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

行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8月17日下午,我们抵达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Maputo)。</span>莫桑比克(Mozambique)是我们青少年时期新闻报道中常常听到的名字,那时它的中文译名还是“莫三鼻给”。没想到几十年后,我们亲自踏上了这片曾在记忆中显得遥远的土地,亲身感受并记录下这个国家的今日面貌,真有一种穿越时空、恍如隔世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们入住的酒店--马普托安徽外经凯莱大饭店(AFECC Gloria Hotel)。AFECC是“安徽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简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徽外经”。</span></p> <p class="ql-block">凯莱大饭店在当地很有名,在马普托国际机场就有它的大幅广告图像。它开业那天--2016年10月4日,时任总统菲利普.雅辛图.纽西和12位部长及5位省长出席了开业庆典。这是一家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外观宏伟气派,内部装潢更是华丽精致。想不到在一个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和重债穷国的地方,我们竟能入住此行南部非洲最顶级的酒店,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出乎意料,更带来了格外难忘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我们出来散步,意外发现酒店旁边就是Gloria Mall(凯莱购物中心)。这座购物中心同样由AFECC投资建设,内部设有Nu Metro影院、AFECC游戏中心、Ivato超市、Marina赌场和Voodoo休闲夜总会。中国在马普托的深度参与和显著存在,让我们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餐既有中式自助,也有西式自助。西式自助的品种和其他酒店相差不大。令人惊喜的是中式自助,选择非常丰富:锅贴、生煎包、饺子、小笼包、米粉、炒青菜一应俱全,<span style="font-size:18px;">热气腾腾地摆满餐台。让我们感觉回到了家,久违的“中国胃”瞬间得到了最温暖的抚慰。</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全天安排的是马普托城市游览。</p><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位于市中心的独立广场(Praça da Independência)。<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立广场</span>周边汇集了多处重要的历史建筑、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因此常被称作“马普托的心脏”,是这个城市最繁忙、最富活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独立广场中央是莫桑比克首任总统萨莫拉·莫伊塞斯·马谢尔的雕像,背景是马普托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在独立广场边,地导给我们介绍了莫桑比克的过去与现在。</p><p class="ql-block">莫桑比克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长达数个世纪,直到1975年才获得独立。1975年6月25日独立后,新成立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政府宣布,葡萄牙居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申请成为莫桑比克公民留下,要么离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政策引发了大规模葡萄牙人外流,</span>约有20万至25万人在几个月内离开莫桑比克。地导说,当时离开的人被限制只能携带12公斤个人物品。他们遗弃的住宅、企业、农场和工厂被国有化,但国家也因此面临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严重短缺。</p><p class="ql-block">1977年,罗得西亚支持的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动反共叛乱</span>,引发<span style="font-size:18px;">解放阵线</span>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抵抗运动</span>之间长达16年的内战。<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场内战使本已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到1980年代中期,莫桑比克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1992年,解放阵线和抵抗运动在罗马签署了《全面和平协定》,宣告内战正式结束。和平的到来吸引了外国投资,推动基础设施重建和经济复苏,社会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然而,自2017年起,北部地区爆发了新的伊斯兰叛乱,使紧张局势再度加剧,和平依旧面临严峻考验。</p> <p class="ql-block">地导接着带我们来到马普托圣母无玷始胎大教堂(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或马普托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马普托大教堂位于独立广场东侧,是一座简约的新哥特式风格建筑。