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郎木寺,白龙江畔的梵天净土</p><p class="ql-block">---老兵王长明西北青甘行(十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编辑:王长明</p> <p class="ql-block"> 7月24日,在战友的陪同下,我们乘车从落脚的甘南小城出发,去往郎木寺的路,像是一场渐入佳境的梦。车窗外的风,先掠过黄绿相间的油菜花开的农田,再拂过成片的青稞地,青稞穗在风里轻轻晃动,像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行。</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草原的轮廓渐渐清晰,那些低矮的山丘像被大自然的手轻轻揉过,线条柔和得不像话。远处偶尔有牧民的帐篷,像撒在草原上的白色珍珠,牦牛和羊群在草地上慢悠悠地挪动,把草原衬得愈发辽阔。</p><p class="ql-block"> 越靠近郎木寺,空气里的气息也变了。风里混着青草的香、泥土的醇,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酥油味,这味道像是在提醒我们,那片“梵天净土”就要到了。</p>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从前在贺兰山部队服役时,甘肃天水的战友就同我讲起过它。他说那是个横跨两省的小镇,郎木寺在甘南地界,是最负盛名的庙宇之一,僧人如织,藏传佛教的香火在此格外兴旺。</p><p class="ql-block"> 郎木寺立在甘川两省的交界线上,被群山温柔环抱。它是小镇,因寺得名,却又不止于寺——这便是甘南的郎木寺了。许多人初听时,会把它叫成“兰姆寺”“朗姆寺”,可“郎木”是藏语的译音,意思是“仙女”,单从名字里,就透着几分不惹尘埃的灵秀。这小镇横跨甘肃碌曲与四川若尔盖,白龙江从山间穿镇而过,把两座藏传佛教寺院隔在两岸,却又以水为带,织就了“一镇跨两省,一寺连两境”的独特画卷。 </p> <p class="ql-block"> 从地理位置瞧,郎木寺不是单指一座寺院,而是地理与文化交融的一块核心。它落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岷山山脉西段,平均海拔超3300米,北接甘南草原,南邻若尔盖湿地,是甘川两地的交通节点,也是安多藏区重要的宗教文化聚集地。这里离城市的喧嚣很远,四周是连绵的草甸和低矮的山丘,夏季绿草像毯子似的铺着,草叶上还挂着清晨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冬季又银装素裹,雪落在草甸上,落在山丘上,整个世界安静得只能听到雪落的声音。这般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它成了藏在高原边缘的“梵天净土”。 </p> <p class="ql-block"> 穿镇的白龙江,是郎木寺最灵动的底色。和下游的湍急不同,这里的白龙江只是条清澈的小河,水面最宽处不过十余米,水色是透亮的浅绿,水底的鹅卵石被水流磨得光滑,游动的小鱼像是这片水里的精灵,时不时甩一下尾巴,漾开一圈圈涟漪。河水从镇北的山谷流出,缓缓穿过小镇,把郎木寺分成两部分:北岸是甘肃碌曲的赛赤寺,南岸是四川若尔盖的格尔底寺。河上没有宏伟的大桥,只有几座简易的木桥和石板桥,僧人、牧民、游客踩着桥板往来两岸,脚步声和流水声交织,“咚咚”“哗哗”,成了小镇最日常的韵律。</p><p class="ql-block"> 清晨时分,薄雾笼在河面,像给白龙江披上了一层轻纱,阳光穿过雾霭洒在水面,泛起细碎的金光,远处寺院的金顶在雾中时隐时现,宛如仙境,让人恍惚觉得,下一秒或许就有仙女从这雾里走出来。 </p> <p class="ql-block"> 白龙江两岸的古建筑,是郎木寺历史和信仰的见证。不管是北岸的赛赤寺,还是南岸的格尔底寺,都保留着藏传佛教寺院的典型风格——红墙金顶的建筑顺着山势错落分布,经堂的屋顶盖着鎏金铜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金光像是能照进人的心里;转经筒沿着寺院的围墙排列,漆成红色的木筒上刻满经文,信徒和僧人路过时,总会伸手推动,转经筒发出“吱呀”的声响,一声又一声,像是在诉说岁月的故事,又像是在为这片土地祈福。</p><p class="ql-block"> 寺院的建筑多是石木结构,外墙用当地的红砂岩砌成,红得热烈而庄重,屋檐下挂着彩色的经幡和铜铃,风一吹,经幡飘动,“哗啦哗啦”,铜铃轻响,“叮铃叮铃”,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虔诚的气息,让人不由得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神圣。除了寺院主体建筑,两岸还散落着许多低矮的僧舍,这些白色或红色的小屋与寺院相连,构成了一片完整的宗教建筑群,和周围的草原、山丘相映成趣,像是一幅被时光精心保存的画。 </p>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小镇虽不大,却有着独特的“繁华”。白龙江两岸的街道上,藏式餐馆、特产小店、咖啡馆和客栈分布着。店铺的招牌多是藏汉双语,既有卖酥油茶、糌粑的传统藏餐店,店里的酥油茶冒着热气,糌粑的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也有提供咖啡、披萨的西式小店,咖啡的苦香和披萨的芝士香混在一处,竟也不觉得突兀。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 清晨和傍晚,是小镇最热闹的时候。牧民牵着牛羊从街上走过,牛铃“叮当”作响,牛羊的蹄子“哒哒”地敲着石板路,准备去草原放牧或返回收场;游客背着相机穿梭在街道上,寻找拍摄寺院与草原的最佳角度,他们的笑声、惊叹声,给小镇添了几分生气;小店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客人,“进来坐坐嘛”“尝尝我们的酥油茶”,空气中飘着酥油与咖啡混合的独特香气。这种繁华没有城市的浮躁,反而带着高原小镇特有的悠闲与淳朴,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融入这份从容,甚至希望时间能在这里停一停。 </p> <p class="ql-block"> 在郎木寺的周边,总能看到很多僧人的身影,他们的活动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氛围。清晨天还没亮,赛赤寺与格尔底寺的僧人便身着绛红色的僧袍,沿着寺院的转经道行走,手持转经筒,口中默念经文,开始一天的修行。他们的脚步不快不慢,眼神专注,仿佛这天地间只有经文和信仰。</p><p class="ql-block"> 上午,经堂里会传来集体诵经的声音,僧人们端坐在经堂内,跟着领经僧的节奏诵读,声音庄重而悠扬,即使站在经堂外,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与虔诚,让人的心也跟着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午后,有些僧人会坐在僧舍前的草地上,捧着经书阅读,阳光洒在他们的僧袍上,把绛红色染得愈发温暖,画面宁静而祥和,像是一幅中世纪的油画。</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僧人们会三三两两地沿着白龙江散步,或在转经筒旁驻足,偶尔与路过的牧民点头致意,简单的互动里满是平和,让人心生羡慕</p>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的周边美景,更是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小镇四周的草原上,夏季开满了格桑花与金露梅,格桑花有红的、粉的、白的,金露梅是嫩黄的,它们挨挨挤挤地开着,把草原变成了花的海洋。牛羊群散落在草地上,像一团团黑白相间的云朵,慢悠悠地吃着草,时光在这里也仿佛变得慢悠悠的。远处的山丘线条柔和,山顶覆盖着稀疏的植被,与蓝天相接,那蓝天干净得像一块巨大的蓝丝绒。</p><p class="ql-block"> 清晨或雨后,草原上常会出现彩虹,一端连着寺院,一端连着草原,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把天空和草原连在一起,美得让人惊叹,让人忍不住要对着彩虹许个愿。格尔底寺背后的山谷中,还有一处清澈的泉眼,被当地人称为“圣泉”,泉水从石缝里潺潺流出,甘甜清凉,信徒们会特意来此取水,用双手掬一捧,慢慢喝下,认为能洗去身心的尘埃。</p><p class="ql-block"> 站在寺院的高处远眺,能看到草原一直延伸到天际线,白龙江像一条绿带缠绕在小镇间,红墙金顶的寺院在草原与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而美丽,让人觉得,这世间的美好,大抵就是这般模样。 </p> <p class="ql-block"> 离开郎木寺时,车又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车窗外的风景慢慢倒退,草原、山丘、白龙江、红墙金顶的寺院……它们在我心里却愈发清晰。我忽然明白,郎木寺的美,不止在风景,更在那独特的氛围——白龙江的流水带着宁静,建筑的红墙金顶藏着信仰,小镇的街道透着淳朴,僧人的身影满是平和。</p><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刻意的雕琢,却用最自然的方式,将山水、信仰与生活编织在一起。它像是一个梦,一个让人心甘情愿沉溺其中的梦,梦醒了,却又把这份美好永远留在了心里。或许,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这样一处“梵天净土”,让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能找到一处安放心灵的地方。而郎木寺,于我而言,便是这样的存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