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行之二:恩施大峡谷:奇观与心灵震撼之旅

堃哥

8月14日 湖北恩施 <p class="ql-block">在鄂西的崇山峻岭之间,隐藏着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恩施大峡谷。恩施大峡谷位于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地处湘、渝、鄂三处交界地的恩施大峡谷,距恩施币区49千米,距利川市区39千米,全长108千米,总面积超过300平方千米。以“一段地缝、两条河流、四大神奇、五大特色、五大板块”著称。它是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上最美的伤痕之一,以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地质特征而闻名天下,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恩施大峡谷集雄、奇、险、峻、秀于一身,名著于世,被誉为“世界地质奇观——喀斯特地形地貌天然博物馆”。主要由云龙地缝和七星寨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风格悬殊,景象各异。如果说云龙地缝是地下幽宫,那么,七星寨则是天上仙境——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这里不仅拥有独特的地貌,更是自然力量的奇妙展示。</p> <p class="ql-block">七星寨是恩施大峡谷的灵魂,七星寨并不是一个寨子,而是由七座大山组成的石林奇峰世界。据说,这七座大山起初也没什么,后来,土家族的土司在七座大山上分别在每一座山上修建了寨子,由下而上观望,七座寨子连起来竟然像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样,于是,这片广袤的区域便得名七星寨。七星寨处在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三叠纪(2.5亿-2.3亿年前)的地质杰作,主要地貌类型有绝壁、岩柱林、孤峰、石芽(林)、峰林洼地、溶洞,细节毕现,真实具体,堪称一部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天然教科书。喀斯特地貌的深邃皱褶,是亿万年沉默的密码库;朦胧的山脊便如大地挥毫泼墨的行草,筋骨遒劲,姿态万千;嶙峋石林与幽深溶洞,则似镌刻于山腹的古老经文,将我的魂魄牢牢收束于这片赤色厚土。7.2平方公里的开放区域内,百里绝壁如巨龙横卧,千丈飞瀑似银河倒悬。七星寨,以其陡峭的山壁、深不见底的峡谷和惊险刺激的徒步路线著称。景点包括绝壁长廊、一炷香、情侣峰、大地山川、母子情深等。</p> <p class="ql-block">8月14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晨雾,我便踏入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沿着蜿蜒的步道前行,初始的路程像是大自然给予的热身。雾气氤氲,鸟鸣破空,惊起碧水涟漪。泥土的芬芳裹挟草木气息,与远处炊烟缠绵,织就人间至纯的烟火。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枝叶交错间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是热情的精灵在脚下跳跃。清新的空气裹挟着泥土的芬芳、草木的清新气息,一股脑地钻进鼻腔,每一口呼吸都像是在给身体注入活力。抬头仰望,绝壁高耸入云,好似被巨斧劈开一般,陡峭险峻,令人心生敬畏。崖壁上,明暗交错,勾勒出岁月的纹理,每一道沟壑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在这雄伟的绝壁之下,我宛如沧海一粟,却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这片天地的紧密相连。在这里,人不必寻景,景自来就人。一石一木皆含灵性,一溪一涧自成乐章。武陵山给恩施人在这里雕琢出远胜于江南园林般的山水秀姿。