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峰哥做教育

十寸雨

<p class="ql-block">我自认不是个容易被打动的人。最近接触家庭教育相关内容时,即便有不少人推荐课程,我也很少真正去听。比如菠萝义工的王队长曾推荐潘校长的正面管教课,还建议我看他的视频——这种“有空看一下我的视频”的沟通方式,其实和我谈业务时很像,我会说请你打开主页吧,看中款式截图给我,但现在我不会再用了,人家要深入了解你,自然会找方法。视频号内容随缘,看见就看见,看不见就算了。</p><p class="ql-block">不过出于对王队长的尊重,我还是说自己看了。如今教育类资料在各平台唾手可得,可今天跟张三学、明天跟李四学,到头来又能真正吸收多少呢? </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开始跟着峰哥听教育直播。起初他的风格并不合我意:他曾对妈妈们言辞犀利,甚至让一位妈妈去学猪叫;加上早上直播讲教育的人本就不多,他算是其中比较“敢说”的类型。我最初只是随便听听,后来却发现他对孩子说话异常温和,对妈妈们却毫不客气——很多时候,是因为妈妈们的问题表述不够清晰。比如有家长问,孩子总用自己手机转账打游戏怎么办?峰哥直接反问:“转账都有密码,你让孩子知道了密码,还来问我怎么办?这种问题我也帮不上忙。” </p><p class="ql-block">但他也有温馨的一面,尤其是讲故事的时候。 </p><p class="ql-block">那天听到一个高一学生早恋的案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位女生妈妈来电咨询,峰哥用“两种手套”的比喻回应:一种是珠宝店员戴的白手套,为保护钻石不沾汗渍;另一种是工地工人戴的手套,为防止手被砖头划伤。他问:“作为孩子,你想成为被保护的钻石,还是会扎伤别人的砖头?” </p><p class="ql-block">我立刻把这个故事讲给七岁的孩子听,他马上说:“妈妈,我要做钻石!”我知道他未必懂深意。</p><p class="ql-block">我很佩服那些坚持听峰哥课程、甚至几年如一日做笔记的妈妈们。他每天五点起床备课,六点准时直播,单是这份坚持就值得尊重。对我而言,一小时课程里能有一两句触动自己的话,就已足够。不必期待他直接解答你的问题,而是在成千上万个案例中,找到与自家孩子相似的细节——遇到更优秀的案例就真心祝福,看到不如自家孩子的情况(比如“躺平”、骂人、不理父母),也能从中获得些许平衡感。 </p><p class="ql-block">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人会买他直播间的东西:纯粹是因为课程有价值,想用消费表达支持。峰哥在直播间里确实“硬气”,遇到质疑会直接连线对方,但我从不纠结内容的真假,更关注他如何提炼问题本质。 </p><p class="ql-block">比如有位妈妈哭诉遭受十几年家暴,问是否该离婚。峰哥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反问:“你有没有亏欠这个男人?有没有能力独自养家?如果既不亏欠、又没能力,却为了孩子留下,那你挨打就是‘习惯性承受’——他打惯了,你也忍惯了,这样下去可能就是一辈子。”这番话或许极端到可能被封号,却道破了现实: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对家暴零容忍,有时意味着要独自面对生活的难。 </p><p class="ql-block">结合我独自带两个孩子的经历,我发现关键在于从他人的建议中梳理逻辑。今早有位妈妈说,丈夫在外地工作,她独自带三个孩子,13岁的老大总骂脏话,甚至“问候祖宗”。峰哥听完直接建议:“一脚踹倒他,必须让他道歉!不道歉就狠狠惩治,绝不饶过。” </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暑假时,我家孩子说脏话,我也是毫不姑息地揍了一顿。这种行为必须及时制止,否则只会为教育失败买单。其实学习不必带着“立刻解决当下问题”的功利心,但只要仔细梳理,就会发现所有学到的内容,终会与你解决问题的逻辑产生奇妙的联结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