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初期(1-3个月):适应与基础干预——播下希望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小宇刚来到医院时,对一切都充满了恐惧。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让他哭闹不止,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角不放。康复中心的张老师没有急于给他做训练,而是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每天抱着他,给他唱儿歌,用柔软的球在他身上轻轻滚动。一周后,小宇的哭闹少了,甚至会好奇地用眼睛追逐张老师手中的玩具。</p><p class="ql-block">专业的评估团队为小宇进行了全面评估,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初期训练从最基础的关节活动度开始。张老师温柔地活动着小宇僵硬的四肢,一边做一边说:“小宇真棒,我们再坚持一下。”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比如手指能蜷缩一下,腿能抬起一厘米,张老师都会给予最热烈的掌声和拥抱。李姐看着这一切,流下了久违的泪水,那是希望的泪水。</p><p class="ql-block">对于孤独症的小雅,初期的挑战更大。她拒绝任何人的触碰。康复师李老师便从她最喜欢的旋转玩具入手。她坐在离小雅一米远的地方,默默地玩着玩具。几天后,小雅的目光开始被吸引。李老师慢慢地、一点点地靠近,直到有一天,小雅主动伸出手,碰了碰李老师手里的玩具。那一刻,李老师激动得差点哭出来。这微小的触碰,是打开小雅封闭世界的第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二、中期(3-12个月):核心能力提升——见证奇迹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当孩子逐渐适应了环境,康复训练便进入了攻坚克难的中期。这个阶段,是“核心能力提升”的关键期,也是家长们最能看到“奇迹”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在言语康复室,我们见证了最感人的一幕。一个名叫乐乐的男孩,因为听力障碍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四岁了还不会叫“妈妈”。言语治疗师刘老师,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用夸张的口型,对着镜子教他发音。“m——m——a——ma。”刘老师一遍遍地示范,让乐乐感受声带的震动和气流的流动。这个过程枯燥而漫长,乐乐常常不耐烦地推开老师。但刘老师从不气馁,她用糖果、贴纸作为奖励,用游戏的方式激发他的兴趣。</p><p class="ql-block">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刘老师又一次拿出他最喜欢的糖果时,乐乐看着她,用尽全身力气,模糊地喊出了一声:“妈——妈。”虽然发音不标准,但这两个字,像一道惊雷,击中了在门外偷偷观察的乐乐妈妈。她冲进房间,紧紧抱住儿子,泣不成声。刘老师也转过身,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水。这一声“妈妈”,他们等了整整四年。</p><p class="ql-block">在物理治疗室,小宇的“奇迹”也在上演。经过数月的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他终于能够借助助行器,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第一次,他站在康复训练室里,高过了妈妈的膝盖。他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又抬头看看妈妈,脸上露出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灿烂的笑容。李姐扶着他,激动得浑身发抖:“好孩子,我的好孩子,你会站了!你会站了!”那一刻,整个康复室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短短的站立,意味着他告别了终身卧床的命运,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p><p class="ql-block">三、后期(12个月以上):整合与自主能力强化——迈向独立的桥梁</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中期是“学技能”,那么后期就是“用技能”。康复的重点,转向能力的整合应用与自主生活能力的强化。</p><p class="ql-block">小宇在学会站立和行走后,开始学习生活自理。吃饭,对他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他的手部精细动作差,勺子拿不稳,饭菜总是洒得到处都是。康复师没有代劳,而是耐心地手把手教他,从握勺的姿势,到舀饭的动作,再到送到嘴里的角度。一次,两次,十次,百次……终于,在一个午餐时间,小宇自己独立地、虽然有些笨拙地,吃完了一整碗饭。他抬起头,脸上沾着饭粒,却笑得无比骄傲。李姐看着儿子,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这哭声里,有辛酸,有委屈,但更多的是巨大的喜悦和释然。</p><p class="ql-block">对于孤独症的小雅,后期的训练是学习遵守规则。在“排队滑滑梯”的游戏中,她一开始总是要抢在第一个。康复师通过“社交故事”和角色扮演,让她理解“轮流”和“等待”的概念。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有一天,当另一个小朋友先去滑滑梯时,小雅竟然安静地站在后面等待,直到轮到自己。她的妈妈看到这一幕,激动得捂住了嘴,眼泪夺眶而出。她知道,女儿的世界里,第一次有了“他人”的位置。</p><p class="ql-block">第三章:大爱无疆——支撑希望的“医教康”融合体系</p><p class="ql-block">十三年来,昭化中医康复医院之所以能帮助那么多孩子重获新生,离不开其背后一套强大而完善的“医教康融合”支撑体系。这套体系,是母敏董事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心血的结晶,也是医院所有医护人员专业与爱心的体现。</p><p class="ql-block">母敏的投入,不仅仅是数字。他会定期来到医院,不惊动任何人,像一个普通的访客,在各个康复室里静静地观察。他会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笨拙地学着康复师的样子和孩子打招呼。他会和家长们聊天,听他们讲述生活的艰辛和孩子的进步。有一次,他听到一位母亲说,孩子很想有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第二天,他就托人买来了最好的智能机器人,送到了孩子手中。他的爱,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融入每一个细节的温暖关怀。</p><p class="ql-block">一、医学康复:中西医结合的硬核实力</p><p class="ql-block">医院充分结合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康复医学的优势。