它建于殖民时期后期(1936-1944),在莫桑比克的建筑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座教堂,更是一座地标建筑,高耸的白色尖顶(约61米)在马普托的天际线中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空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宽敞</span>明亮,<span style="font-size:18px;">装饰简约,弥漫着一种宁静祥和的</span>氛围。</p> <p class="ql-block">地导告诉我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和教皇方济各分别于1988年和2019年访问了马普托,并在访问期间参观了大教堂。1988年约翰·保罗二世的访问被广泛认为是促成1992年和平协议的重要催化剂。相比之下,方济各教皇2019年的访问更多是起到积极的精神和象征作用,并未像1992年的协议那样带来稳定、深远或具有变革性的和平。地导打趣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翰·保罗二世那次有效,方济各教皇这次就不太灵啦(</span>John Paul II's visit worked,Pope Francis' didn't work)。”</p> <p class="ql-block">从独立广场看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今天有官方活动,游客既不能入内参观,也不得在外拍照。地导于是带我们来到独立广场上莫桑比克首任总统萨莫拉·莫伊塞斯·马谢尔(Samora Moisés Machel)的铜像前。和我们在温得和克见到的纳米比亚首任总统萨姆·努乔马的铜像一样,这座铜像也是出自朝鲜万寿台海外工程公司之手,造型风格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马谢尔是莫桑比克独立运动和早期国家建设的核心人物。他领导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反抗葡萄牙殖民统治,展开游击战争,争取民族独立。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宣布独立,马谢尔成为首任总统,建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一党制国家。1986年,他在南非边境附近的一次神秘飞机失事中去世。从地导的介绍中,可以感受到他对马谢尔的深切崇敬。</p><p class="ql-block">马谢尔与后来成为津巴布韦首任总统的穆加贝,以及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首任民选总统曼德拉,同属南部非洲解放运动的一代领袖。马谢尔去世后,他的遗孀格拉萨·马谢尔(Graça Machel)于1998年成为曼德拉的第三任妻子,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曾担任过两个不同国家第一夫人的女性。</p><p class="ql-block">地导又开始了他的风趣。他说格拉萨是个极具魅力的女性,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到访南非时,见到她两眼直放光芒,弄得米歇尔·奥巴马十分紧张。团友们听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独立广场位于萨莫拉·马谢尔大道(Avenida Samora Machel)北端,地导带我们沿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谢尔大道南行,游览了法-莫文化中心、通杜鲁花园、铁屋、马普托要塞等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立广场南侧萨莫拉·马谢尔大道北端路口。</span></p> <p class="ql-block">在法国-莫桑比克文化中心(Franco-Mozambican Cultural Center),我们欣赏了莫桑比克著名艺术家贡萨洛·马邦达(Gonçalo Mabunda)的雕塑作品展览。这些作品由内战时期回收的AK-47、火箭筒、手枪等退役武器拼装而成,是莫桑比克基督教理事会1995年发起的“将武器转化为工具”项目的一部分,旨在疗愈战争创伤、推动社会和解。马邦达常以面具、王座、图腾等形式创作,融入非洲传统元素,象征权力、记忆与希望。这些作品不仅在本地展出,还曾亮相威尼斯双年展和巴黎蓬皮杜中心,成为莫桑比克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马邦达的代表作之一——《金属马》,是一件极具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它由退役的武器和军用车辆部件拼焊而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坚硬的金属线条刻画出一匹战火中走来的战马,提醒人们莫桑比克曾经的硝烟与苦难,珍惜得来不易的安宁,也寄托着这个国家继续迈向和解与团结的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杜鲁花园(</span>Tunduru Gardens)</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公园和植物园,由英国园艺家托马斯·霍尼于1885年设计。它是市中心一片难得的广阔绿地,被誉为马普托的“绿肺”。花园内有许多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还栖息着一大群果蝠(大蝙蝠),为花园增添了独特的生态景观。</p><p class="ql-block">下图是花园里的一棵锡兰肉桂树。地导说,它可用于烹饪、浸泡、天然果汁;也可作药用于助消化、抗溃疡、抗氧化、抗炎。</p> <p class="ql-block">果蝠以果实和花蜜为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授粉,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和植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栖息在树上的果蝠,<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上去有些瘆人。</span></p> <p class="ql-block">铁屋(Casa de Ferro)</p><p class="ql-block">位于通杜鲁花园附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预制铁结构建筑。它最初建于比利时,1892年被葡萄牙殖民政府购入,计划作为马普托(当时称洛伦索·马尔克斯区)总督的官邸。