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博物馆

春风如沐

<p class="ql-block">  在榆林,藏着国内首座以“唱歌”为主题的国家级4A景区——陕北民歌博物馆。自2018年5月开馆以来,这里已迎接数十万国内外游客与民歌爱好者到访。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既是精心筑就的“歌咏殿堂”,更用浓厚的陕北风情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沉醉其中,留下深刻而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生于民间沃土,源于长河奔涌,成于田埂地头。从原始劳作的打夯号子,到游牧先民的苍凉吟唱,从黄河船夫搏浪的激昂呐喊,再到信天游穿云裂石的悠扬小调——它是黄土高坡祖祖辈辈的传承,是一代代人接力传递的心声,让这片土地的记忆,始终在歌声里回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革命烽火的岁月,更给陕北民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生命。无数音乐家、民歌手在此间涌现:聂耳、冼星海、贺绿汀、马可以笔为弦,谱就时代强音;王昆、郭兰英用声传情,唱出民族气魄;直至今日,阿宝、王二妮等后辈仍接续薪火,让这缕来自黄土的歌声,始终鲜活滚烫。</p> <p class="ql-block">  步步登高,这是一种象征崇敬和向往的设计吧!</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个展厅如脉络般蜿蜒铺展,各自圈画出一方独特天地。讲解员的话语与清唱的歌声,循着空间的褶皱轻轻回荡——竟恍惚生出几分大型KTV歌厅的亲切感,耳畔流转的,全是刻进记忆的熟悉曲调,全是滚烫入心的经典歌词:信天游的高亢、黄河曲的雄浑,还有《兰花花》的婉转、《赶牲灵》的粗犷、《白毛女》的深沉,《延安颂》的激昂、《南泥湾》的质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旋律起时,人们的心便跟着飘远了,飞过时光的沟壑,稳稳落在了那些烽火与荣光交织的遥远岁月里,仿佛又看见黄土坡上的身影、窑洞里的灯火,听见了那片土地上曾激荡过的热血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总体布局为序厅、传统陕北民歌展区、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建国30年陕北民歌展区、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陕北民间音乐艺术专题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临时展区等八大板块,全面展示了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 馆内现存藏品6438件(组),电子数据库存储数据资源丰富,包括陕北民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文档等入库资源12万余条。</p><p class="ql-block">​ 运用图片文字、视听体验和场景复原等手段,还通过360度5D空中影院营造沉浸式体验,并常态化配备陕北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场演唱,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陕北老农李有源哼唱的一曲《骑白马》,经整理改编为《东方红》后,便如惊雷破云,一跃成为新中国民歌史上的巅峰之作,至今仍是难以逾越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而纵观中国民歌版图,陕北民歌更是以其磅礴的生命力占据半壁江山——那些流淌在黄土高坡上的旋律,早已跨越地域与时光,成了全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集体记忆。看那红歌会,看那广场合唱团,哪一个不是陕北民歌的忠实粉丝和歌迷们。</p> <p class="ql-block">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一闪一闪耀眼明,那不是星星在发光,那是我婆姨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用星星比喻眼睛👁,生动形象;</p> <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博物馆的盛大规模与精妙场景,背后是主办方海量资源的鼎力支撑与全体人员的心血付出,而它在陕北民歌历史价值的呈现、艺术观赏性的打造及文化珍贵性的留存上,更是达到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高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