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楠舟杂志】文学大师冰心|从“到此一游”说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来源:《冰心全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亲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上火车以前的两个钟头,接到你的电话,这很出我意外,我以为你正在上课。你在电话里的声音很小,却很激动,使得我相当难过!那一天我们在一起玩得多么痛快,虽然到晚来大家都有点疲倦。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可以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江南回来早已半个多月了,北京是整天的大太阳,加上日夜的卷地的呜呜的风,在城外尤其觉得。回想我在江南的三个星期,除了有三个晴天之外——多么侥幸,我们在一起玩的那一天,最后仍是晴天——不是阴天,就是下雨,一切江南的景物,几乎全是在雨中看的,真是“烟雨江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人多,我没得机会向你描述我所玩过的江南各胜:如同扬州的瘦西湖(这是江北);镇江的金山寺——传说上白娘娘和法海斗法的地方;无锡的太湖;宜兴的善卷洞,善卷寺是传说中祝英台读书处;苏州的虎丘、拙政园、留园等处;都是我在历史上,小说上,诗歌里读过而自己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这些地方本来就美,再经过最近各地人民政府的大力修缮,到处都焕然一新。游览之下,使我为着祖国从前和现在的人民的智慧和努力,感到无尽的快乐和骄傲!在这封信里,我不想多描写风景,反正这些地方离你都不算远,你将来都有机会去玩的,我只要和你谈一桩使我难过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这次的游览中,我常常在新灰刷过的墙壁上,新油漆过的门扇上,石桌上,树上,发现有用粉笔写、铅笔写或是用小刀刻的“×××到此一游”,底下是年月日。这日子都不是很早的,大约是十天之内。人多的明显的地方还好一些,偏僻的处所,就更多了,而且是大字纵横,看了真使人难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人的心里,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在苏州留园门口的“留言簿”上,我看了许多游人留题的字句,大都是赞美这名胜的美丽,然后发出一种感慨,不知这次玩过何日再来?或是可惜我的朋友某某人,没有和我同游等等。这些情感,是文艺作品的来源之一。古今中外的诗文集中的许多写景或是赠友的作品,都是从这种情感出发引伸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这种情感,是否就必须写在当地的墙上呢?我觉得大可不必!若是你觉得必须当时当地把它倾吐出来,那就不妨像留园的留言簿上的游人那样,把它写在本子上,留给后来的人看。如果只写“×××到此一游”再注上年月日,那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倘若你是写给别人看的,表示你×××,到过此地了。不认识你的人,对你这两三个字的姓名,不但不会留下印象,而且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认识你的人看到了,也许在写信或是见到你的时候会问:“你到某地去玩过了?你为什么在墙上胡写一通,毁损公共财物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倘若你是写给自己留个纪念,准备将来重游的时候,好去寻找旧日的字迹,唤起当时自己思想感情中的一切,那就不如回去把自己的感想记在日记上,写在信上,投到墙报或校刊上,这样,自己感想也写出来了,别人也分享了你的快乐。许多有名的游览的文章,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坏的现象是:自己走马看花,没有什么感想,只是看见别人这样地写了,自己也不甘落后,于是在洁白的墙上,又加上一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字迹,大概都不大熟练工整,但是从姓名和年月日上,我们不敢断定是小朋友们涂的,只有一次,我看见用红漆在石壁上写着“×××中队,到此一游”的字样,使我吃了一惊!这些名胜建筑,都是祖国千百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人民政府从它们颓毁荒凉的景况下,惨淡经营地把它修复了起来,以供我们的游赏的,而新中国的少年,却跟在毁损公物人们的背后,去毁损糟蹋,这是和社会主义社会新人应有的品质背道而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气越来越暖了,正是出门游览的好时光,我希望你们出去游玩的时候,不但自己不在墙上写“×××到此一游”,或其他的字样,同时也要劝止别人不要这样做。此外我还看见在公园或其他游览的地方,有人把里面的凉榻椅桌,任意地挪动践踏,瓜子花生的壳子,以及果皮糖纸,扔得满处都是,而且随地吐痰!这都是旧社会带来的最恶劣最不讲公德的作风,我们自己一定不要这样做,也要劝别人不要这样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一”节快到了,你们学校里有什么庆祝没有?有你表演的节目么?好好地玩吧,像一个新中国的新少年那样好好地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的朋友冰心1957年5月3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篇最初发表于《文汇报》1957年6月1日,后收入散文集《归来以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版权声明】该文版权所有人为原作者。《楠舟杂志》专栏文章阅读量超过399万人。《楠舟杂志》欢迎海内外媒介与读者整体性转载传播,凡《楠舟杂志》刊载“原创”作品(含标题),未经本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楠舟杂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成栋甄选于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馆@编辑、制作《美篇·楠舟杂志》[总第756期]于2025年9月26~29日,岁次乙巳兰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楠舟杂志》[总第756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品:楠舟杂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顾问:周建昌(厦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编:芙蓉湖(厦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终审:林博导(厦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责编:柳 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复审:王马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审:官家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编:阳 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校对:陇 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投稿邮箱:839799240@qq.co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现代文学大师冰心先生汉白玉雕像和“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名言碑刻。位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广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源:杨成栋拍摄于2001年5月21日上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一、图二为杨成栋于2001年5月17日上午,造访文学大师冰心先生府上,图为专访冰心先生的女儿吴青教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源:杨成栋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杨成栋于2001年5月17日上午造访文学大师冰心先生府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源:吴青教授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杨成栋于2001年5月21日上午,查阅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小读者寄给冰心先生的7000余封信件”等文物时,这天是闭馆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刘泽林(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级)破例让我进馆参观,并全程讲解了馆内陈列展览,从巨石的逗号馆徽,巴金的手模当馆门把手等,娓娓道来,并在办公室座谈时特意向我赠送了一枚逗号馆徽章。图为笔者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刘泽林合影于文学馆大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杨成栋于2001年5月21日上午,查阅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小读者寄给冰心先生的7000余封信件”等文物时,留影于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徽:逗号巨石前,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源:文学馆刘副馆长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一至图十三为海内外13位书画名家题贺《楠舟杂志》十八周年(以题赠时间先后为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楠舟杂志》编辑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厦门大学文化讲堂#厦门大学文化讲堂主管兼主持人周建昌研究员#图为杨成栋作主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楠舟杂志》编辑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杨成栋于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图书馆主办的“鹭江讲坛”作专题讲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源:厦门大学学术讲座报告人杨端庆拍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