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领读—《诗经》第四

文文文老师的语文课堂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黄一心,今天我为大家领读《经典常谈》的《诗经》第四。</p><p class="ql-block"> 《诗经》的由来是因为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乐工便收集天下歌谣,以便贵族祭祖宴饮等;而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而《诗经》的发展是最初人们的赋诗,再到后来渐渐模糊了本意。接着是孔子、孟子时代的断章取义的解释,最后合并成集,便成了我们现在的《诗经》。</p> <p class="ql-block">  在上古时候,因为人们常常在高兴或者悲哀时,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或是日常言语不够劲儿,通过歌唱、舞蹈表现出来,便形成了古时的“诗”。那时,人们作诗是为了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这定本中的诗,最初是人们的心情诉说,再到后来,众人聚唱,诗歌数量增多,经众人修饰后,便成为了定本。那到了后来,人们不仅仅局限于将情感寄托于歌谣,对诗“美”也有了更高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诗歌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就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足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从徒歌再到乐歌,诗歌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而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又或是重叠,复沓,都见证着歌谣形式越来越多样,足见时代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了春秋,不仅是乐工的收集和记录,还有太师。他们记录的贵族们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所作的诗。但不管是哪种,都是为了记录于人类,服务于人类。</p><p class="ql-block"> 而《诗经》是到了战国时期,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起头来,新乐代替了古乐,乐工走散,乐谱亡失,才开始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 在那时,所谓“诗言志”,但古代的“言志”与现在的抒情不同,那时的“志”是关联的政治或教化的,那时的诗歌也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这都是指从诗篇里断章取义地拉一两句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而这时候的诗歌中,也反映着各国的外交政治态度。</p><p class="ql-block"> 而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诗已经不行了。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用《诗》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功夫,所给出的解释是: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这时的诗歌的演变是断章取义,根本不考虑原意,只用比喻义来作为自认合理的释义。而在孔子之后,《诗》三百也成为了儒家的“六经”之一,地位也逐步上升。但是战国时,对于诗经的解释,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这就更为变本加厉了。</p><p class="ql-block"> 而《诗经》的注解是汉时鲁国人“大毛公”和赵国人“小毛公”共同完成的。他们皆以以史证诗,既接受了孔子“无邪”的见解,又摘取了孟子的“知人论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而这样以史证诗的思想,最先具体的表现在《诗序》里。《诗序》分为《大序》和《小序》。《小序》泛说的多,确指的少。到了郑弦,按国别和篇次编成了诗谱,也差不多为每篇诗确定了时代和历史背景做出的贡献极大。而《大序》呢,则说明了诗的教化作用,解释了风、雅、颂,分别为感化,正,形容德胜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赋比兴”的意义,说数最多。大约是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这也因为在那时的封建社会中,万物都披着宗教之色的意义和内涵。</p><p class="ql-block"> 诗经是我们的先民们最真实的生活的写照:军营中的思乡,少年少女的怦然心动等,而这之中的“赋比兴” 不只是三个需要背诵的术语,它们是古人用智慧创造出来的文学“美颜滤镜”和“表达神器”。而诗经的阅读,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份文字背后跨越千年的真诚与美好。</p><p class="ql-block"> 本次的领读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