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翁乙巳金秋返乡记

太行之子

<h3>  乙巳岁金秋时节,阴雨连绵,城市天气时常雾气蒙笼。山翁兹因闲赋无事,忽生返乡游览之念,假日差子驱车返乡。居家启程沿京港珠高速路向北行进,转眼儿进入朝歌境内,南太行高速通往向临淇故乡。<br>  清晨自城中出发,天色灰白,湖面如镜,倒映着远处楼宇模糊的轮廓。雨丝轻落,水面微漾,仿佛时光也慢了下来。车子驶出市区,穿过九个隧道后即进入林州万泉湖收费站。ETC通道顺畅通行,车轮碾过湿漉漉的路面,向着南太行深处驶去。</h3> <h3>  山岭隧道入口处,红字醒目,黄黑条纹如警语般提醒着旅人:已入山境。隧道内灯光点点,车灯划破幽暗,像一尾尾游动的光鱼。穿行其间,耳畔风声低回,仿佛听见了旧日回响——这山,曾见证过多少离乡与归来?</h3> <p class="ql-block">  出得隧道,山雾骤起。远峰隐没于云烟之中,公路旁的隔音墙切割出一方静谧天地。黑车缓行,尾灯在雾中晕开成两团红晕,如同记忆里那盏不灭的灶火。山势渐高,林木渐密,空气里浮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气,心也随之沉静下来。</p> <h3>  林虑山脉自南太行蜿蜒而来,石骨嶙峋,却披满苍翠。山体陡峭,层峦叠嶂,仿佛大地挺起的脊梁。偶有飞鸟掠过岩壁,留下几声清鸣。我凝望着这片熟悉的山野,它沉默而坚定,一如那些未曾远行的乡人,守着土地,也守着岁月。</h3> <h3>  吾家住南山,有窝就是家。<br>  山脚下的村落藏在林间,一峰突起,岩石裸露,山顶稀疏地长着几株老树。一架飞机划过天际,留下一道白痕,像是从远方捎来的问候。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过林梢的轻响,和屋檐下晾晒的玉米散发出的阳光味道。所谓故乡,不过是一处让你能安心躺下、听雨入梦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   故乡英雄,永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车停在一处山林深处的纪念碑前。青石碑上刻着“孙占元烈士(1925-1952)”,字迹庄重。雕像静立,目光望向远方,仿佛仍在守望这片他用生命捍卫的土地。山林肃穆,无人高语,唯有秋风吹动落叶,轻轻覆盖在碑前。一位老者伫立良久,身影笔直,像一株扎根于故土的老松。英雄永垂不朽,英名万古流芳。事迹铭刻在山河之间,永刻在每一个故乡人的心上。</p> <h3>  临淇商业街刚下过雨,路面泛着微光,街边店铺林立,招牌五颜六色,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显得格外鲜亮。行人穿行其间,电动车穿行如梭,叫卖声、车铃声交织成市井的烟火曲。这里不再是记忆中那个只有供销社和饭铺的小镇,却依旧保留着那份不紧不慢的节奏——生活在这里,不必追赶时间。</h3> <h3>  一根红柱矗立街心,金漆写着“临淇南券”,雕花柱顶承接着古意,石板路延伸向巷陌深处。这四个字,像是把地名揉进了时光里,诉说着一方水土的来路。走过它,便像是跨过了今昔的门槛。</h3> <h3>  盐店街南券路中央,一座小庙静卧。石狮蹲守门前,红顶小殿掩映在楼宇之间,香火虽淡,却从未断绝。一辆黑车停在路边,车牌“豫E·V1922”映着天光,像是在等待某个熟悉的身影。小庙不大,却装得下整个村庄的祈愿——风调雨顺,家人安康。</h3> <h3>  联华超市(临淇原供销社旧址)前,电动车斜靠墙边,银色轿车静静停驻。黄线清晰,窗明几净,现代生活的痕迹已悄然渗入集镇肌理。可当你抬头看那飘动的国旗、听那孩童追逐的笑声,便会明白: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人情。</h3> <h3>  临淇公社剧院静静矗立,白墙斑驳,三角屋顶下是空旷的露天剧场。雨水积在地面,映出天空的灰。这里曾是乡亲们看社戏、集会、欢度佳节的地方,如今门庭冷落,唯有风穿过廊柱,吹起旧日掌声的回音。三面墙,一排坐台,曾承载过多少人的欢笑与记忆。</h3> <h3>  一张泛黄的照片,展现了学生们整齐站定,穿着旧式衣裳,神情庄重。那是原林县三中17班毕业留影,笑容质朴,眼神明亮。黑白影像里,藏着一段段鲜活的人生。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过往的身影。</h3> <h3>  广场中央,旗杆高耸,红旗在蓝天之下猎猎展开。开阔的空间里,学子们奔跑,老人散步,鸽子扑棱棱飞起。庄严与日常在此交融,像一首无声的歌,唱给所有归来的人听。</h3> <h3>  林州三中校门巍然,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柱对联写着“春风化雨润桃李,丹心育才铸栋梁”。几个学生说笑着走入校园,书包晃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曾是我少年求学之地,如今虽物是人非,但那朗朗书声,仿佛仍在耳畔。</h3> <h3>  临淇镇中心学校(原林县三中)门口,金属栅栏门敞开着,红色柱子依旧鲜艳。几位家长牵着孩子走过黄红标线,三轮车慢悠悠驶过,垃圾桶静静立在路边。紫色字迹悄然浮现:游客咸叹“临淇三中 物非人也非。”是啊,校园还在,可当年同窗何在?老师安好?唯有思念,如秋叶般悄然飘落。</h3> <h3>  外乡游子记忆中母校 —— 林县第三初级中学、林州市第三中学,笔者少年读书时光曾在此度过。 再见了!<br>  【注】两幅画面叠印眼前:一为“林县第三初级中学”的红字旧影,白墙红饰,朴素而亲切;一为今日的镇中心学校,金匾高悬,气象更新。变的是名称与校舍,不变的是那条通往知识的路。我站在门外,未敢踏入,怕惊扰了学子们的晨读,也怕唤醒自己太过沉重的回忆。 (张合林)</h3> <p class="ql-block"> 供图 张合林 制作 王杰新</p><p class="ql-block"> 2025.9.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