然而,总督从未入住这座铁屋。传说中是因为热带气候导致金属结构内部过于炙热,但研究显示,总督更偏好传统建筑方式,这才是铁屋未被用作官邸的主要原因。铁屋常被误传为巴黎埃菲尔铁塔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的作品,这一说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没有任何证据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铁屋现在是文化部办公室,但向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马普托要塞(Fortress of Maputo)</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军事建筑。它由葡萄牙殖民者于1782年建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护洛伦索·马克斯(Lourenço Marques,现今的马普托)免受外部威胁。</span>几个世纪以来,这座要塞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如今它是军事历史博物馆(Museu de História Milita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堡垒</span>是用红石围绕<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形的中央庭院砌筑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是葡萄牙军官穆津尼奥·德·阿尔布克尔克的骑马雕像,他因1895年俘虏了莫桑比克加沙帝国的末代皇帝恩贡古尼亚内(Ngungunyane)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陈列的老式火炮围成一个圆圈,城墙的每个垛口也都架设着火炮,尽显昔日固若金汤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堡垒石墙外,是现代都市的景色,铺展出一幅<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普托古今交织,时空交错的壮丽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乘巴士来到工人广场(Workers Square),访问了边上的马普托中央火车站和附近的马普托中央市场。</p> <p class="ql-block">工人广场上的一战阵亡者纪念碑(Monumento aos Mortos da Primeira Guerra Mundial),纪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莫桑比克和葡萄牙士兵。</p> <p class="ql-block">马普托中央火车站(Maputo Central Railway Station)</p><p class="ql-block">建于1913年至1916年,由葡萄牙建筑师阿尔弗雷多·奥古斯托·里斯博阿·德·梅洛(Alfredo Augusto Lisboa de Melo)主持设计。它曾是连接南非、斯威士兰和津巴布韦铁路干线的重要终点站。整座建筑融合美术学院派与新古典主义风格,被誉为非洲最美火车站之一,并多次入选世界最美火车站榜单。</p><p class="ql-block">火车站<span style="font-size:18px;">气势恢宏的</span>正立面:主入口上方设有宽阔的罗马式拱门,中央覆铜半球形穹顶高达51米,使建筑更显庄严雄伟。两侧回廊连接对称翼楼,立面装饰有大理石柱、檐口、壁柱、栏杆及精美雕刻,整体富丽堂皇、典雅精致。</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仍有通往南非和国内城镇的客运列车运行,同时也是马普托的热门旅游景点。车站大厅内设有小型铁路博物馆,定期举办音乐会和文化展览。所以中央火车站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城市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马普托中央市场(Mercado Central de Maputo)</p><p class="ql-block">建于1903年9月30日,原名“瓦斯科·达伽马市政市场”,以纪念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兼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它也常被称为“Bazar da Baixa”(市中心集市)。百余年来,这里始终是当地居民采购蔬果、海鲜和日用品的首选之地。</p><p class="ql-block">走进市场,整齐的摊位从中央大厅一直延伸到拱形长廊,两侧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果、蔬菜、香料、坚果、海鲜和其他食品,还有手工艺品、纪念品、纺织品和日常用品。</p><p class="ql-block">午餐要么在市场旁的小餐馆解决,要么干脆在市场里挑些新鲜水果和零食充饥。货币兑换需要用大面额美元,胡医生拿出一张100美元兑换了当地货币,再分给大家使用。我们一行人穿梭在市场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时停下脚步,向摊主询问陌生的食材,打听水果的价钱。耳边</span>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生活气息,仿佛自己也成了马普托日常生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热闹的中央市场里,我们邂逅一位怀抱婴儿的父亲。看到我们忍不住喜爱地注视着小宝宝,他爽朗地笑着点头,让我们拍下这温馨的一幕。父亲的慈爱与宝宝的天真,仿佛让整个市场都安静了下来。也许这位父亲的日子并不宽裕,但怀里的新生命却承载着无尽的希望。谁知道呢?说不定今天的小宝宝会是这个国家未来的总统呢。</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回到独立广场。市政厅的官方活动已经结束,重新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马普托市政厅(Maputo City Hall)</p><p class="ql-block">位于独立广场北端<span style="font-size:18px;">尽头的坡顶上,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广场,是马普托最具标志性的地标之一。