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谷穗上的双节记忆

感悟人生

<p class="ql-block">昵 称:感悟人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0547007</p><p class="ql-block">图 片: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的中秋国庆双节,总裹着农村田间的泥土芳香。国庆的红旗在老家村委会大杨树上绑着的旗杆上飘着,中秋的月光已悄悄爬上高粱剁,那时侯我在县城西部一百多公里乡镇上班,双节放假的前一天晚上我赶回县城,和爸爸在县城他的独身宿舍汇合,第二天早晨踏着晨露往老家赶,我驾驶摩托车载着爸爸,摩托车后座纸箱里装着给爷爷、外婆等亲属带的五仁月饼,路过村里的山上看见秋雾朦胧,远远就看见妈妈和好多乡亲在高粱地里挥着镰刀,橘红的高粱穗在风里翻出波浪。</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双节,是收获与团圆拧成的绳。三叔家的高粱红得像火,我们分工明确:爸爸掰玉米,虎口被玉米外皮的红缨毛刺得发红也不停手,掰下的玉米棒子放在驴车里堆成小山,碰撞声脆生生的;爷爷挥着镢头刨土豆,沾着泥土的土豆滚出来,带着沉甸甸的分量,他总说“国庆收土豆,来年必致富”;我和妈妈割谷穗,她的手绢浸满汗水,却偶尔笑着往我裤兜里装新掰的向日葵籽,说“这才是秋天的味道”。傍晚的晒谷场最热闹,大人们扬场、风车筛粮,孩子们追着谷粒间的麻雀跑,炊烟里飘着奶奶炖的农家笨公鸡的飘香,混着月饼的甜意漫过整个村子。</p> <p class="ql-block">中秋夜的月光总格外亮。全家人围坐在院里圆桌旁,桌上摆着切开的五仁月饼,还有西瓜供月及妈妈煮的嫩玉米、蒸的红薯。爷爷端着瓷酒壶倒酒抿了一口酒,指着天上的圆月说:“以前过节能吃饱就不错,现在日子好了,国家政策也好,种地不交税还有补贴,这都是托了国家的福。”爸爸点头附和,给爷爷添上酒:“是啊,城里变化也太大了,新建了很多工厂,以后咱们村的农户农闲也能去打工。”我吃着月饼看月亮,听他们说庄稼的收成,说村里的新路,说电视里国庆阅兵的盛况,那些细碎的话语里,藏着最朴素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谷垛旁的萤火虫忽明忽暗,妈妈把晒干的谷穗搓成粒,装进玻璃纤维袋子里,说要留着给弟弟做小米粥,弟弟胃不好。爸爸帮三叔修补漏雨的厢房里面放着粮仓,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那时不懂“家国情怀”是什么,只知道国庆放假能帮家里收秋,中秋能和家人团圆,日子像晒透的谷粒,饱满又踏实。</p> <p class="ql-block">今非昔比,老家早已换了模样。2017年内蒙古十个全覆盖项目,家乡曾经的土路已经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晒谷场改建成了村文化广场,村口立起了“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牌子。三叔家把老房子也重新进行了装修,由于儿女都在呼市工作,他想盖两层别墅,两个孩子不同意,也只好作罢,院里停着农用三轮车,他笑着说:“现在收秋都用收割机,半天就完事,剩下的时间老家的人都去村里的大棚或者养殖合作社干活,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我明年你这妹妹和弟弟也不让我种地了,三叔说话间满带着对不耕种土地的不舍”三婶家的厨房里添了微波炉,空气炸锅等新炊具。月饼有了蛋黄、莲蓉、奶豆腐、黄油渣等好多种口味,可三婶还是会煮上一锅嫩玉米,说“这味道还是一家人最想念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中秋夜,我们坐在阳台上赏月,电视里重播着国庆庆典的画面,天安门广场的红旗格外鲜艳。三叔翻出老照片,照片里的我是儿时抱着玉米棒傻笑,背景是低矮的土房和金黄的谷田。他感慨道:“这二十来年,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国家也越来越强,你看这乡村振兴、食品安全,都是实实在在的变化。”我望着窗外的月光,忽然懂了爷爷当年的话,那些谷穗上的记忆,不仅是家庭的团圆,更是国家发展的缩影,正是无数个家庭的丰收与欢喜,拼凑成了家国的盛世图景</p> <p class="ql-block">夜风送来阵阵喇叭花的花香,三叔在微信群里发了今年的收成照片,金黄的谷浪里,乡亲们的笑容分外灿烂。原来“家国情怀”从不是宏大的口号,它藏在二十年前谷穗的清香里,藏在如今农业机器轰鸣的田野上,藏在每一个团圆的夜晚,藏在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这个双节,谷穗依旧饱满,月光依旧明亮,而我们的家国,正朝着更温暖的方向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