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悠闲篱笆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57967</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地域环境、人文风情,孕育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民居建筑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因地域环境、人文风俗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打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烙印,书写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陕西三原县柏社村的地坑院,是我国北方典型的下沉式窑洞,被称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其《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未见村郭闻犬吠,等闲平地起炊烟。”就是对地坑院的民居生活,所做出的精彩描述。</p> <p class="ql-block"> 乙巳蛇年九月,我再次走进柏社村,参观地坑院民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进入村落,要过一栋<span style="font-size:18px;">“柏社古窑”的</span>硬山顶式过街门坊,两侧砖墙上写有:“南有兵马俑,北有地坑窑”的宣传语。一条砖石铺砌而成的小道,一米多宽的青砖铺砌而成的道路,两侧是砌有一尺多高的青砖墙,砖石路延伸向<span style="font-size:18px;">楸树林的深处。</span></p> <p class="ql-block"> 远远看去枝叶繁茂的楸树,遮天蔽日,看不到任何村庄的迹象,好像走进了荒无人烟塬上,只有从偶尔的鸡鸣狗叫,或者从人们的喧哗声中,才知已到地坑院古村落,真的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来到这里为的就是寻觅这份宁静而又古老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 走不多远,有一个木质龙骨搭建起的架子,架子上挂着红色的灯笼,写有“柏社印象”。道路两侧的楸树上,也挂有红灯笼,充满了喜气之感。</p> <p class="ql-block"> 道路旁的大树下,有一尊铜人雕塑,手端一个大海碗,碗内盛着裤带面,半蹲着的吃着饭。这就是关中奇怪民俗风情: “板凳不坐蹲起来、面条像裤带”。大树的对面,有一栋单侧屋檐的青瓦土培房子,这是“关中八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土培墙上贴有“最美巾帼农家乐”,指引着我们走进地坑院内的农家乐。</p> <p class="ql-block"> 一段十多米长的斜坡砖路通至地坑院底部,与地面高差约有七、八米。拱形的门洞之上写着“柏社印象”,两侧楹联是:“美味传三秦;诚信闻朝野。”写出了地坑院厨艺精湛,味道精美的美食,以诚为信的经营理念,让院内美食誉满三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门洞走入,拱形洞穴弯曲地通向地坑大院天井,洞内的墙壁上悬挂着十几幅“地坑院的建筑特色和风格”的图框,详细地讲述了地坑院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是华夏先祖穴居生活的一种演变。早在西周初期,周人先祖公刘为躲避战乱,采用“陶复陶穴”的方式倔地建窑,成为最早的地坑院落。而柏社村则是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柏社村现有200多处原生态地坑院,780孔传统的窑洞民居,这些民居窑洞,虽然已被时代的前进脚步摔落,但却是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瑰宝,正如俄国作家果戈里在《彼得堡故事》中说的:“建筑物用沉默讲述着比任何编年史更真实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走到长方形的天井内,抬头仰望,天空蔚蓝一片,阳光直直地照射下来。崖壁的墙体上挂着一幅“同志全地坑院”匾额。天井四周的厚实的土层上挖掘七孔青砖结口的土窑洞。</p><p class="ql-block"> 依据地坑院以窑洞孔数多少,将地坑院分为六合头、八合头和十合头等,不同大小的地坑院,满足了家庭不同人数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窑洞得窗体是用砖石垒砌而成,其上开有门框、窗框和天窗框,格栅窗户和天窗。在门和窗户之间挂有每个窑洞的名称,下有一木框内写着很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如“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p> <p class="ql-block"> 西南面的一孔窑洞是另有乾坤。门口写着“往里走”的红色大字。走进门内,看到的是一个如同地下迷宫的拱形洞,通向了另一处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 在洞内的壁上悬挂着木质的相框,装有不同年代、不同省份的布票、粮票、煤票、公交车票、国营照相馆相片袋等,将人拉回到“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六七十年代里,那时的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紧张,国家物资紧缺,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埋头苦干,共渡难关。</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的窑洞用途设置齐全,有厨房、库房、住宿、会客厅,以及饲养家畜的窑洞等,窑洞的布置并不奢华,但是一应俱全。“西北人自古以来就朴实豪迈、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每当有客人来临,主人便毫不犹豫地拿出储藏的美食招待,逢年过节,勤快的农家人还会剪一些窗花贴在门窗上,以增添喜庆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走出同家小院,来到了一处原生态的地坑院,院主人在入口处的树荫下躺着,询问着过往来人要不要参观。沿着一半是青石筑砌,一半是土坡的敞开式斜坡而下,至半坡的洞穴处,洞顶上方写着“百年古窑”,两旁备注有始建于清代,为柏社唯一原生态古窑。</p> <p class="ql-block"> 进门洞时,门洞上还留有着过春节楹联,旁边的土坯墙上写有百年古窑,欢迎参观,一人两元,谢谢配合的字样。进入地坑院,这是一“五合头”的院落,院内的窑洞并没有经过整饰过,土坯的窑洞,泥巴麦草裹刷的窑洞崖壁,简陋的门窗,土炕,泥土顶,住人的窑洞内粘贴一些早期的年画,古朴简单的家具,处处彰显着原生态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设置了完善的防洪和废水处理功能。天井顶四周筑土夯实,高于四周,防止了雨水倒灌;加设了拦马墙,防止人畜的意外跌落。</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地坑院都挖有深井,从敞开天井流入院内的雨水及生活废水汇集流入储水池,井内设置了夯土层,既解决了渗水引流问题,也保证了安全问题。</p> <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以及气候条件,孕育了窑洞这一传统民居,主要分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窑洞。</p><p class="ql-block"> 靠崖式和下沉式窑洞最终采用的方式是在黄土沉积层中挖掘而成的拱形窑洞;独立式窑洞则不依靠山崖,采用砖石成拱形筑土夯实而成的窑洞。</p><p class="ql-block"> 窑洞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环保、成本低廉、冬暖夏凉,且还因土质松而富有弹性,让窑洞具有抗震性能。缺点就是通风性差,采光性不好。</p> <p class="ql-block"> “关中特委地下交通站”地坑院院,位于道路的另一侧。这是一座“十合头”的地坑院,小院内设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三原党史室,并设有习仲勋办公室和旧居。</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两当兵变”后转渭北、三原等地靠站革命工作,在柏社村的古窑洞居住,播撒革命火种。</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积淀了渭北塬上几千年来的民俗文化,是渭北儿女生活的活化石,这里不仅是中国民居建筑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除了感受“地坑院”民居的独特魅力外,还能体会这里所孕育出的红色文化基因,承载了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让人追怀。柏社村是通往革命根据地照金、马栏和延安的交通咽喉要冲,设立了秘密交通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