市政厅于1947年落成,是一座古典主义/美术学院风格的建筑。宏伟的立面采用对称设计,拱形窗户、高大的柱子以及从广场向上延伸的宽阔礼仪楼梯——这些元素反映了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殖民时期展现权力和秩序的野心。</span></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原是葡萄牙殖民政府的所在地,现在是马普托市政府所在地。在独立初期以及随后动荡的内战时期,它成为了制定重要市政决策的场所。如今,它仍然是一座仍在运作的政府大楼,用于举行官方会议、招待会和各种仪式。</p><p class="ql-block">市政厅大厅。</p> <p class="ql-block">莫桑比克独立后,莫桑比克解放阵(FRELIMO)一直是执政党。1994年国家转为多党选举制度,FRELIMO依然连续赢得全国大选,保持执政地位。所以马普托市内除了马谢尔大道外,还有几条以革命导师和领袖命名的大道:马克思大道、列宁大道、毛泽东大道、金日成大道、胡志明大道。</p><p class="ql-block">从市政厅出来,地导带我们乘巴士游览了马普托市容,特别经过了这几条大道:1.毛泽东大道;2.马克思大道大道;3.胡志明大道;4.列宁大道(照片是团友Charles分享);5.金日成大道;6.毛泽东大道上的“贵宾毛泽东(VIP Mao Tse Tung)”超市,我们还进去买了水和水果。</p> <p class="ql-block">整趟巴士游览过程,不仅感受到马普托的革命氛围,也被这些街道名带来的历史气息和趣味感逗乐了。</p> <p class="ql-block">巴士来到菲玛传承公园(Parque dos Continuadores FEIMA),这里是艺术工艺品市集(Feira de Artesanato)所在地。市集于2010年成立,给当地工匠提供一个专门的空间,展销自己的作品,并让游客体验莫桑比克的艺术、文化、美食和花卉。它是马普托的热门打卡景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最后访问了圣安东尼天主教堂(Saint Anthony Catholic Church)。它建于1962年,莫桑比克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性典范之一。教堂独特的屋顶被描述为“倒置的花朵”,也有说是“柠檬榨汁机”。我个人觉得它更像一把半开的折伞。</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回酒店途中,我们在这座漂亮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桑比克字牌前停留,</span>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p><p class="ql-block">是印度洋上一个神秘的大岛,与非洲东南海岸隔着莫桑比克海峡相望,最近处仅约400公里。</p><p class="ql-block">在1.5–1.6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马达加斯加还与非洲连在一起,是超大陆冈瓦纳(Gondwana)的一部分。后来它从非洲裂开,和印度半岛一起漂向东方,形成“印度–马达加斯加陆块”。大约8800万年前,马达加斯加又从印度板块分离,停留在今天的位置,成为一座远离大陆的孤岛。</p><p class="ql-block">这种漫长的地理隔绝,让岛上的生命独立演化,孕育出丰富而奇特的生态系统。如今,约九成的野生动物是世界独有的。科学家称它为“活的博物馆”,因为它展示了物种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是如何进化的。</p> <p class="ql-block">8月20日,我们从约翰内斯堡飞抵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p> <p class="ql-block">从机场前往市中心的路上,两旁尽是乡村风光。有很长一段路边上都是砖池、砖窑和整齐晾晒的砖坯。这一幕把我带回到中学时代。那时为了备战,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广州郊区建设农村分校,亲手从泥巴开始,打砖坯、做瓦坯,再送入窑中烧成砖瓦。数十年光阴倏忽而逝,如今在印度洋的岛国重见当年的场景,不禁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巴士从机场直达罗瓦(Rova)。</p><p class="ql-block">Rova在马达加斯加语(Malagasy)中的意思是“堡垒”。罗瓦位于塔那那利佛最高的阿纳拉曼加(Analamanga)山顶。约在1610或1625年,梅里纳国王安德里安贾卡(Andrianjaka)从瓦津巴国王手中夺下阿纳拉曼加,并在山顶修建了第一座防御性堡垒(Rova of Antananarivo)。此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那那利佛堡垒</span>逐渐扩建成一组皇家宫殿建筑群,成为17、18世纪伊梅里纳王国历代君主的居所。19世纪,拉达马一世(1810—1828)完成马达加斯加的统一,这里继续作为马达加斯加王国君主的居所,直至1896年君主制被废除。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Rova of Antananarivo又译作</span>塔那那利佛皇宫。</p> <p class="ql-block">皇宫入口。</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罗瓦宫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建筑--曼贾卡米亚达纳宫(Manjakamiadana)。它最初是一座木结构宫殿,由法国人让·拉博德(Jean Laborde)于1839-1841年间为拉纳瓦罗娜一世女王建造。到了拉纳瓦罗娜二世女王统治时期,伦敦传教士詹姆斯·卡梅伦(James Cameron)于1867年为宫殿加建了石质外壳,使其更为坚固宏伟。也因此,人们更常称它为“女王宫”。宫殿外观庄严典雅,四周环绕着宽阔的阳台,屋顶高耸入云,成为阿纳拉曼加山顶最醒目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1995年11月,女王宫被一场不明大火烧毁,到2023年6月才修复开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地导带我们参观了王室起居厅、宗教仪式室,以及展示伊梅利纳王朝文物的常设展览。