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与哈尔滨,虽然城市风格各异、建筑特色迥然、发展历程不同,但历史上,这两座城市有着很深的渊源,金朝在哈尔滨定都后迁都北京;清朝在哈尔滨肇基发祥,在北京建国定都;建国前,哈尔滨和北京又都是新中国首都的备选城市。</p><p class="ql-block"> 本书力图通过这两座城市胡同、街巷的形成、发展、变化和发生在这两座城市里的重大历史事件、生活在这两座城市里的重要历史人物,乃至名人轶事、传说故事、市井百态等等,反映这两座颇有历史渊源的城市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景象、自然景物、城市精神、城市性格、城市风格、建筑特色、风俗风情、风土风物和迥异的历史变迁、时代风貌、经济社会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广安门内大街,沧桑往事越千年</p><p class="ql-block"> 广安门内大街位于西城区中南部,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广安门立交桥,是北京城辈分最高的街。</p><p class="ql-block"> 广安门内大街所处的广内地区,西周时期,地处蓟城内;契丹时期,属棠阴坊、时和坊、仙露坊辖区;金中都时期,分属棠阴坊、时和坊、仙露坊、会仙坊、开远坊、金台坊管辖;明朝时期,属南城地区;清末,属外右三区;民国时期,属外四区。新中国成立后,1949 年,属第十一区;1950 年,属第八区;1952 年,属宣武区;2010 年,西城区和宣武区合并后,属西城区。</p><p class="ql-block"> 广安门内大街前身是唐朝幽州城的“檀州街”。辽代改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析津府),修周长 36 里、高 3 丈、宽 1.5 丈的城墙,建安东、迎春,丹凤、开阳,清晋、显西,通天、拱辰 8 座城门,城内两条贯穿城市的大街,东西向的大街就是广安门内大街、广安门外大街的前身,当时为安东门通向清晋门的大道;金代是施仁门通向彰义门的通衢,称“彰义门内大街”;明时建广宁门,西段改为“广宁门大街”,东段为“菜市口大街”;清时为避讳道光皇帝旻宁之名,将广宁门改为广安门,并把两段街合并为“广安门大街”。解放后称“广安门内大街”至今。</p><p class="ql-block"> 广安门内大街在清朝时是北京城仅有的五条石板路之一,因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耗银五两三钱,故当时有“一尺道路五两三”之说。在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之前,这条大街是西南方向从陆路出入京城的唯一通道,是通往卢沟桥、南方诸省市的战略要道。明清时期官员进京朝觐、学子进京赶考、商贾运输货物都要从此街进入京城。</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间,在这条路上,“拉骆驼跑城儿”的驼队不绝於途、驼铃不绝于耳,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1956 年,因“年久失修、阻碍交通”,广安门城楼及其建筑群被拆除。但广安门大街内外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2001 年,广安门大街被拓宽,成为两广路的西起点,这条道路终于告别了尘土飞扬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安门内大街在明清时是比较繁华的地段,林立的店铺、红火的庙会、热闹的集市与摩肩接踵的车马、熙熙攘攘的人群构成繁华的烟火气。时有“一进彰义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发生著名的“广安门事件”。1937 年 7 月 25 日,日军第 20 师团所部借口维修电话线路,由天津乘火车抵达廊坊,占领廊坊火车站。中国驻军第 29 军第 38师一部与日军反复交涉,要求日军撤退无果,双方发生武装冲突。7 月 26 日晨,日军攻击中国守军,随后占领廊坊。同日,由天津乘火车抵达丰台的日本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二联队第二大队官兵乘卡车到达广安门,要求入城。为了蒙混过关,日军以 29 军的日本顾问作为内应,日本顾问中岛、樱井,以及书记官佐藤茂等与守军刘汝珍部营长李延赞联系,称日军为使馆戍卫队演习归来,要求入城。日军的谎言被识破,守军关闭城门。城外日军态度十分蛮横,摆出武力攻城的架势。中国守军决定诱敌深入,当晚七时左右慢慢开启城门,当日军进入一半时,守军关闭城门,并向日军射击,日军被分割在城内、城外,陷入混乱,两死四伤,除一部分日军进入城内,进到日使馆区兵营;大部分日军被阻在城外,退回丰台。史称“广安门事件”。</p><p class="ql-block"> 这次事件成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广安门枪声一停,日本驻屯军就下达打击 29 军的命令。27 日,日军分别攻打通县、团河和小汤山的 29 军所部。28 日,日军对 29 军军部所在的南苑地区进行围攻,29 军副军长佟麟阁和 132 师师长赵登禹在突围战斗中壮烈殉国。</p> <p class="ql-block"> “北京最初的生命印记”蓟城就在广安门一带 , 北京城是从蓟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古都。蓟城即蓟国,蓟国建于商朝,是今北京地区最早形成的国家之一。周朝初年(前 1045 年)蓟国受周天子分封,重新建国。《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城就在广安门莲花池附近。在蓟城故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有秦汉时期的广阳城、三国时期的燕郡郡治、晋至隋时期的幽州治所、唐代的幽州城、辽代的南京城、金朝的中都城、元朝的大都城、明清两朝的北京城、民国的北平,直至今天的北京城。</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遗存全无,为纪念北京建城 3040 年,1995 年,有关部门在广安门以北的滨河公园内设立“蓟城纪念柱”,2002 年重立。纪念柱为花岗石建造,整体呈磨角长方体,状如汉阙,高 8.5 米,气势挺拔而凝重。上刻十六字隶书:“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柱前立有石碑,石碑正面为《北京建城记》:“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燕在蓟之西南约百里。