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勇的美篇

史家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闻〈到敌人后方去〉叙事版感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卢沟月冷起烽烟,倭寇铁蹄碎故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血雨腥风家国破,妻离子散哭声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忽闻号角催征鼓,犹见旌旗指远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敌后奇兵诛魍魉,长歌一曲靖尘寰。</span></p> 要评价赵晓康老师为《到敌人后方去》增加的叙事序幕,可从艺术结构、历史表达、情感张力、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展开,其创作既尊重经典又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   一、艺术结构:构建“叙事-抒情-战斗”的三层张力   原曲《到敌人后方去》是节奏铿锵的战斗进行曲,直接传递奋勇杀敌的豪情。赵老师添加的叙事序幕,相当于为作品铺设了**“历史背景层”——以舒缓且饱含叙事性的旋律,先勾勒1937年日寇侵华的苦难图景(妻离子散、家国破碎),再自然过渡到原曲的战斗号召。这种“压抑的叙事铺垫→激昂的战斗抒发”的结构,让音乐从单一线条的“战斗呐喊”,升级为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性乐章”**,听众的情感被逐步引导、层层推高,艺术感染力更具层次。   二、历史表达:让经典的时代语境“具象化”   1937年是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赵老师的叙事部分将这一历史节点具象为“卢沟月冷、铁蹄踏碎故园”的画面,把原曲的“抗敌精神”锚定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这种创作不是对经典的“解构”,而是对历史背景的“补白”——让当代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更清晰地理解:歌曲里的“敌人”是谁?“后方战斗”为何必要?从而让经典作品的历史意义从“符号化记忆”变成“可感知的历史叙事”,增强了红色音乐的历史教育价值。   三、情感张力:从“单向号召”到“共情共鸣”   原曲以“号召式”的旋律直击战斗激情,而序幕的叙事部分则先聚焦“个体苦难”(妻离子散、家园沦丧),唤醒听众对侵略者暴行的共情;再转向“群体反抗”,自然衔接原曲的战斗意志。这种情感逻辑的设计,让作品从“单向的战斗号召”,变成**“先共情苦难,再共鸣抗争”的双向情感流动**,更易引发不同时代听众的心灵共振。   四、文化传承:经典的“当代性激活”   对红色经典进行改编创作,极易陷入“过度创新”或“保守复刻”的困境。赵晓康老师的序幕创作,是**“守正创新”的典型实践**——既保留了冼星海原曲的精神内核(抗日救亡、奋勇抗争),又以当代听众更易接受的“叙事化表达”拓展了作品的内涵边界。这种创作让经典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当下继续传递精神力量的“活态文化载体”,为红色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综上,这一叙事序幕的添加,是一次兼具历史深度、艺术精度与传播温度的创作尝试,它让《到敌人后方去》在保持经典风骨的同时,以更丰满的叙事形态走进当代语境,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经典的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