</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不允许拍照。地导在一幅几代国王关系图前给我们解说马达加斯加王国王位的传承。拉达玛一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1810-1828年在位)</span>去世时,他的妻子拉纳瓦罗娜一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1828-1861年在位)</span>成为女王;拉纳瓦罗娜一世的继任者拉达玛二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1861-1863年在位)</span>是她的儿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拉达玛二世去世后,他的妻子登基(1863-1868年在位)成为</span>拉索赫里娜女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拉索赫里娜女王的继承人</span>拉娜瓦罗娜二世(1868-1883年在位)是拉达马二世国王的表妹。拉娜瓦罗娜三世(1883-1897年在位)是拉娜瓦罗娜二世的侄女。她是法国废除君主制之前马达加斯加的最后一位君主。</p> <p class="ql-block">拉索赫里娜女王的陵墓(左);拉达玛一世国王陵墓(右)</p> <p class="ql-block">介绍结尾,地导的话让我们无比震惊:马达加斯加王国最后的三位女王都先后嫁给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理雷尼拉雅里沃尼(</span>Rainilaiarivony)。<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span>简直让人匪夷所思,王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有权势、艳福齐天的人非这位三朝总理莫属。</span></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我们在女王宫的顶层高处眺望、拍照留念。放眼望去,女王宫前方那座矗立在山头的红色建筑格外醒目——那正是当年三朝总理雷尼莱亚里沃尼的官邸,安达菲亚瓦拉特拉<span style="font-size:18px;">宫(Andafiavaratra Palace)。</span></p> <p class="ql-block">女王宫西北俯瞰:近处是巴雷亚·马哈马西纳体育场(Barea Mahamasina Stadium);体育场前方是阿诺西湖(Lac Anosy),湖中央是黑天使纪念碑(Monument de l’Ange Noir)。</p> <p class="ql-block">从女王宫下来后,我绕皇宫转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在庭院西北看皇宫建筑群:左边是拉达玛一世国王的宫殿--特拉诺沃拉宫(Tranovola);右边是女王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拉诺沃拉宫由</span>路易·格罗斯(Louis Gros)于1819年建造,是罗瓦地区第一座带有阳台的多层建筑。这个模式在19世纪改变了整个高地的建筑风格,普遍转向带有阳台的两层房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在皇宫留影:下面将会提到,访问塔那那利佛皇宫对我们别有一番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庭院西南角:左边是贝萨卡纳宫(Besakana)--宫殿现址上的第一座建筑,由塔那那利佛的首任君主安德里安贾卡(Andrianjaka)于17世纪中叶建造,作为他的私人住所;右边是新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侧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东边可以较完整地观看皇宫建筑群:左手边</span>十字形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南皮索阿宫(Manampisoa)曾是</span>拉索赫里娜王后的私人住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中间是</span>马希齐(Mahitsy)--<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象征着祖先的精神权威</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手边是</span>特拉诺沃拉宫;背景是气势恢宏的曼贾卡米亚达纳宫(Manjakamiadana);脚下是静谧的草坪花园,为这片庄严的皇家建筑群增添了几分柔美。</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皇宫拍的最后一张照片。眼前的特拉诺沃拉宫曾属于拉达玛一世国王,他创建了马达加斯加王国。如今王国早已不复存在,但王室的后裔依然与这个世界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关系——其中,就包括我们。</p><p class="ql-block">婉仪的姨婆(奶奶的亲妹妹)早年移民到马达加斯加,她的小叔子黎良应也是同期移民。1970年代末,姨婆中风去世,黎良应曾带她的遗物回乡。十几年前,我们在香港TVB看到一则关于马达加斯加华人生活的电视报道,提到了黎良应。他算是当地有名的华人,女儿嫁给了一位马达加斯加王子。这样一来,我们与马达加斯加王室后裔也算上了“亲戚”,是否令人难以置信?</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们乘飞机到达马达加斯加西海岸的城市穆龙达瓦(Morondava)。今天的行程是上午访问梅纳贝生态旅游中心(Centre Ecotourism Menabé,或<span style="font-size:18px;">CEM</span>)的手工艺培训中心;下午游览猴面包树大道(Allée des Baobabs),并观赏日落和星空银河。</p> <p class="ql-block">CEM的手工艺培训中心提供木工、金属加工、缝纫、刺绣、镶嵌细工、编织(篮筐)等手工艺课程/技能。