“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的千古名言,仿似专为这里所写。如果说长江三峡是中华龙昂扬于巴楚大地上的翘首,那么这里便是神龙挥舞的巨爪,它挥舞的样子,充满着坚定、自信、力量,每一处印痕,都显示出大自然的灵动、厚实与沧桑。山水的魂魄渗入步履,行路即成修行,驻足便是皈依。暮色四合时,霞光为群峰镀上金边,天地静默,唯余心潮与山水共鸣。</p> <p class="ql-block">当缆车升起的那一瞬间,腾空飞翔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仿佛正飞向浩瀚无垠的天庭,仿佛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洁白的云朵。不经意间向下看去,所有的大山都匍匐在我的脚下,突然间我读懂了杜甫“一览众山小”的诗情和画意。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幽谷,仿若大地张开的巨口,吞噬着岁月的秘密。先前在地上看到的苍天大树和郁郁葱葱的森林,一起幻化成了绿色的海洋,山风过处,波涌浪叠,煞是壮观。两侧绝壁如刀削斧劈,直插云霄,那是岁月用亿万年的时光雕琢出的坚毅。薄雾在山间轻盈流淌,似轻纱,似梦幻,给这冷峻的峡谷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轻轻触摸着岩壁上清晰的沉积纹路,仿佛能听见远古海洋的潮声在耳边回响,那是2.5亿年前海底世界的低语,诉说着地壳运动的磅礴与流水侵蚀的坚韧。缆车继续往上攀升着,这时我们到达了最高最陡点。我也越来越兴奋,飘飘然若仙,翩翩然似舞,脚踏行云,眼揽河山,俯视着世间万物。此时此刻,这是一种何等身心自由畅快淋漓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穿过小楼门群峰,便到了石芽迷宫,游赏之旅也由此而正式展开。所谓石芽,其实是三叠纪灰岩经风化剥蚀、溶蚀而形成的突起石脊。一根根如芽的石脊攒聚一处,高低起伏,错落无序,形状名异,参差不齐,以平视的角度整体望去,似波浪,又似岛屿,似蜗牛爬行,又似蛟龙入海。人置身其间,如入迷宫。在这座迷宫里,到处充满了促侠与神秘,或是仅容孩童侧身而过的通道,或是只能相望却不能通行的环叠石壁,或是小路一转弯便不知转到了何处……如此景况,招引得一群孩童一边欢呼跳跃,一边激荡着“我在这里”的回响。</p><p class="ql-block">走出石芽迷宫,一路拾级攀登,一块巨大的岩溶风化蚀余象形石胶住了我的脚步。此石顶端形似悬棺,又因其位置恰在悬崖之上,故而得名悬棺石。悬棺是两千多年前土家族祖先古代巴人的一种葬仪。悬棺高升,寓意为步步升高。</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上攀登,来到了一线天。恩施的一线天,是山与山之间的一条细缝,远看去,不过是两座山挨得近了些,近看却别有洞天。初入峡口,便觉一股凉气扑面而来,夹着些湿润的苔藓气味。两壁石崖高耸,几乎要倾轧下来,却又在头顶上方留出一线青天。那青天极窄,仿佛被谁用刀划开的一道口子,漏下些微的天光。人在其中行走,只觉得自己是蝼蚁,被夹在巨石的牙缝里。石壁上生着些不知名的草木,根须如老人的手指,紧紧抠进石缝中。偶有水滴从高处坠落,打在石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在峡谷中回荡,竟像是某种远古的回音。</p><p class="ql-block">愈往里走,路愈窄。有时须侧身而过,石壁便擦着肩膀,冰凉而粗糙。抬头望去,那一线天空越发纤细,几乎要闭合了。光线幽暗,石壁上的纹路却愈发清晰,层层叠叠,像是大地的年轮,记载着千万年的沉默。忽而转角处豁然开朗,原来是一处稍宽的平台。阳光从上方斜射下来,照亮了一小片石壁,那石头竟泛出些金色来。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头顶掠过,翅膀扇动的声响在峡谷中格外清晰,转瞬又归于寂静。</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的尽头,是另一片天地。但人们记得的,往往是那一段被巨石挤压的旅程,以及头顶那一线挣扎的天光。