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背面是《建碑记》。柱后有半球形北京地形青铜雕塑,圆形底座前部刻有《北京湾》。纪念柱、石碑、雕塑一字排列,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金中都的皇城就在广安门南滨河路一带。1122 年(金天辅六年)12 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攻取燕京。1151(金天德三年)4 月,金太祖下诏将都城从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迁到燕京。1153 年(贞元元年)4 月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这是北京第一次成为都城,至今经 870 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金中都的中心是皇城。皇城东西窄,南北长,周围 3 里,共有宣华、宣阳、玉华和拱辰 4 座城门。皇城中有宫城,中心是大安殿,为朝会庆典之所。</p><p class="ql-block"> 2003 年,为庆祝北京建都 850 周年,有关部门决定在广安门以北的滨河公园内金中都大安殿遗址设立“北京建都纪念阙”。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专用建筑物,具有装饰和象征的作用。纪念阙高 12 米,由一个斗拱和 4 条青铜坐龙构成,正面镌刻着“金宫殿故址”5 个金黄色大字,背面是《北京建都记》碑文,纪念阙正前方的花岗岩地面上,镌刻着金中都大安殿遗址布局图。《北京建都记》:“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及辽代,建南京,又称燕京,为陪都。金朝继起,于贞元元年即公元 1153 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p> <p class="ql-block"> 辽南京子城“燕角楼”就建在广安门内。历史上,燕角楼位于广安门内大街与南线阁和北线阁的交叉口附近。938 年(后晋天福三年、南唐升元二年),辽太宗耶律德光诏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由此北京成为辽代的陪都,号南京,又称燕京、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设的城市。辽南京子城又称内城、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p><p class="ql-block"> 辽南京子城的西面、南面与大城重叠,而东面、北面独立一隅的东北角建有“燕角楼”。角楼,不仅是标志性、装饰性建筑,同时又是防御性极强的城角箭楼。《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角楼建于 1000 多年前,由于广安门大街将燕角胡同截为两段,于是又有了南燕角、北燕角之分。燕角又称“燕阁”,由燕阁谐音成了线阁,并被固定下来。</p><p class="ql-block"> 由此,南燕角、北燕角就成了南线阁、北线阁。如今,在广安门桥往东南,南线阁北口,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石板,上面镌刻着“辽燕角楼故址”五个金色大字。旁边矗立着一座古朴雄浑的白色大理石雕塑,雕塑形如门框,壮硕的门柱,镌精美的门额,门额顶端饰以角形雕饰,“门框”里是一个青铜圆形镂空雕刻,花纹正中为“燕角”两个字。有趣的是,“燕角”二字,一个是玺文体,一个为金文体,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古朴苍劲、落落大方,与白色大理石的碑身珠联璧合、相衬成辉。</p> <p class="ql-block"> 广安门内大街附近建有许多寺庙,其中最著名的、保存最好的是“报国寺”“长椿寺”和“牛街礼拜寺”。</p><p class="ql-block"> 报国寺,坐落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辽代,但规模很小,世称“小报国寺”。明初塌毁。1466 年(明成化二年)重修,改名“慈仁寺”,俗称“报国寺”。明朝成化年间 (1465 - 1487),“国舅爷”周吉祥看破红尘矢志出家,皇家拨内帑钱粮在小报国寺的旧基上,扩建为“慈仁寺”,周吉祥当了住持。扩建后的慈仁寺规模宏大,有 7 层殿房,错落有致,后院建有“毗卢阁”,阁高 36 级,周围长廊,可登临远眺,“望卢沟桥行骑,历历可数”,京师之景尽收眼底。毗卢阁中还收藏有窑变观音一尊,为“镇寺之宝”。毗卢阁窑变观音和寺内金代所栽的两株双龙奇松,被称为寺内“三绝”。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收入了名士、诗人吟唱报国寺“三绝”的诗词40多首。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建筑坍塌。翌年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时,报国寺就是京城最著名的书市,为当时文人墨客的雅游之地。清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满汉分城而治。南城成为汉族及其他各民族官员、文人和科考举子们的聚居之地,会馆、试馆云集宣南一带。原在内城灯市口城隍庙的书市也迁至报国寺。殿前廊下,书摊相连;寺周街巷,书铺林立。报国寺原有传统花市,每月逢五之日的庙会,游人如潮,文人雅士纷纷来此逛书市、赏花、登毗卢阁,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 报国寺环境幽雅,设有客房,文人墨客经常留宿寺内,曾为《聊斋志异》作序的“山左大诗人”高衍,在京任吏部侍郎时,就常常寓居在报国寺,他写京师秋色的《登毗卢阁》:“野色横古今,西风满帝州。山寒云外出,水运日边流……”很有名气。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清初诗人、戏曲家孔尚任等也是报国寺书市的常客。王士祯是著名诗词大家,著有诗词集《带经堂集》《池北偶谈》《渔洋诗话》等,其诗论“神韵”说,传承至今,影响广泛。孔尚任的作品《桃花扇》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剧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奇葩。