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文相聚,共赴岁月书香——</p><p class="ql-block">记章丘区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p><p class="ql-block"> 李百芳</p><p class="ql-block">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曾以为这句话只适合同龄同频的年轻人,直到走进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才恍然明白:真正的“同类”,无关学历高低、年龄长幼与过往身份,只关乎对文字的炽热热爱,以及对丰盈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 章丘区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三十八位学员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的“人生百态图”。学历上,有人带着大学本科的学识积淀,谈起文学理论条理清晰、头头是道;也有人未曾读完初中,握着笔杆的手会因紧张微微发颤,眼神却始终坚定如初。年龄上,差异更显分明:几位学员已近耄耋之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半生岁月的故事,每次上课都提前半小时抵达教室;也有不到花甲的“年轻学员”,精力充沛、热情满满,常早早来到教室,提水、擦桌、打开网络开关,默默为上课做好一切准备。退休前的身份更是各不相同:有的曾在政府机关伏案工作,文字里自带严谨的逻辑与沉稳的底色;有的一辈子扎根田间地头,笔下满是泥土的芬芳与庄稼拔节生长的生机。可就是这样一群看似“不相干”的人,却因对文学写作的共同热爱,紧紧拧成了一股绳。</p><p class="ql-block"> 这份难能可贵的凝聚力,离不开孙老师的悉心引领,更离不开各位学员的真诚相待与同心同行。</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老年大学刚组建文学写作班时,报名人数寥寥,学员写作水平也参差不齐,连现成的教材都没有。但凭着大家对文学的这份执着与热忱,孙老师坚持因材施教:他不用枯燥的理论堆砌教学,而是将抽象的写作知识转化为通俗有趣的故事,让学员们在轻松愉悦的“听书”氛围里,自然而然掌握写作技巧。更难得的是,他常对学员们说:“写文前先学做人,先修德性、存善意,做个满身正能量的人。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会自带正气,让读者感受到温暖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正是得益于老师的辛勤付出,加上全体学员的凝心聚力,上半年班级累计完成近二百篇文章。经孙老师精心筛选、学员们共同修改打磨后,有150多篇佳作先后发布在写作班美篇、“爱章丘”平台,部分优秀文章还被老年大学公众号、《章丘日报》收录,甚至入选《工业记忆》一书,让学员们的文字获得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p><p class="ql-block"> 这些文章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饱含真诚:有记录退休后学习日常的《老年大学的晨光》,字里行间满是对新生活的热爱;有分享参与社区矛盾调解的心得体会,藏着对邻里和谐的期盼;有赞美家乡日新月异变化的诗词,满是对故土的深情;也有写给过往岁月的“情书”,道尽人生的沉淀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于我们而言,晚年不是岁月的终点,而是新旅程的起点。当夕阳西下,有书香萦绕身旁,有同好温暖相伴,这样的晚年时光,便是最珍贵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中厚传家世,家风兴后人</p><p class="ql-block">——廉洁家风馆参观有感</p><p class="ql-block"> 靖 绪 安</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4日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组织了一次研学活动。我们带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和责任参观了章丘区廉洁家风馆。走进大厅,展现眼前的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以优良家风兴家树人。古往今来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中,融入于中国人的血脉里,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这是多么精辟的总结!我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在讲解员的讲解带领下,我们缓缓走向二楼展室。迎面墙壁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函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为我们的注重家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着展室不同年代名人的家风家训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例如:诚伯禽书,颜氏家训,聪训斋语,林则徐家训等动人的家教故事,真是感人至深。当我们看到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的家风家教故事更是激动不已,受益匪浅。