一线天景观并非此处所独有,可以说,在任何一座山上都能遇到,但我依然被这里的一线天震撼到了:狭窄的裂隙,仅容一人通过;左顾右盼,皆是石头的坚硬锁缠;只有抬起头,极目才见一道长长的蓝色线条,那便是天空了。穿行其中,唯其仰望,才能让心神魂魄从紧迫的包围中释放出来,偷闲一般得到片刻的舒展。这种“不自由”的领略过程,更使我体悟到了日常生活中“自由”的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穿过一线天,我像一位心思缜密的探寻者,探寻的足迹留给了回音谷、古象岭等地,饱览了祥云火炬、峡谷鳄、迎客松等奇观异景,而后便走上了闻名天下的绝壁栈道。</p> <p class="ql-block">在云龙河西侧,高耸的陡壁近南北向分布,海拔1700余米,高出地表600多米。这是三叠纪灰岩沿近南北向的断裂裂隙、经风化溶蚀及重力崩塌而形成的悬崖峭壁,绝壁栈道就建在悬崖峭壁的山腰,全长488米,高出地面约300米,与山岩绝壁融为一体。石阶左顾右盼,皆是石头的坚硬锁缠;只有抬起头,极目才见一道长长的蓝色线条,那便是天空了。穿行恩施的绝壁栈道,是山与人的一场密约。那栈道贴着峭壁,如一条瘦长的灰蛇,蜿蜒而上,又盘旋而下。远望去,竟像是谁用秃笔在苍褐的岩面上,勾了一道断续的墨痕。走近了,才见那"墨痕"原是木板拼就的走道,底下支着铁架,铁架又凿入石中,显出一种奇异的坚固。踏上去,木板便"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一侧是冷而硬的石壁,生着些不知名的蕨类,在缝隙里挣扎出一点绿意;另一侧便是虚空,只立着些铁栏杆,细得像火柴梗,拦得住人,却拦不住目光。望下去,谷底的小河成了一条银线,偶有阳光照着,便闪出刺目的光来。行走其上的人,往往先是战战兢兢,紧贴着内侧,手扶着石壁,一步一顿。渐渐地,胆子大了,步子也松快了,竟敢向外侧靠去,甚至驻足凭栏,作赏景状。人的适应性,原是这样可怕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山风不时掠过,带着深谷里的凉气,从领口袖口钻进去,使人打个寒噤。风过时,栈道便微微颤动,像一条被惊醒的蛇。这时,那些方才还从容的游人,又都变了脸色,忙不迭地抓紧栏杆,显出几分狼狈相。山风也带来了远处土家族姑娘清亮的山歌。那悠扬的旋律,在峡谷中盘旋,如同灵动的精灵,为这险峻的风景增添了一抹温情。最妙是在雨后。石壁湿漉漉的,泛着青光,木板也吸饱了水汽,踏上去不再"吱呀",而是闷闷的"咚"声。雾气从谷底升腾上来,缠绕在栈道周围,人走在上面,如在云端。对面山崖时隐时现,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这栈道,不过是人在绝境中开出的一条生路,而今却成了游人的乐处。想来,世间许多事,大抵如此。此时,绝壁栈道上游人正多。有的俯身于栏杆上向下眺望,想印证自己已在云端;有的贴着峭壁,神色肃穆地小步行走,并且微闭双目,唯恐望见了深谷会眩晕似的。我一边行走,一边就想到了一句传言,说这栈道共有七道弯八道拐,路虽七弯八拐,心却始终如一。又想起一段谣歌,唱的是:北斗七星有七斗,绝壁栈道有七抖,经过一番惊吓后,人生道路手拉手....</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山路越发险峻,那陡峭的阶梯仿佛是通往天空的云梯,一步一步都需要用力地抬起腿再稳稳地放下。峡谷中的景色却像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不断地吸引着我继续前行。绝壁悬崖如同被神斧劈开一般,笔直地矗立在眼前,岩石的纹理像是岁月书写的史书,诉说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在行走的过程中,还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那清澈的溪流在山谷间穿梭,像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有的地方溪水从岩石上倾泻而下,形成小小的瀑布,水花飞溅,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我忍不住靠近,感受着那清凉的水汽扑面而来,那一瞬间,所有的疲惫都被这清凉所驱散。鞠躬松是恩施大峡谷奇观之一的一个代表。在喀斯特地貌里,有绝壁者无峰丛,有峰丛者无绝壁。