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觅踪 <p class="ql-block"><b> 《一战华工与青岛》</b></p><p class="ql-block"> 历史故事连载</p><p class="ql-block"><b><i> <span class="ql-cursor"></span> 鸿雁传书家乡情</i></b></p> <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前,通讯尚不发达,与远方的亲人交流只能用书信。在法国的中国劳工每月有两次写信交流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但是,当时大部分劳工是文盲,不会写字,因此,代写书信成为一个热门的行当。许多华工甚至花钱请人代写家信。</p> <p class="ql-block"> 青岛港是国际通商口岸,山东籍华工的信件在此地登陆分发。每月数万封家信在青岛华工招募所投递,为此,侨工局设两名收发员在青岛工作。</p> <p class="ql-block"> 据侨工局统计,1919年平均每月从法国寄出家信5万封,而从国内寄到法国的家书也有1.5万封。虽然这些信件大多涉及家庭和个人琐事,实际上已成为中西方交流的使者。</p> <p class="ql-block"> 除了书信来往,更重要的是海外华工给予家庭经济上的支持。每逢年节都会有大量钱款汇往国内。</p> <p class="ql-block"> 历史学者张汉钧先生,发现了法国德西玆煤矿华工的“汇款告知书”,从1919年3月至1921年,共有95份,汇到中国家乡的钱款最少的一次200法郎,最多的1300法郎。据侨工局统计,华工每年汇款到中国的钱款,约为1200万法郎。</p> <p class="ql-block"> 1915年 周学熙发起组建“中国实业银行”,1919年在欧洲主要城市设立分行,法国巴黎分行为华工办理汇兑业务。下图为汇款转账回执单。</p> <p class="ql-block"> 虽然不知道这些款项具体是哪个华工办理的。但可以确定这一组华工编号,是山东坊子华工招募所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