沿着名人走廊,当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章丘名人李清照,房玄龄家风家教的故事,为我们章丘地大物薄,人杰地灵,名人无数,代代相传的家教家风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在历史的长河中,家风家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家族兴衰的道路,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房玄龄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房玄龄,这位唐朝的著名宰相,政绩卓著,为大唐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父亲房彦谦十分推崇“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的理念,并以此教导房玄龄。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房玄龄在自身品德修养和为官之道上虽堪称楷模,但在子女教育方面却有所疏忽。他未能将良好的家风家教有效地传承给子女,导致其子女或判刑或流放,曾经兴盛的家族也因此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房玄龄的教训深刻地揭示了家风家教在历史中的利害关系。在古代,家风家教是家族传承的核心。孟母三迁,为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成就了一代亚圣;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四个字深深烙印在岳飞心中,使其成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这些正面的例子充分说明,良好的家风家教能够培养出品德高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使家族得以兴盛绵延。反之,如房玄龄这般,即便自身功绩斐然,但若家风不正、家教不严,也难以避免家族的衰败。</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家风家教同样起着重大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能让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其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焦裕禄同志的家风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教育子女要艰苦朴素、不能搞特殊化,在他的影响下,子女们都秉持着正直、勤奋的品质,为国家和社会默默奉献。还有谷文昌,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其优良的家风也激励着后代子孙坚守初心、牢记使命。</p><p class="ql-block"> 家风家教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发展进步。从基层治理的角度来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基层治理的“稳定器”。每一个家庭都能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国家治理也会更加顺畅高效。</p><p class="ql-block"> 房玄龄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家风家教的重要性。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以史为鉴,重视家风家教建设,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让良好的家风家教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为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返乡路忆旧时光</p><p class="ql-block"> 姜化芹</p><p class="ql-block"> 蝉鸣搅动七月的热浪时,我们老年大学放暑假了。赶巧老伴接到一批活路,要在乡下老家完成,我们便从城里驱车回家。</p><p class="ql-block"> 早晨七点出发,这时候晨光还带着一些氤氲,公交车和小轿车、电动车已经络绎不绝。我们渐渐走出城区,甩开上班族的车流,汇入309国道。</p><p class="ql-block"> 309国道是1978年为缓解济南到王村的车流拥挤而修建的济王路。路面宽13米,双向两车道。以后向东和潍石路连接,往西连接邯郸至馆陶广平段(309国道),以后又延长,直达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309国道),最后到达甘肃兰州,全长2208公里,经过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六省,成为起始大海边的荣城,直达祖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大动脉。</p><p class="ql-block"> 最初我们这里在原野上新开辟了这么一条宽阔的公路,人们都不习惯,车祸频出。乡下人讲俗话,认为叫济王路不好,都说是309公路。事实上公路牌号也是309国道。</p><p class="ql-block"> 查找309国道章丘段济王路的施工单位却找不到,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修这条公路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打破了旧的体制,新的体制还没有健全,它初建时的文本记录丢失也在所难免。倒是我亲眼目睹了这条公路的初始,驱车走在路上,不免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8年,农村已经分地,我家分到村北小山后的一块地,这块地叫涝坡子。本来东西长,却因为分给几家,每家的地都南北种。