大峡谷这棵松却代表好客的土家族、苗族人民向远方的游客深深地鞠个躬,既表示欢迎,又代表恭送。</p><p class="ql-block">“上山费肺、下山费腿”。几经爬上翻下,汗水开始从额头渗出,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脚下的石板上。每走一段路,就得停下来喘口气,找个地方休息了大约5分钟再走。回头望去,那长长的蜿蜒山路已经被自己踩在脚下,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恩施大峡谷的双子塔,原是两座寻常的山峰,并肩而立,如兄弟般守望了千万年。何时能见双子塔并肩而立,直插云霄,宛如双龙戏珠,共舞九天。善心如红云般传递喜讯,金乌展翅,绽放其绚丽光彩。后来有人来了,说它们像塔,便叫了双子塔。那巍峨耸立的双子塔,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引得群峰俯首,只为一睹其风采。其上祥云缭绕,仿佛触手可及,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自古以来,神工鬼匠并非只存在于传说之中,人间也有许多巧夺天工的杰作,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我去看时,正值十点左右。日光斜斜地穿过云层,在塔身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那影子游移不定,时而爬上东塔,时而溜到西塔,竟像是两个顽童在互相追逐。塔身灰褐,间或有几丛矮树攀附其上,倒也显出几分生气。游人颇多,举着各色相机,对着双子塔"咔嚓"个不停。导游举着小旗,用扩音器喊着:"左边那座像哥哥,右边那座像弟弟......"众人便笑起来,仿佛这比喻极是精妙。我细看那两座塔,其实并不十分相似,一者略高而瘦削,一者稍矮却敦实。所谓"双子",不过是人的一厢情愿罢了。</p> <p class="ql-block">当“一炷香”映入眼帘,所有人都为之屏息。一炷香为喀斯特溶蚀蚀余石柱,柱高150米,柱体底部直径6米,最细处直径只有4米,上粗下细,在同类喀斯特地貌中十分罕见。它是整个恩施大峡谷的镇谷之宝,2013年被美国CNN评为中国最美的四十个景点之一。那根高达150米的石柱,孤峰傲立,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仙人,在云雾中飘然而立。顶部几株绿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仙人手中的翠旗,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传说中,这是土家族天神留下的定山神针,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在古老的岁月里,土家族的先辈们对着这根石柱顶礼膜拜,祈求天神的庇佑,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都承载着他们对神明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许。科学的解释,让这奇景更具神秘色彩,差异风化形成的石柱,是大自然用时间和力量创造出的奇迹。云雾时而淹没峰顶,时而散开露出真容,宛如仙境中的仙岛,令人心醉神迷。</p> <p class="ql-block">走近细观,“一炷香”的表面纹理清晰可见,每一道纹路都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岁月故事。周围的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无不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我站在其前,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为这世间竟有如此奇妙的景观而深感震撼。柱香拔地而起,那冲天而上无所畏惧的气势,震撼着我,让我惊悚得说不出话来,我真想双膝跪倒在它的面前,感恩大自然这巧夺天工和无以伦比的神奇。石柱高达150米,底部直径6米,最细处只有四米,千年风雨不倒,万载雷霆难劈,傲立于群峰之间,屹立于自然之中。