强调为弱势群体(包括妇女和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p> <p class="ql-block">聋哑人工匠。</p> <p class="ql-block">虽不能语言交流,他们脸上的笑容表露了内心的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导览介绍说工匠们制作木雕时并没有规定的造型,而是根据材料自由发挥。</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成品木雕,手艺之巧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商店里接待的女孩很甜,很大方地让我们拍照。</p> <p class="ql-block">虽然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穆龙达瓦CEM培训中心对弱势群体和残疾人士的扶持深深打动了我们。它不仅传授技能,更帮助他们发挥自身才华,自食其力。这样的做法,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值得学习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抵达拉古纳海滩酒店(LAGUNA-BEACH hotel)入住,并在附近的珊瑚餐厅(Le Corail Restaurant)享用午餐。餐厅海鲜种类丰富,虾、鱿鱼、螃蟹、龙虾,各种口味应有尽有。尤其是螃蟹鲜美肥嫩,棒极了。</p><p class="ql-block">团友长明、Roger和Aries螃蟹吃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下午2点半,我们乘巴士前往猴面包树大道。</p> <p class="ql-block">猴面包树(baobab)</p><p class="ql-block">原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和澳大利亚,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树种。它的枝条形状酷似树根,远看仿佛一棵倒立的树,因此被称为“倒挂的树”。它的果实形状像面包,且常吸引猴子前来采食,因此得名“猴面包树”。目前全球已知共有8种猴面包树,其中6种分布在马达加斯加,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猴面包树王国”。</p> <p class="ql-block">路途颠簸,不到30公里,却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情人猴面包树。</p> <p class="ql-block">情人猴面包树(Baobab Amoureux)</p><p class="ql-block">静静伫立在离猴面包树大道的不远处,由两棵自然生长的猴面包树紧紧相拥,粗壮的树干缠绕成一颗巨大的心形,仿佛在诉说着永恒的爱情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深深爱恋的村民因世俗阻隔无法成婚,便化作这两棵相依相偎的猴面包树,永远地生活在一起。如今,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爱情圣地,情侣和游客常常来到树下许下愿望,祈求相爱的人能够长相厮守。</p> <p class="ql-block">当大家在情人树前排队拍照留念时,我注意到一棵孤零零矗立在小路旁的猴面包树,非常适合拍“托树照”。我立刻叫来婉仪,拍下了这张有趣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情人猴面包树附近小摊上卖的猴面包果。</p> <p class="ql-block">猴面包树大道(Allée des Baobabs)</p><p class="ql-block">是8号公路上一段长约260米的土路,两边排列着巨大的格兰迪迪耶猴面包树(Adansonia grandidieri),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猴面包树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树木之一,有些树龄可达数千年。它们生长极为缓慢,从幼苗到长成参天巨木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呈现出我们常见的粗壮模样。</p><p class="ql-block">格兰迪迪耶猴面包树被当地人尊称为“森林之母”,树干高大笔直,宛如巨大的酒瓶,最高可达30米。大道两旁的这些格兰迪迪耶猴面包树大多已有八百年以上的树龄,其中一些甚至被推测高达两千八百年。</p> <p class="ql-block">猴面包树树冠撑开的枝叶像极了巨大粗壮的树根,蔚为奇观。</p> <p class="ql-block">漫步猴面包树大道。</p> <p class="ql-block">大道旁铺展着一片湿地,几株矗立的猴面包树,在夕阳下散发出淡淡的金色光芒。树影与水中倒影交织,构成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醉了。</p> <p class="ql-block">猴面包树日落。</p> <p class="ql-block">橙红的晚霞铺满天际,落日的余晖将粗壮的树干映成壮丽的剪影,格外醒目。广阔天地下的这排巨树,仿如一排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气势磅礴,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落时分,</span>猴面包树开花了。花的香气在夜间吸引传粉的蝙蝠,日出时分花就会凋谢。</p> <p class="ql-block">天黑后,星空出现,在纳米比亚跟Jimmy学会的手机10秒长曝光拍星空技巧,这里又派上了用场。</p><p class="ql-block">猴面包树顶的银河和星空。</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早有一项去猴面包树大道看日出的安排,早上4点半就得出发。考虑到路途颠簸又要早起,我们放弃了这一行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酒店就在海滩边,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早餐后我们在海滩上悠闲散步,迎着海风,心情格外舒畅。</p> <p class="ql-block">酒店客房建筑。