有一天吃过早饭,我到地里去准备刨地,却发现在地北头开挖了一条沟,经打听才知道是要修公路。待了几天,修路的一支队伍就来了,是文组公社鹁鸽崖大队的社员,他们就住在我们家和邻居王文焕家,在我们家做饭。他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从家乡推来独轮车,从青龙山上捡石头修公路。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喝的是溜锅水,就是蒸窝窝头后剩在锅里的水。三顿饭早晚吃咸菜,中午永远都是炖绿叶的荤当菜,这是蔬菜中最廉价的,做熟菜叶黑绿,菜汤乌黑。他们打地铺睡觉,生产队给了他们一些杆草铺在地上。</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正在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他们回家过春节,没有再回来修公路,干活的工具,做饭的炊具也没有拿回家。可能是社会体制变革,集体财产都舍弃,没有人管理的缘故。公路的修建也缓慢下来,以后不知道什么单位来压路、铺石子,却已经成了我们赶集上店的平坦畅通的大道,从八三厂到济南也已经开通客运汽车。</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路面铺好沥青宣布竣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家买了两辆自行车,我骑的一辆是千里马。四十来岁学会骑自行车,况且还是行驶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行车快如风的速度真是让人风光无限,可是也出尽了洋相,有时候还很危险。</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赶王村集,回来时迎面开来一辆大客车,两车相汇,我由于初次骑自行车,竟紧张的忘了脚上的动作。原来自行车没了脚蹬脚踏的动力,轮子不转不但不会走,还会倒。于是,我干脆利落的连人带车跌出路牙石。路牙石外的路基是一道高高的斜坡,足足有十米高。所幸中间有一道隆起的土岭把我和车拦住,爬起来顾不得拍打身上的土,拎起车子,使出浑身力气才又上路。现在想来,要学习一点新本领,不管在哪一个年龄段都要经过一些波折。</p><p class="ql-block"> 我骑自行车行驶在309国道上,还有一次可是把我弄的一塌糊涂。那是六月的一天,白天还比较长。我卖完东西回家,看时间才十一点,就想赶快回家能给三个上学的孩子做顿饭吃。于是两脚猛蹬,车轮飞转。这个时代车辆还很少,赶集购物的人也早已经回家。一路上我只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男子,行驶中还超越了他,心里只是想着快点回家做饭。</p><p class="ql-block"> 到我们村头,需要拐上路南的一条斜道。但是这条道需要翻过我们村北的山子顶,山顶陡坡处就必须下车推车步行。而西边还有一条小道,虽然远一点,道路却被修平了,直接骑车就可以回家。下车上车推着车子步行过山顶耽误工夫,还不如骑着车子走远一点的路快,于是我舍弃了这条斜道而走直道。可是快到路口的时候,我不但不靠南走准备下公路,还靠了北边。而且,而且自行车的前轮一跳就越过了路牙石。</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时候我紧急刹车,或者扭动车把转变方向,不需要多少力气就会避免出现意外。可是那时候我头脑中一片空白,就由着自行车前轮带后轮,一下子冲下了公路。</p><p class="ql-block">哎呀呀!虽然这里的路基并不高,可是路基下的公路沟里还有一些积水。我连人带车栽进了水沟里,头发也湿了,衣服也湿了,车后座上的货物也湿了。我一下子清醒了似的,爬起身撸一把脸上的水,费力的捞出自行车。庆幸水沟里的水不是很多,要是满满的,说淹死在里边也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等我重新走在公路上,那个被我超越的中年男子才赶上来。我知道自己当时够狼狈,没敢看他,他也没有停车问我发生了什么事?就四平八稳的骑着自行车,竟然走到我的前面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骑车进村,好在中午时分,大街上并没有多少人,减去许多尴尬。只有王运林媳妇用狐疑的眼光看我一眼就回家了。我进家把自行车停在院子里,洗手洗脸进屋,看到三个孩子已经吃了他们自己做的饭,见我进来都大眼瞪小眼的看着我的一身湿衣服。我换上干衣服,也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就上学去了。</p><p class="ql-block"> 事后想想,还真是古人说得好:欲速则不达。过于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无论我们心中的目标多么远大,多么迫切,都要遵循规律,都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不能急于求成。</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乘车行驶在经过三次拓宽改造,八车道外加两条辅路,红绿灯处还增加两车道,最宽处七十米的309国道上,非常震撼,感叹祖国的发展真是伟大啊!再放眼望向车窗外大片的玉米地,却被各家各户的地界分割的大小不等。由于播种时间不同,施肥不同,长得也各有不同,有的青枝绿叶,高杆子都有一人多高;有的黄胶辣皮,刚漫过膝盖。又想:新中国成立后合作社、公社集体道路多好啊!要是坚持到现在,农机在社会主义中国大片大亩的土地上劳作,定能为十四亿人民谋福利,定能够做到人人平等,人人富裕。</p><p class="ql-block"> 又想到刚刚走过的309国道一次次拓宽改造,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啊!除了毛主席,谁也没有前后眼能够高瞻远瞩,都是在不断地修订中达到完美。农业、农村、农民也会在不断地改变机体机制形式,经营范围中拓宽思路。通过不断地拓宽改造,一定会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 天马行空的想着,就进了美丽乡村。真好,红瓦白墙的房舍,平整的水泥路面一尘不染,比城里还干净。