正是因为他,大峡谷才能挤进天下名山的行列,并力压群芳,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观。它像是一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似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周围的山峦形态各异,有的如仙女下凡,有的似神龟探海,每一处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虽然下窄上宽,却千万年来风吹不倒,雨打不动,远观就像一炷香立在群山中间。因为它旁边有五座山峰护着,就像一只巨大的佛掌托住一样,这使它完全可以安然无虞。在一柱香前,我默默祈祷,愿祖国人民幸福安康,天下安宁吉祥,没有饥饿,没有战乱,没有病疫,才是最完美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辞别了一炷香,我以为游程已经结束,然而,从路旁抬滑竿的工人的口中,我知道自己小觑了七星寨。抬滑竿工人一直在吆喝:“才走了三分之一啊,还有6000多个台阶哦……”他们一直在吆喝,意图也是明显的--“赶紧来坐滑竿喽!"不管他们如何招揽生意,我始终不为所动,倒不是因为舍不得花钱,心里总觉得,这么费力难走的山路,再让人气喘吁吁地抬着,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忍。</p><p class="ql-block">于是继续徙步。“悬棺高升”,真的好像一副棺材悬挂半空。那一方岩石,酷似一架“手风琴”,山风似乎就是它弹奏的这万年时光的爱的絮语。“鸳鸯鸟”,让人联想起这人世间多少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母子情深”表现出的“砥犊之情”,不由让我想起了世间所有的母亲,不由让我在心中对伟大的母爱肃然起敬。一股山风吹来,冷冷凉凉的。但这一走一停间都是诗情画意的大峡谷,却在我的心里,阳光般照进了永远都不会消褪的温暖。直到踏进世界最长的‘之”字 型户外扶手电梯,才算画上了七星寨游程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恩施大峡谷是一幅画,那么云龙地缝便是画中最深邃的一笔,是大峡谷最惊心动魄的乐章。云龙地缝底部是一条暗河古道,这条暗河名为云龙河,景区也因此得名,早期的云龙河,以暗河的形式沉睡于地下二、三千万年。岁月流转,水流在地下不断地强烈掏蚀,地表也持续遭受剥蚀,终于,暗河顶部坍塌,云龙地缝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恩施大峡谷的一大奇观。云龙河是全世界已探明的最长地下暗河,也被称为“阴河”,全长50多公里。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地缝都是上宽下窄或下宽上窄。而云龙地缝中有一段3.6公里左右的区域,两岸的峭壁陡直近乎平行,上下宽窄基本一致,谷宽20 - 60米,谷深70 - 120米。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U”形地缝,也是世界唯一两岸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缝峡谷。</p> <p class="ql-block">走进云龙地缝,仿佛进入了一个只属于大自然的私密世界。云龙地缝是一种特殊的峡谷地貌,它如刀凿斧劈一般,弯弯曲曲,任由自己徐徐向前展开,被人们诗化为“地球最美的伤痕”。两侧高耸的岩壁像是天地间的屏障,阻挡了外界的一切喧嚣。峡谷的深处,岩层错落有致,像是一位艺术家精心雕刻出的作品,每一条裂缝,每一道弯曲,都仿佛在向你诉说着亿万年的故事。阳光从缝隙中透进来,照亮了苔藓和藤蔓,它们静静生长,仿佛也在等待着岁月的磨砺。侧边,一泓清水依傍着战士般威严挺立的山峰,带着她对大峡谷的不舍,向着与我们相反的方向缓缓流去。抬头,清澈而湍急的山水从高处倾泻而下。低头,那气势恢宏的水流,变成了拍打在石头上的一片片白色的水花,跳跃着它内心的狂热与快乐。沿着台阶很快走到峡谷边,顺着台阶下行,峡谷逐渐显露真容,这就是云龙地缝。云龙地缝峡谷崖壁陡直下切,谷底是绿色的江水,峡谷两岸距离不过10米,从高空看真如刀劈成的一条缝隙。