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前篇拙文,学研了几首写有“旃檀”或“白檀”的唐诗,下面我们来看看赵宋王朝时期的两位文学大咖是如何表述的。<br> 檀香作为中国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赵宋已降,檀香文化达到鼎盛,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今天要学研的诗题中就提到了“新合印香银篆盘”,“新”是说明“合印香”与“银篆盘”都是新的。“合印香”是宋代一种将多种香料研磨混合后,通过模具压印形成固定字型或花纹,燃烧后灰烬可保留字或花的纹理,这种方式被称为“篆香”或“印香”,属于中国传统香文化中的合香工艺。“银篆盘”是用于焚燃香篆的银质盘形香具,其炉膛浅阔,常配有镂空盖子,便于香烟逸出。银篆盘作为香道文化的载体,常用于佛堂、书房等场合,兼具宗教仪式与日常雅趣功能。<br> 笔者曾作拙文《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学研了北宋文学昆仑东坡先生的《沉香山子赋(子由生日作)》,作赋的起因是子由先生过生日,东坡先生给弟弟寄了一个“沉香山子”。苏氏兄弟的情谊深厚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兄弟在任何一个人过生日时,另一位寄上贺礼和热情洋溢的诗文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笔者在结合中药“檀香”学研中国古典诗词歌赋时,又发现了东坡先生给弟弟寄了珍贵的檀香木雕琢而成的观音像和新调制的合印香,并写诗祝寿。诗云。<br> 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br> 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br> 香螺脱厣来相群,能结缥缈风中云。<br> 一灯如萤起微焚,何时度尽缪篆纹。<br> 缭绕无穷合复分,绵绵浮空散氤氲。<br> 东坡持是寿卯君,君少与我师皇坟。<br> 旁资老聃释迦文,共厄中年点蝇蚊。<br> 晚遇斯须何足云,君方论道承华勋。<br> 我亦旗鼓严中军,国恩未报敢不勤。<br> 但愿不为世所醺,尔来白发不可耘。<br> 问君何时返乡枌,收拾散亡理放纷。<br> 此心实与香俱焄,闻思大士应已闻。<br> 这首祝寿诗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二月。此时的东坡先生正身处贬谪生涯,诗诗作于定州知州任上,可就在这年六月又再次被贬往惠州。诗以赠送檀香观音像、合印香和银篆盘为引,虽然使用了不少佛言禅语,也融入了香道文化,但笔者以为其对弟弟的一往情深,以及物外的超脱精神,在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借香喻志,将立身修性之道与禅意结合,展现了他老人家对佛教思想的深刻体悟及以香明德的精神追求。<br> 诗的前四行说的合印香的主要原料,制作工艺以及香燃熏的状况。“旃檀”即“檀香”不必多说。接下来的“婆律”也是一种香的名称,通俗叫龙脑香,亦名冰片。是由樟科植物龙脑樟枝叶或菊科艾纳香茎叶经水蒸汽蒸馏并重结晶而得。“老脐”即麝香,因麝香来自麝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这些香囊位于雄麝腹部下方,具体位置在肚脐与生殖器之间,但古人误认为是肚脐的分泌物,故有此称。为何要接“柏所熏”?据古人观察,麝喜食柏树叶,故而香囊分泌物便有了香气。显然“旃檀”、“婆律”和“老脐”都具有芬芳气味,均可作为熏香原料。第二诗的前句“香螺脱厣(yǎn掩)来相群”,查清乾隆年间的学者王文诰辑注的《苏轼诗集》,说:“香螺脱厣,甲香也,能聚众香。”“甲香”是蝾螺科动物蝾螺或其近缘动物的掩厣(即贝壳的盖),表面有螺旋纹或粒状突起。本身也具有治疗脘腹疼痛、痢疾、淋病及疥癣等症的药用价值。甲香作为古代合香的重要原料,常见于沿海地区,唐代已作为贡品进献中原。王文诰《苏轼诗集》就提到:“(甲香)酒煮蜜熬,入诸香用。”“厣”是螺类介壳口圆片状的盖,或者是指蟹腹下面的薄壳。“来相群”说的是“取厣烧灰,合香多用,谓能发者,复来香烟。”后句“能结缥缈风中云”“缥缈”形容香雾轻盈飘散之态,“风中云”则比喻香雾随风聚散,如云卷云舒。第三行诗就颇具禅意了,既有静谧、清雅的氛围,又有人生如烟、世事难料的哲思。“一灯如萤起微焚”描绘的是香盘中香粉燃烧时闪着“如萤”般的微光,“何时度尽缪篆纹”指香炉中篆文图案逐渐消散的过程。