乐尊开凿洞窟始,历经了 十六国、魏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宋、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p><p class="ql-block"> 石窟 壁画富丽多彩,描绘着各种各样的佛教故事,展现的是民族风俗,和历史变迁的艺术风格,它有多雄伟瑰丽,这不是我特别想了解的事情,我想知道的是制作这些洞窟壁画是什么人?还有什么样的工匠精神?才能有此伟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在这黄沙弥漫的大漠里,在广袤荒凉的苦寒之地,在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在天寒地冻的岩壁之上,要开凿出一尊佛像,还要采当地泥岩石研磨成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颜料,再进行描绘成壁画,这不是一个人可成,必须是需要多人组合的团队,长年累月的劳作而成,非巨额财富不可为。</p><p class="ql-block"> 在一千多年以来,虔诚的佛教徒,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财富、工艺,一个朝代连着一个朝代,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他们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也可能是当地人,就这样的薪火相传,在这风沙肆虐的大漠里,精心设计、制作各种佛像,在雕凿、泥塑,彩绘上力求完美。</p><p class="ql-block"> 当年,唐朝诗人王之焕,在春暖花开时,他站在黄河边上,望着那些沿着河西走廊西行的工匠们,轻轻的对他们说道:“春风不度玉门关”。来劝退这些西进的佛教徒,语亲无用。</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后王维用同样的语气:“西出阳关无故人。”来告诫同样西去的佛教徒,同样是无果而终。</p><p class="ql-block"> 这些佛教徒,还是工匠,他们要在这荒凉的风沙里,忍受着孤独、寂寞、饥饿和寒冷,他们远离家乡、亲人。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对佛的虔诚,对佛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元代以后,敦煌莫高窟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直到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日本人这些探险家,相继在敦煌发现了莫高窟,并从守窟道士王圆簶手里购买了大量的壁画,经书等洞藏文献。这才将沉睡数百年的莫高窟,重新唤醒,后来引起了当时民国政府重视,并成立敦煌莫高窟研究院。直到今日的繁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