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是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除了其文学地位外,对于传承汉晋阶段魏蜀吴三国百年的人与事,对全民了解三国历史知识,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通常论说《三国演义》的历史成分为“七实三虚”即七分历史事实,三分艺术加工。现就《三国演义》罗贯中“艺术加工”的“三虚”中的部分内容,对照《三国志》及其他历史典籍,展示在这里,以便与广大《三国演义》爱好者共同切磋。</p> <p class="ql-block"> 蒋干,在《三国演义》里,是曹操帐下幕宾。人物虽然无足轻重,但在“赤壁之战”中却“举足轻重。”战前两次自告奋勇去东吴游说周瑜、打探虚实,两次均被周瑜巧妙利用:第一次要去说降周瑜,周瑜设计,故意让蒋干发现伪造的蔡瑁、张允私通东吴的书信,使蒋干将书盗回,向曹操邀功;曹操中了周瑜的离间之计,不分青红皂白,一气之下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蒋干又主动要求过江去探听甘宁、黄盖欲降之真假,周瑜再次设计,使蒋干与庞统“不期而遇”,蒋干将庞统邀之曹营,使曹操接受了庞统献上的“连环计”。</p><p class="ql-block"> 依此为据,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惨败,使本来无足轻重的蒋干,成为举足轻重的罪魁祸首!</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上的蒋干与《三国演义》所描写的蒋干相去十万八千里!</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确有蒋干其人,也有蒋干见周瑜之事。</p> <p class="ql-block"> 蒋干见周瑜之事,载于《江表传》。《江表传》记述此事未注明确切时间,查《资治通鉴》,此事发生于建安十四年。也就是说,蒋干见周瑜的时间不是在赤壁之战爆发之前,而是在赤壁之战发生后的第二年。并且,蒋干去东吴见周瑜是应曹操请求,不是“自告奋勇”;蒋干往东吴仅仅去了一次,而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两次。</p><p class="ql-block"> 《江表传》说,赤壁之战周瑜大败曹军,使曹操对周瑜十分佩服,曰:“孤不羞走。”意思是败在周瑜手下不觉得耻辱。</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周瑜又战败曹仁,夺取江陵,使曹操对周瑜更加刮目相看,忌惮有加。曹操以为周瑜年少,易于用言辞打动,于是密密派人南下扬州,邀请蒋干出马,去游说周瑜归降。</p> <p class="ql-block"> 蒋干,字子翼,九江人,仪表堂堂(大帅哥),尤以口才见常,江淮一带无能与之抗衡者。</p><p class="ql-block"> 蒋干应承下来后,即着布衣葛巾,假托私行,去见周瑜。</p><p class="ql-block"> 周瑜闻蒋干来访,已猜出其来意。遂出帐迎接入帐,先发制人寒喧道:“子翼好辛苦矣!远涉江湖,是为曹氏做说客吧?”</p><p class="ql-block"> 蒋干见被周瑜说破,忙矢口否认:“我与足下同乡,久未见面;近闻将军业绩辉煌,故特来祝贺叙旧,并观军容。怎么疑我做说客呢?”</p><p class="ql-block"> 周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世之聪,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于是,周瑜领蒋干遍视军营、仓库、军资器仗等。而后设宴热情款待蒋干。席间,周瑜将孙权赐予的侍者、服饰、珍玩等物一一展示给蒋干。尔后道:“大丈夫为人处世,若遇知己之主,当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与共。假使苏秦、张仪更生郦食其再世,我犹要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能够移我意呼?”</p><p class="ql-block"> 蒋干只是微笑,终未为曹操发一言。</p> <p class="ql-block"> 蒋干回报曹操,称周瑜雅量高致,德义双馨,非言辞所能打动。曹操及中原人士,因此更高看周瑜。</p><p class="ql-block"> 后曹操见说降周瑜无望,转而给孙权写信,贬低离间周瑜。出此下策,实属无奈。</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帅哥蒋干赴东吴,虽有负曹操之托,但未失名士之风。</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所描写蒋干见周瑜之事非常离谱:将“独步江湖之名士”,说成是“曹操帐下幕宾”;由“受曹操之托”而改为“自告奋勇”;将时间由“赤壁之战后”,移至“赤壁之战前”;把过江“一次”演义为“两次”;这些均无大碍。但将江淮一带的大名仕,“大帅哥”、“演讲家”蒋干“<span style="font-size:18px;">刻划成为一个任人捉弄的小丑形象,又是“</span>盗书”,又是搅局“赤壁之战”,成为曹操惨败的罪魁祸首,虽然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却是斯文扫地!于蒋干确是奇耻大辱,制造了天大的冤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