云龙地缝具有奇异独特的喀斯特景观,囊括了诸多旅游资源单体;其外绝壁、巨壑环抱,山峦叠嶂,地形多变;其内流水淙淙,飞瀑跌落,奇石林立;雄奇险峻,厚重幽远。岁月的风霜在崖壁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印记,仿佛一部部沉寂的史书,娓娓道来亿万年的地质演变。</p> <p class="ql-block">地缝中特有的奇观是石帘,地下水从植物根部渗出,顺岩石长年流下就有碳酸钙沉淀,在地表堆积成像瀑布一样的叫瀑布华,垂直悬挂在地缝崖壁上,酷似门帘,故名石帘。游人每每行至此处,便不由自主地驻足。那石帘自岩顶垂下,不似人工雕琢,倒像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屏障。石色青灰,间或夹杂些赭红的纹路,远望去,竟如一幅泼墨山水,挂在幽深的地缝之中。近前细看,石帘表面凹凸不平,沟壑纵横。水珠从岩顶渗出,沿着那些沟壑缓缓爬下,先是一滴,继而连成一线,终至汇成细流。水流过处,石面便显出些光泽来,仿佛给这石帘绣上了银线。偶有风从地缝中穿过,那水帘便摇曳起来,水珠四溅,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石帘背后,隐约可见岩壁上的苔藓,绿得发黑,与石帘的青灰相映成趣。石帘下积了一汪浅水,清澈见底。水底沉着些细小的石子,被水流冲刷得圆润光滑。石帘的影子投在水面上,随着水波荡漾,忽而拉长,忽而压扁,显出几分灵动来。游人到此,多要伸手去摸那石帘。触手之处,先是凉,继而是一种奇异的温润。那石帘历经千万年水流的打磨,早已褪去了粗砺,只余下细腻的肌理。这石帘不言不语,却自有一番气度。它既不像黄果树瀑布那般声势浩大,也不似庐山瀑布那般飘逸如纱。它只是静静地挂在那里,任水流冲刷,任风吹拂,任游人观赏。</p> <p class="ql-block">脚步继续踏着云龙地缝的栈道,仿佛闯入了一部古老的自然史诗。地缝中有好几处瀑布,水源来自常年水流不断的山顶溪流,落差约百余米,水流冲击峭壁上凸起的岩石倾泻而下,水气腾腾、雾气蒙蒙,隐约如龙状,故名云龙瀑布。而在这深邃的裂缝中,五彩黄龙瀑布宛如一颗跳动的明珠,自高空倾泻而下。已经分不清是雨还是水,流入了“地缝”的也不知是雨还是水了,宛如天际之水,其声如雷,震撼人心,彰显着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更是夹杂着雨声和水声。于是雨点声、瀑布声、浪花声交杂在一起,组成了一首美妙悦耳又和谐的交响曲。以最灵动的姿态,诉说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远远望去,黄龙瀑布自六十米高的峭壁间倾泻而下,似一条银练凌空飞舞,又像一条黄龙破壁而出,带着万钧之势直扑谷底。水帘如纱,纤细而飘逸,在阳光的折射下泛起七彩光芒,仿佛是天地间最绚丽的丝绸,随风轻扬。瀑布落下的瞬间,水花四溅,如烟如雾,将周围的岩石染得五彩斑斓,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走近瀑布,轰鸣的水声如万马奔腾,又似千鼓齐鸣,震得山谷都在颤抖。飞溅的水珠扑面而来,带着地下矿物质的清凉与芬芳,让人瞬间清醒。</p> <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瀑布从崖顶飞泻而下,水帘如幕,将天地分隔成两半。阳光穿过水帘,形成一道道彩虹,与瀑布的黄色水帘交织在一起,宛如仙境一般。黄龙瀑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壮丽,更在于它的灵动。它时而如狂龙怒吼,气势磅礴;时而如少女轻舞,柔美飘逸。在阳光的照耀下,瀑布的水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是无数颗钻石在空中飞舞。而瀑布下方的深潭,则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静静地躺在谷底,倒映着瀑布的雄姿,让人不禁陶醉其中。站在瀑布前,感受着水珠的扑打,聆听着水声的轰鸣,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呼吸。黄龙瀑布,是云龙地缝的灵魂,是大地的心跳。