</p> <p class="ql-block">看日出的团友回来了,一个个精神抖擞,满脸笑容,满载而归。由于篇幅有限,只发一张小分队在猴面包树大道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左起:Hui、玉兰、晒太阳、Emily、Wenqing、Charles。</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安排是上午去基莫尼度假村(Kimony Resort)看狐猴,下午乘独木舟去访问一个渔村。</p> <p class="ql-block">狐猴(Lemur)</p><p class="ql-block">是一类仅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及其周边少数岛屿的灵长类动物,在灵长类家族中独成一支,隶属于“狐猴亚目”(Strepsirrhines)。狐猴是马达加斯加最具代表性的动物,马达加斯加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上所有狐猴的家园,目前已确认的物种和亚种超过了100个。</span></p> <p class="ql-block">基莫尼度假村(Kimony resort)设有动物庇护所,收容和救助曾被贩卖、当作宠物饲养或受虐待的狐猴和其它动物。所以度假村的狐猴并非完全野生,而是生活在半自然的庇护所/避难所环境中。今天我们在这见到了两种狐猴:环尾狐猴(ring-tailed lemur)和红额狐猴(red-fronted lemur)</p> <p class="ql-block">环尾狐猴。</p> <p class="ql-block">Aries和环尾狐猴合影,他说属𤠣的老汉与猴们有一种天生的亲近。</p> <p class="ql-block">这几只红额狐猴在树林里跳来跳去,难得消停了片刻,给了我们镜头捕捉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这只高高在上,任君观赏。</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狐猴已经习惯了人类的存在,因此常常主动靠近,甚至讨要食物。团友们也抓住机会,与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亲密合影。</p> <p class="ql-block">团友Wenqing与狐猴合影。</p> <p class="ql-block">团友meifen有点害怕和狐猴亲密接触,拽着婉仪一起与狐猴拍了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几只红额狐猴在团友xuan和度假村导游的肩头上跳来跳去,婉仪拍下了一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型笼舍为受伤或尚未适应野外环境的狐猴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场所,便于康复和观察。笼子里还饲养着几只马达加斯加特有的辐射陆龟(Radiated tortoise),它们同样受到严格保护。待狐猴恢复健康、能够独立生存后,会被重新放归自然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笛、秀子和导游手托辐射陆龟合影,这几只陆龟还不到巴掌大。</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度假村餐厅用餐。</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是访问贝塔尼亚(Betania)--<span style="font-size:18px;">穆龙达瓦河口南侧的</span>一个渔村。渔村约有2400名维佐渔民(Vezo fishermen)。维佐人以其传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用独木舟的</span>捕鱼方式而闻名。北岸渡口就在我们酒店南边步行约10分钟的距离。团友们3、4个人一组登上一艘独木舟,向对岸进发。</p> <p class="ql-block">下面分别是我们和大进、海渢组的独木舟。</p> <p class="ql-block">Aries以手当浆,奋力划船。</p> <p class="ql-block">独木舟群浩浩荡荡,有点万船齐发,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滩头登陆,到达渔村。</p> <p class="ql-block">一艘在建的渔船。</p> <p class="ql-block">村口嬉戏的小孩子。</p> <p class="ql-block">渔民的木屋十分简陋,屋外挂满了晾晒的渔网。这家男主人热情好客,主动邀请我们走近参观并拍照。</p> <p class="ql-block">高高的椰子树,低矮的小木屋,构成了渔村独特的风景,非常迷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村里走了一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开始是小孩子,后来大人也加入了。快出村时,独木舟的船工开始跳起舞来,团友Helen带头第一个加入了进去,把气氛引向高潮。</p> <p class="ql-block">后来村民孩童成了主角,上演了热情盛大的欢送舞会。</p> <p class="ql-block">返回独木舟的路上,两个和我孙子、孙女差不多大的小姑娘一直拉着我的手同行,让我尽情体验了一把在非洲当爷爷的感觉。可惜背包里没带糖果,心里不免有些歉意,感觉辜负了这两个“小孙女”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渡河归来,和独木舟两位船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日落时分,在酒店餐厅拍到了美丽的印度洋日落。</p> <p class="ql-block">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乘飞机返回塔那那利佛。巴士把我们从机场直接送到位于塔那那利佛西南22公里处的狐猴公园。</p> <p class="ql-block">狐猴公园(Lemurs' Park)</p><p class="ql-block">是一个以狐猴为重点的小型动植物保护区。公园内生活着九种狐猴,生长70多种马达加斯加特有植物。公园的许多狐猴都是政府救助/没收的宠物,然后捐赠给公园。我们今天看到了至少6种狐猴,还有猴面包幼树林和国树旅人蕉等。</p> <p class="ql-block">科克氏冕狐猴(Coquerel's sifaka)</p><p class="ql-block">的背部和尾部毛皮为白色,胸部和部分四肢有栗色斑块。