对于小宇这样的脑瘫患儿,针灸和艾灸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当一根根细小的银针刺入他僵硬的肢体穴位时,他总会害怕地哭闹。但康复医生一边轻声安抚,一边精准地操作。几次治疗后,李姐惊喜地发现,小宇的肌肉放松了很多,晚上也能睡得更安稳了。</p><p class="ql-block">医院引进的低频脉冲电疗仪,对刺激神经肌肉生长效果显著。当电流通过小宇的腿部时,那种酥麻的感觉让他很不舒服。但康复师会一边治疗,一边给他讲故事,分散他的注意力。慢慢地,小宇适应了这种治疗,他的腿部肌肉,在一次次的电流刺激下,开始有了力量。</p><p class="ql-block">二、教育康复:点亮心智的智慧之光</p><p class="ql-block">在教育康复区,我们看到老师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创造着最大的价值。认知训练课上,老师用孩子们熟悉的广元特产——核桃,来教他们数数、认识形状。生活自理训练课上,老师把穿衣服、系鞋带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学前预备教育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模拟的“小超市”里,学习购物、算账,为融入真实社会做准备。</p><p class="ql-block">母敏常说:“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更要教会他们生活的尊严。”为此,医院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开设了绘画课、音乐课。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可以用画笔描绘出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一个情绪不稳的孩子,可以在音乐中找到平静。</p><p class="ql-block">三、言语康复与心理行为康复:抚慰心灵的良药</p><p class="ql-block">言语康复和心理行为康复,是打开孩子心锁的钥匙。对于孤独症孩子,康复师们付出的耐心和爱心,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一个简单的指令,可能要重复成千上万遍;一个拥抱,可能要经过数月的努力才能换来。</p><p class="ql-block">医院有一个“情绪宣泄室”,里面放着沙袋、软垫等。当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情绪失控时,老师会带他到这里,让他安全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捆绑的方式。等他平静下来后,老师再和他沟通,了解他发脾气的原因。这种“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被尊重和理解,从而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p><p class="ql-block">第四章:破茧成蝶——康复后回归社会的崭新篇章</p><p class="ql-block">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回归社会。在昭化中医康复医院,经过系统康复的孩子们,正以不同的方式,开启他们“破茧成蝶”的崭新篇章。</p><p class="ql-block">一、回归校园:梦想照进现实</p><p class="ql-block">小杰(化名)是一个轻度孤独症患儿,经过两年多的康复训练,他的社交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当他背上崭新的书包,走进普通小学的校门时,他的母亲在校门外站了很久,看着儿子融入同学们的身影,她泪流满面,脸上却带着笑容。她给母敏董事长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母总,谢谢您!是您和医院,给了我儿子一个未来,给了我们全家一个未来!”</p><p class="ql-block">二、职业预备与就业:大龄青少年的自立之路</p><p class="ql-block">对于年满16岁的大龄残疾青少年,医院开设了“职业预备班”。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几个智力障碍的青少年,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制作手工皂。他们小心翼翼地融化皂基,滴入精油,倒入模具。当一块块造型可爱、香气扑鼻的手工皂从他们手中诞生时,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些作品,通过医院的爱心渠道进行义卖,所得收入虽然不多,但当他们拿到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工资”时,那种“我能行”的自信,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p><p class="ql-block">三、回归家庭与社区:重建和谐生活</p><p class="ql-block">那个曾经被捆绑在床上的阿伟,经过行为干预和情绪管理训练后,情绪变得平稳。他不仅能自己穿衣吃饭,还能帮奶奶扫地、擦桌子。邻居们看到他的变化,也渐渐改变了对他们家的看法,有时还会送来一些蔬菜水果。阿伟的奶奶逢人就说:“是昭化医院救了我们家啊!我的孙子现在是个好孩子了!”</p><p class="ql-block">结语:大爱无疆,行者无疆</p><p class="ql-block">十三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母敏和昭化中医康复医院而言,却是一段用爱与坚持铺就的漫漫长路。从2012年到今天,医院走过了十三个春秋,也帮助了成百上千个残疾儿童和家庭,走出了绝望的深渊,走向了充满希望的未来。</p><p class="ql-block">母敏,这位清华毕业的企业家,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用财富创造了多少价值;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攀登多高的科学高峰,而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温暖人心的力量。他每年投入的200多万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无数残疾儿童重新站起来的希望,是无数破碎家庭重获新生的曙光,是一位企业家对社会责任最深沉的担当。</p><p class="ql-block">在昭化中医康复医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是一幕幕感人的瞬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母敏的大爱之心,如同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这朵花,名叫“希望”。</p><p class="ql-block">未来,我们相信,在母敏董事长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昭化中医康复医院将继续秉承这份初心与使命,为更多的残疾儿童点亮前行的道路,为更多的家庭带去幸福的曙光。因为,大爱无疆,行者无疆。这条用爱与责任铺就的康复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