他在《庙寻王士祯》一诗中写道 :“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庙里寻”。诗的意思是讲,自从王士祯入值宫中南书房,身居要职,想见一面不容易了。可他仍有逛报国寺书市的习惯,要想见他就到慈仁寺来吧。</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史学家顾炎武,1658 年 ( 清顺治十五年 ) 来京后就寓住在报国寺内,每日除浏览书市外,潜心著述和学术研究。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博学于文”“行之有耻”等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著作,为研究北京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顾炎武去世后,许多友人、名人常来报国寺祭祀。</p><p class="ql-block"> 1843 年 ( 清道光二十三年 ),由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张穆等集资,在报国寺顾炎武生前居住的西小院修建“顾亭林祠”。</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报国寺基本保存完好,1997 年重建了山门。寺中仍保存着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1466 年(明成化二年 ) 明宪宗御制《建寺碑》和 1756 年(清乾隆二十一年 ) 御制的《重修报国寺诗碑》。为传承千年古刹报国寺数百年文脉,政府有关部门在寺院内设立了以经营书籍、邮票、钱币为主的文化广场。寺院外的广宁公园也是以报国寺的历史文化为载体建立的,公园仿古的回廊古风古韵,正门建一亭廊,正中悬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匾额,青铜铸造的案几上文房四宝彰显了文人气息,东侧的一尊顾炎武先生立身青铜塑像栩栩如生;公园东部建有一座石壁,上面镌刻了《报国寺三绝》简介,详细介绍了报国寺的双松、毗卢阁和窑变观音。这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被誉为市民身边的“城市客厅”。</p> <p class="ql-block"> 长椿寺,坐落在长椿街南段路西,始建于 1529 年(明万历二十年),为明神宗生母孝定李太后下令敕建;寺名为明神宗皇帝所赐,寓意祝愿生母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长椿寺规模很大,建有山门,天王殿、大殿、二殿、藏经楼。西侧有群房,北侧有僧舍及方丈院。另建有九莲阁、妙光阁、香林亭等,时称“京师首刹”。</p><p class="ql-block"> 昔日,长椿寺内也有三件宝物:一是万历生母李太后的影像。万历生母笃信佛教,亡故后,称“九莲菩萨”,皇帝将其影像供奉寺中。崇祯皇帝也将其母刘太后影像供奉于长椿寺内。二是明代大书法家米万钟书写的《水斋禅师传》,由于水斋禅师深得万历生母信仰,长椿寺即为其修建。三是渗金佛塔。</p><p class="ql-block"> 长椿寺所处街巷,古称“槐市斜街”,以“古槐夹道“闻名。长椿寺遍植国槐,大门前的空地曾植有 8 株大型国槐,有“八槐护门”之意。俗话说“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拐一拐。”槐树寓意健康长寿。古槐绕寺,使长椿寺及周边环境既幽静又优美。</p><p class="ql-block"> 长椿寺也是文人雅士觞咏之所。明清以来,不少名家都在该寺驻足,对该寺的环境多有赞美:“凉秋新月影生苔,古柏苍苍有径开。清梵数依祗树起,天花如共妙香来。”“凭栏试聘望,远近一寒林,不见西山色,苍茫云外深。”</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长椿寺已辟为“宣南文化博物馆”,门前的 8 棵国槐仅剩两株,寺内庭院里的国槐也所剩无几;寺外南侧新建“长椿苑”供人们游览、休憩。</p><p class="ql-block"> 牛街礼拜寺,将在“牛街,京城回族聚集区”中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广安门内大街,见证了北京营城建都、沧桑变迁的全过程,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世人称道。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走进古都、了解北京,就到这条大街上走一走吧。</p><p class="ql-block"> 你一定会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 牛街礼拜寺,将在“牛街,京城回族聚集区”中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广安门内大街,见证了北京营城建都、沧桑变迁的全过程,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世人称道。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走进古都、了解北京,就到这条大街上走一走吧。</p><p class="ql-block"> 你一定会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周振华,笔名"剑客",1958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983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专家组专家,哈尔滨学院客座教授。有知青、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历任哈尔滨市政府研究室处长、副主任,哈尔滨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出版长篇小说《秋风劲》、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人物传记《百态风流》、城市史话《北京的胡同哈尔滨的街》、回忆录《岁月留痕》等文学作品;著有《调研·思考·实践》《哈尔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萃》等研究文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