“缪篆”摹刻印章用的篆书。因笔画屈曲缠绕,故称。第四行“缭绕无穷合复分,绵绵浮空散氤氲。”字面意思为,香烟萦绕无穷、聚散无常,绵延不绝如氤氲般地漂浮弥散在空中。笔者以为,这句诗背后的寓意是我们兄弟出山后官场、生活都聚散无常,但我对你的惦念又从未中断停止过。<br> 接下来的五行诗,是东坡先生对弟弟的祝寿。通过回忆兄弟二人共同的经历表达对弟弟的赞颂,在通报了自己的近况之后,再次表达自己对弟弟的希望。第五、六行是回忆兄弟二人共同学习成长的经历。“东坡持是寿卯君,君少与我师皇坟。”前句中的“卯君”,因子由先生属兔,故东坡先生给弟弟起了这么一个昵称。后句中的“皇坟”是传说三皇时代的典籍,大意是我们共同学习研究古代典籍。第六行“旁资老聃释迦文”是接着学习古代典籍来的,大意是我们还学习了老子的学说和佛经的义理。“老聃”,老子(李耳,字伯阳)的别名。“共厄中年点蝇蚊”笔者理解为,在我们人到中年时,共同遇到了来自小人颠倒黑白、无信谗言的厄运。“点蝇蚊”,典故出自《诗经·小雅·青蝇》,原句为“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比喻佞人通过谗言混淆是非、玷污名誉。东汉郑玄对《诗经》该段诗的注释:“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第七行“晚遇斯须何足云,君方论道承华勋。”既是东坡先生自我的超脱认识,也是对弟弟的宽慰之言。“斯须”即片刻、短暂的时间。在《尧典》里称古帝尧曰放勋,《舜典》里称古帝舜曰重华,后因以“华勋”为尧与舜的并称。因二帝具有克己爱民、以身作则的美德,故而 “承华勋”意为学习继承尧舜只美德。第八行“我亦旗鼓严中军,国恩未报敢不勤。”比较好理解,是东坡先生通报自己知定州时既整军肃纪,有改善军营条件,报效国家从不敢懈怠。第九行“但愿不为世所醺,尔来白发不可耘。”同样也是承上启下。前句说“但愿不为世所醺”,大意就是但愿我们都不要为被世俗纷扰影响,逐渐迷失本心。后句“尔来白发不可耘”的意思则是不知不觉中白发已无法梳理,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br> 最后两行“问君何时返乡枌(fén汾),收拾散亡理放纷。此心实与香俱焄,闻思大士应已闻。”“问君何时返乡枌”以询问口吻表达对归乡的期盼。“枌”本是一种榆树,因汉高祖年轻时常以祭拜枌榆之树,故后人以此树木代指家乡或乡音。“收拾散亡理放纷”则暗含整理旧物、重整生活的意味,其中“散亡”指散失之物,“放纷”有解除纷扰之意。背后则是对兄弟团聚的渴望,以及结束仕途的奔波与劳累。最后一行前半句“此心实与香俱焄”指东坡先生的祝福心意随香气飘散至远方的弟弟身边。“焄”有两个读音,一是读xūn(熏),香、臭气味。古同“熏”,熏炙。二是读hūn,音、意皆通“荤”。最后一句“闻思大士应已闻”的意思是我想观音菩萨应该听到我的祝福了。“闻思大士”指观音菩萨(佛教中以“闻思修”三慧著称的菩萨),“应已闻”意为菩萨应当已闻知此祈愿。<br> 下面这首诗的作者也是赵宋王朝时期的人物,姓李,名纲,字伯纪(一字天纪),自号梁溪居士或梁溪病叟。诗写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此时的李纲因两次上疏击中朝政要害,触痛把持朝政的权臣,受到蔡京的打击报复,以“所论不当”将其贬到南剑州的沙县(今福建沙县)当一个管理税务的小官(监南剑州沙县税务)。从诗句中不难看出,诗人对桂花的赞扬,对朝廷的失望,以及回乡隐居的期盼。诗云。<br> 岩桂<br> 闽山气候真不常,浪蕊浮花浑欲狂。<br> 团团岩桂著春雨,擢秀不待秋风凉。<br> 微舒嫩叶玉剪碧,巧缀碎颗金排黄。<br> 木如犀理自坚致,喷作十里旃檀香。<br> 沙阳满眼皆此树,安得白露零清商。<br> 芳根端可伴真隐,他日移植梁溪傍。<br> 诗题明确了诗人所吟诵的对象“岩桂”,这是桂树的一种,也称少花桂,为樟科樟属的植物。常见于我国南方特别是沿海诸省的山谷或砂岩上的山地密林中。<br> 诗比较好懂。首行后句“浪蕊浮花”指的就是桂树开花。第二行后句“擢秀不待秋风凉”中的“擢秀”,对植物而言指生长茂盛的植物,对人而言比喻品格秀美拔俗。第三、四行说的是叶、木质乃至花香。第五行是眼前的环境。前句中的“沙阳”有一个别称叫沙阳,因为县治位于沙溪的北岸,按照山南水北为阳的传统,所以叫沙阳。后句中的“清商”,本指古代五音中的商音,因其凄凉悲切,故有文人以“清商”借指肃杀凄清的秋风。最后一行则表达了归隐之心。“梁溪”即伯纪先生故里无锡梁溪。<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