它用最原始、最纯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当夕阳的余晖洒在瀑布上,为它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黄龙瀑布显得更加神秘而美丽。此时,它不再是单纯的瀑布,而是一首流动的诗,一幅立体的画,一支永恒的歌,永远镌刻在云龙地缝的深处,也镌刻在每一个游人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一路欣赏云龙地缝的岩石,是大地最古老的记忆。这些石头,层层叠叠,排在那里,不知有几千万年了。石色青黑,间或夹些赭红,远望去,竟如巨兽的脊背,在日光下闪着冷光。石壁陡立,刀削斧劈一般,偏有几株不知名的草木从缝隙里挣出来,根须盘曲,像是要把石头生生撕裂。石面上留着水流的痕迹,曲曲折折,宛如老人额上的皱纹,刻着无数个雨季的故事。我伸手去摸那石面,冰凉刺骨,粗糙处能刮破皮肉,光滑处却又如镜面。石缝中渗出细水,一滴,两滴,在石上汇成细流,竟把坚石也咬出一道沟来。石头不言,却分明在诉说着什么。那些石头,有的仰着,有的俯着,有的相互挤压,有的独自挺立。它们见过多少风云变幻,而今只是沉默地立在那里,任游人指点,任风雨剥蚀。石头比人长久,人却偏要在石上刻字,以为可以永恒。石头的永恒,不过是无言的等待罢了。</p> <p class="ql-block">云龙地缝的风雨桥,横跨于两山之间,如一弯苍老的眉。桥身是木的,经年累月,已显出灰黑的颜色,却愈显得坚韧。桥下是深不可测的裂缝,水声隐约,仿佛大地在低语。桥上行人稀少,偶有山民负薪而过,脚步沉重,踏得桥板微微震颤。那桥板排列得并不紧密,从缝隙间可以窥见下面的深渊,黑魆魆的,令人目眩。桥栏低矮,只及人腰,想是造桥者以为山民皆胆壮,不必设高栏以防跌落。风雨来时,桥便摇晃起来,吱呀作响,宛如垂暮之人的骨骼在风中哀鸣。雨水顺着桥顶的青瓦流下,在桥两侧挂起水帘,行人便在这水帘中穿行,衣衫尽湿亦不顾。桥头的石狮已被雨水打磨得圆滑,蹲在那里,眼望着远方,不知在看些甚么。有时雾气从地缝中升起,缠绕桥身,将整座桥裹在朦胧里。此时若有人从桥上过,便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待到走近,才从雾中突然显出一个模糊的轮廓来,转瞬又消失在另一侧的雾气中。这桥不知建于何年,桥头的石碑字迹早已漫漶不清。山民们说,自有记忆起,桥便在那里了。它看过无数人从此岸到彼岸,又看过无数人从彼岸归于此岸,而它自己,始终横在那里,不言不语。至此,结束恩施大峡谷之行。</p> <p class="ql-block">恩施大峡谷的美,不仅在于视觉的震撼,更在于心灵的触动。它低调沉稳、与世无争,任你四季更替、管他历史变幻,它像一个古老的智者,顿悟了人生智慧、参透了宇宙道理。峡谷既有阳刚之石峰,也有深邃幽凉之地缝。日天笋有男人的阳刚之气,地缝却有女人的阴柔之美,这竟然与华夏传统哲学巧妙融合、高度一致。不知是造物者的故意,还是机缘巧合,在峡谷的石峰和地缝之间,用自然的力诠释着阴阳调和的伟大命题;站在绝壁长廊上,脚下是万丈深渊,云海在身边翻涌,那一刻,人类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所有的烦恼与焦虑,在这宏阔的天地间,都显得微不足道;峡谷中的风,带着松涛的清香,拂去尘世的浮躁;那一条条悬瀑的轰鸣,始终永不断绝,依然故我的流着,如远古的召唤,让人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这里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生命如朝露,短暂却应璀璨;自然如星辰,永恒而需敬畏。</p><p class="ql-block">离开时,回首望去,绿水青山已烙印于心。恩施大峡谷的旅程,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教会我,要有一种坚韧、一种闲适,更有一种与世无争的肚量;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征服,而在于谦卑地聆听每一块岩石的呼吸;真正的美丽不在于拥有,而在于用心感受每一刻的馈赠。不到恩施大峡谷,就无法感受那万仞绝壁的刚健;不到恩施大峡谷,就无法练就那包容一切的胸怀;不到恩施大峡谷,就无法体会那不服命运安排的倔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