热浪滚滚的天气,好像乡下和城里也没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 汽车停下来,我们到家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勿求完美,勤奋写作—— </p><p class="ql-block">听孙其章老师第一堂写作课有感</p><p class="ql-block"> 李光民</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首次聆听孙其章老师的写作课。</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我对孙老师没啥了解,只觉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授课时,他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没有高深的理论,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关于写作,他讲了许多,尤其是这段话,令我茅塞顿开,更坚定了我继续练习写作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他说:写作并无必须恪守的规矩,也没多少灵丹妙药般的技巧。关键在于多写多练,养成习惯,不追求完美,也不执着于发表。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观察,激发灵感,及时动笔。无论是针头线脑、家长里短,还是思想火花、念头片段,都即刻写下来。以此活跃大脑,锻炼思维。长此以往,写出好作品自然会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 的确,人们常向往“完美”的终点、毫无瑕疵的结果,却往往在追逐完美的过程中,忽视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其实,比起遥不可及的“完美”,用心走好每一步的过程,才是最珍贵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比如,有人为了一场“完美的演讲”,反复修改稿子、反复练习,却因总觉的不够完美而不敢上台,最终错失机会。他将“不完美”等同于“失败”,却忘了演讲前每一次对措辞的打磨、每一次对着镜子的练习,都在提升表达能力。这些过程中的积累,或许不会立刻带来“完美结果”,却悄然塑造着更加优秀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我属于 “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的那代人。二年级刚结束,“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学制缩短,还要兼学别样,我连一次升学考试都没经历,就稀里糊涂地高中毕业了,堪称 “高中文凭、初中学历、小学水平”。那时家境贫困,既没时间读书,也无书可读。到高中毕业前,像唐诗宋词、中外名著这类书籍,我见都没见过,仅读过《艳阳天》《金光大道》《沸腾的群山》《海岛女民兵》《欧阳海之歌》这几本带有时代烙印的文学书籍。高中毕业后,我当了赤脚医生,便努力钻研医学。后来考入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又一心钻研专业课程。业余时间,为了获取专科、本科文凭,我拼命学习专业课。</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我是爱好文学的。中学为数不多的几次作文课上,老师几乎每次都会把我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不过那时大家普遍不太重视学习,我这个所谓的好学生,也不过是 “矬子里拔将军”罢了。</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写作的文学梦再度复苏。我找遍省老年大学各个校区,都没发现开设写作专业,只好选择朗诵。我的想法是:要朗诵,就得学习、研究文学作品,多少能弥补自己这方面的欠缺。为督促自己多学作品,我坚持每天朗诵一篇,截至今日已连续诵读了五年零 255天。在朗诵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通过学习研究众多作品,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素养。</p><p class="ql-block"> 图3我也常把日常所见所闻编成几句顺口溜,每次户外活动归来,简单写篇纪行,发在微信朋友圈。截至现在,已写了 364 篇户外纪行。不少亲朋好友鼓励我说,纪行写得越来越好了。对比最早写的纪行,我自己也觉得稍有进步。以前写东西,总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现在写起来觉得顺手了些。当然,由于文化底蕴浅薄,我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就事论事、平铺直叙、简单白描,毫无生动之感,更谈不上水平和文采。是同在章丘朗诵班的杨云同学,把我介绍到写作班,我才有了如鱼得水之感。特别是看到写作班的同学们能即兴写出那么多辞藻华丽的锦绣文章,一生务农的姜化琴大姐竟出版了 30 万言的鸿篇巨著,着实令我羡慕、敬佩。 </p><p class="ql-block"> 我决心,遵照孙老师的教导,放下对完美的苛求,去享受努力的过程。在写作中活跃大脑,锻炼思维,收获经验、锤炼心态,感受快乐。让自己在晚年的道路上,走得从容且坚定。</p> <p class="ql-block"> 小重山·暑气蒸腾明月悬</p><p class="ql-block"> 许红霞</p><p class="ql-block">暑气蒸腾明月悬,轻描诗画卷、再无眠。</p><p class="ql-block">案台书笺已成山,时下赋、情甚似当年?</p><p class="ql-block">漱玉水潺潺,绣江情款款、尽缠绵。</p><p class="ql-block">友朋畅快道心欢,回眸笑、醉在我心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