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壁古堡很“地道”~‍ ‍山西介休龙凤镇张壁古堡见闻‍

仁山智水

<p class="ql-block">  已经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张壁古堡了。最早是什么时间去的也不记得了。依稀记得,早年看到的张壁古堡,典型的农村落后形象,真可以说是土得掉渣~地面村庄残垣断壁,地下地洞土腥土气~如没有当地人前面带路,都不敢下去。当年还没有开发成旅游景点,既没有景区管理人员,也没有任何服务设施。在我自己的知识库里,没有一点儿痕迹。因着老伴的老家是介休,这几年去介休后如有空,去绵山有些远用时长(绵山也去过好几次),去张壁离介休城比较近用时也不长,就去了一次又一次,但因有早年“土腥土气”的印象,一直没有引起我更多的关注。而今年九月底,参加一位近亲孩子婚礼的空闲时间,又去了一次张壁古壁,没想到让我大吃一惊!张壁古堡原来年代这么久远~十六国时期,距今1600多年!更让我吃惊的是,张壁古堡遵循中国传统星相和堪舆理念建造,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张壁古堡村名的来由也源于二十八星宿之张宿、壁宿。太神奇了!深深赞叹古代先贤的智慧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位居山西介休龙凤镇张壁村。</p> <p class="ql-block">  网络资料介绍:地道长达3000米,只挖掘清理出一小部分供人参观,余下还需制定更完善的保护和开发计划才能够开放。古堡分为上、中、下三层,这种立体结构已经显现出了现代立交桥的设计概念,并且设计原理暗含“六壬奇门”之术。最顶层距地面约1米,中层距地面8—10米,底层距地面17—20米,其中有一条呈S形走势,网状结构,与地上堡四通八达。堡内现发现六口水井,井壁上都有着洞口或洞门。洞口可以用绳索和水桶取水饮用,洞门可以搭木板进入另一条通路。地道的墙壁上有些许小孔,用来与外界进行空气流通。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据说是用来放置油灯的。接下来出现了喂养牲畜的槽;继续往下走会看到洞壁下部每隔一段会有可容下两三个人的洞,这些都是地道的哨位;底层有宽2—3米、长4—5米的洞,用来存放粮食。这里的每个细节都体现了严谨的军事思维,如地道的交错布局、袭击和监视敌人的位置等。 地道内既有规模较大的屯兵洞、粮仓、马厩,又有陷阱、伏击坑、射箭坑、淹水道、通讯道、嘹望孔等军事设施,还有排水道口、逃跑出口,并有井从顶层直通底层,进、退、攻、防、藏、逃灵活多变,可屯兵万人。专家考证,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绝非民间建造,而是古代按兵法所说“明堡暗道”而修筑的地下军事设施。地道设计暗含“六壬奇门”之术。</p> <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的地道,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网络资料介绍:张壁古堡呈长方形,东西374米,南北244米,城堡周长1300米,堡墙为板筑夯实,高约5至7米,大多构筑重修于唐代到明清时期。古堡依塬傍沟而建,南高北低,左、中、右三面临沟,背靠绵山,属易守难攻、退避有路的风水宝地。古堡建有南北两座堡门,北堡门为砖砌,门外建有一座提升防御能力的瓮城,瓮城之上还建筑了多座宗教祠庙。瓮城城门面向正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两道堡门。两道堡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既遵循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原则,同时又寓有风水不外流之意,并使瓮城城门指向800米外的一座小山丘“照壁”和“照壁”上的象征北斗七星的七棵槐树。南堡门为石砌,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进入城堡,是一条连接南北两个堡门的长约300米的石板街道,象征龙身;清朝年间,堡中居民出于谐调风水和兴盛文运的考虑,由堡外花费人力财力运入石材,将街道中央的青石板挖起,铺设了三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一直从南堡门延伸到北堡门,它象征着龙脊。古堡主次街道分明,街巷格局严整,房屋门楣考究,砖、木、石雕精美。</p> <p class="ql-block">  网络资料介绍:张壁的建筑虽不如晋中大院那般豪华气派,但走过之后仍然可以感受到雕刻的精美、内容的多样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砖雕在影壁、樨头中随处可见。较有代表性的影壁是张礼维家的“福”字影壁,硕大的“福”字第一眼看上去像“活”字,左边的偏旁活像一条龙,右上笔画形似鹤首,右下楷书“田”字,寓意生活健康,鹤首有年,田生禄财。村中的樨头多以浮雕形式出现,内容涉及人物、故事、动物、花卉等等,雕刻繁复精致,寓意丰富。石雕主要应用于柱础石。柱础多为鼓式、覆盆式、铺地莲花式等单层式</p> <p class="ql-block">  网络资料介绍:自古“风水理论”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之说。即左右有山庇护,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南高北低。相反,张壁古堡是东南依山,西北傍水,这样的风水一反常理,然而却巧妙地利用了地理形势,在北面建立“真武庙”和“二郎庙”抬高了北部的地势;又将北门移位,使巷不对户、街不对门等等。古堡的宗教文化也十分多元,寺庙所涉及的神仙就包含了佛、道、儒等各方面,还有古时少数民族祭拜的可罕庙。村内有精美绝伦的孔雀蓝琉璃碑,难得一见的泥包铁像,也奇迹般地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网络资料介绍:宗教祠庙密集是张壁古堡的又一显著特点。张壁古堡有独特而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在不到0.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南北两个宗教建筑群,现存宋元明清时期的寺庙殿堂21处。宗教建筑大多修建在堡墙之上,主要有真武殿、空王行祠、三大士殿、二郎庙、吕祖阁、西方圣境殿、地藏王菩萨殿、可汗祠、关帝庙等等。可汗祠内陈列着一块巨石,相传为建堡时的镇堡之物,巨石上赫然浮现出一幅雄鸡图,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院内还有一架双龙碾,拿水向盘面与碾子一浇,便若隐若现地浮出两条极具写意效果的龙来。当地百姓说,用双龙碾碾出的面特别香,旱船、背棍等民俗活动都别具地方特色。其中,干调秧歌还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网络资料介绍:张壁古堡素有“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特点,可以说是一座将历史、宗教、军事、建筑、商业、人文、农耕等融为一体、多元化、多意次的综合型古村落,兼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物价值等。</p><p class="ql-block"> 天上奎星,人间张壁。张壁古堡外形轮廓与天上的奎星酷似,暗谕古堡曾为军防重地的显赫历史。堡内营建遵循中国古代星象和堪舆的基本原则,地面建筑和地道中,现存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的标志物如水井、戏台、七星槐、天眼、将军窑等30余处,堡间至今还保留着正月二十八“祭星”的习俗。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张壁古堡,是国内仅存、世所罕见的古代星象学的民间绝版,被誉为“天下第一星象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