其皮毛通常浓密。其面部裸露,呈黑色,只有鼻梁上有一小块明显的白色毛发。其裸耳也为黑色,眼睛为黄色或橙色。科克氏冕狐猴的手脚底部为黑色,大腿、手臂和胸部为巧克力棕色。</p> <p class="ql-block">这只科克氏冕狐猴怀里抱着个baby,很灵活地在树上跳来跳去。</p> <p class="ql-block">公园注重对当地学童的环境教育,开展种植本地树种的植树造林活动。这片山坡上的猴面包幼树林就是活动的部分成果。</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看到了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它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茎鞘能够吸收存储雨水,为长途旅行者提供宝贵的水源;它的东西走向起着天然指南针的作用,故被称为“旅人蕉”。旅人蕉是原产于马达加斯加东部雨林的特有植物,是马达加斯加的国树(National plant),本</span>岛的标志性植物。</p> <p class="ql-block">冠冕冕狐猴(crowned sifaka)</p><p class="ql-block">体型呈乳白色,肩部、上胸部和背部略带金褐色,头部呈深巧克力色或黑色,耳饰有白色饰毛。它们深灰色的脸部无毛,尾巴为白色。有时,鼻梁上会出现一块浅色斑块。</p><p class="ql-block">几只冠冕冕狐猴在茂密的枝叶间上下翻腾,身影时隐时现,难以看清真面目。公园导游介绍说,冠冕冕狐猴和科克氏冕狐猴同属冕狐猴类,却常因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仿佛天生的宿敌,让人不禁想起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我们拍到最清楚的一只冠冕冕狐猴,效果仍差强人意。</span></p> <p class="ql-block">黑狐猴(Eulemur macaco)</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显著的特点是雄雌狐猴</span>皮毛颜色不同。雄性狐猴的皮毛为黑色或深巧克力色,而雌性狐猴的皮毛则为浅棕色。雄性狐猴的耳毛为黑色,而雌性狐猴的耳毛为白色。</p><p class="ql-block">照片中近处是一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狐猴,左边棕色的是雌狐猴,右边黑色的为雄狐猴;后面树上是一只</span>普通棕狐猴(common brown lemur)。<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通棕狐猴和雌黑狐猴不一样,没有白色耳毛。</span></p> <p class="ql-block">黑白领狐猴(black-and-white ruffed lemur,学名Varecia variegata)</p><p class="ql-block">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狐猴物种之一,也是最引人注目的狐猴物种之一。它拥有浓密柔软的黑白斑块皮毛,长而浓密的尾巴,以及环绕面部的标志性“领毛”(因此得名)。由于体型、颜色和响亮的叫声,黑白领狐猴通常被认为是马达加斯加最具魅力、最令人难忘的野生动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黑白领狐猴是昼行性动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家族为群居。视频录的应该是一个小家族。</span></p> <p class="ql-block">环尾狐猴是最可爱的精灵。</p> <p class="ql-block">这段视频记录了一大群环尾狐猴。</p> <p class="ql-block">今天晚餐,Jimmy带我们去了塔那那利佛市政厅附近的一家牛肉面馆。我们不仅<span style="font-size:18px;">品尝到鲜</span>美的牛肉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有幸目睹了师傅</span>手拉面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湛手艺</span>,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隔着莫桑比克海峡遥遥相望,位于非洲东南部,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地导在介绍莫桑比克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时,让我感到他仍然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中。谈及莫桑比克的经济,他语出惊人地说,该国拥有世界第三大的石油储量,很快就会富强起来。我反复追问,他依然肯定地点头。回到酒店后我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莫桑比克确实有相当可观的天然气储量,排名大约在世界前十几位,但石油储量远称不上世界前列。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今天,这样的事实很容易核实,只能说导游的认知仍局限于他所听到的宣传之中。无论如何,对莫桑比克这样的小国而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脱贫潜力不容小觑。相比塔那那利佛,马普托更具现代都市气息,而马普托的城市面貌也凝聚了中国的重要贡献,我们因此得以入住豪华的五星级酒店。</p><p class="ql-block">得益于亿万年的与世隔绝,马达加斯加以其独特的野生动植物闻名于世,其特殊的生物多样性甚至为它赢得了“第八大洲”的美誉。无论是岛上独有的狐猴,还是猴面包树大道的壮丽景观、震撼的日落与星空,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然而,这座遍地珍宝的岛屿上,却生活着世界上最贫困的人民,真可谓“坐拥宝山而不自知”。原因固然复杂,但我想,对这片宝岛的陌生也是其中之一。希望这篇游记能激发朋友们探寻宝岛的兴趣,也衷心祝愿这里的人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毕竟,我们和马达加斯加王国王室的后裔还有着“亲戚”关系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