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求之境,自成其峰——论徐镇锁书法艺术的精神高度

净心

<p class="ql-block">无求之境,自成其峰——论徐镇锁书法艺术的精神高度</p><p class="ql-block"> 当世俗的目光仍困顿于功名利禄的追逐,当浮躁的笔触尚沉溺于技法形式的窠臼,徐镇锁先生却以一管狼毫划破迷雾,在当代书坛竖起一座“无求而自得”的精神丰碑。他的书法艺术已非技艺层面的精进,而是升华至圆满者的生命境界,恰似古松立于云崖之上,无需雕琢,自有苍劲风骨;又若清泉流泻石涧之间,未加修饰,自显澄澈本真。</p><p class="ql-block"> 观照先生的翰墨人生,所谓“登峰造极”绝非刻意攀援的结果,实乃心性修炼的自然外化。自幼浸润丹青墨韵,他却从未将笔墨视为逐鹿文苑的工具,那些全国展览的桂冠、国家专利的荣光、邮票发行的殊荣,乃至随政要出访四十余国的际遇,皆如春日繁花般在其生命长卷上次第绽放,却又不曾扰动他心底那份孩童般的纯粹。这般“无求”之态,恰似老僧补衲时的从容针脚,每一道墨痕都浸染着返璞归真的自在。</p><p class="ql-block"> 世人常惑于“名利双收”与“精神愉悦”的二元对立,却在先生身上见证二者圆融共生的奇迹。他的案头没有算计得失的算盘,唯有晨昏相对的端砚;他的笔下不见患得患失的犹疑,唯见纵逸洒脱的气韵。正是这份“心底纯净”,让他的书法摆脱匠气的桎梏,化作天地元气的自由流转——“雄因行笔轨迹正,韵依墨色飘逸生”的箴言,恰是对其创作状态的最佳注脚。那游走于纸面的飞白,何尝不是心灵澄明投射的光影?那力透纸背的篆籀,分明是厚德载物凝聚的能量。</p><p class="ql-block"> 细品其作,可见“无求”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超越功利的生命自觉。书写《沁园春·雪》时,笔锋起落间奔涌的是赤子情怀;创制“五福捧寿”时,刀石碰撞处迸发的是仁者智慧。这些承载着中华文脉的作品,既未预设机巧的经营,亦非迎合时俗的创作,却在时光淘洗中愈发彰显永恒的艺术价值。正如古刹钟声不期然唤醒迷途倦客,先生的墨迹总在不经意间叩击观者的心弦,予人“洪福齐天”般的精神馈赠。</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先生的存在本身便是最生动的启示录:真正的艺术巅峰从不源于孜孜矻矻的苦求,而是诞生于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当他挥毫泼墨之时,名利早已化作窗外浮云,唯有笔墨与心灵的对话,在宣纸上演绎着天人合一的永恒乐章。这种“默默享受精神愉悦”的生存智慧,恰似秋潭映月,越是摒弃对外物的执念,越能照见内心完整的明月。</p><p class="ql-block"> 回望先生的艺路历程,我们终将领悟:所谓“无求而自得”,实则是生命能量的自然喷薄;所谓“厚德载物”,原是精神富足者的必然馈赠。那些看似偶然的荣耀,不过是内在圆满结出的硕果;那些令人艳羡的成就,终究是心灵自由开出的繁花。徐镇锁先生用一生印证了一个真理——当艺术家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专注于过程本身的真诚表达时,历史自会给予最慷慨的回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