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9日是我们港澳游的第二天,按习惯清晨5:00时起床,洗漱后6:00时走出酒店,天空阴云密布,受寒潮影响,气温急剧下降,昨天还穿体恤,今天需要穿上厚外衣,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我们在香港街头转了一会儿,本地人很少,偶尔看见几位行人也是匆匆赶路,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街边早餐店,吃了一碗面,花费45港币,勉强充饥;9:20时一个新导游来酒店接我们,是一位十分热情地小伙子,导游是他的兼职,同行还有一位宁夏的小妹妹,我们四人开启香港怀旧游,9:40时我们到达位于湾仔海旁的码头鱼市。</p> <p class="ql-block"> 进入鱼市感觉场面十分熟悉,好像走进我们在家里经常去采购的海鲜市场,各种海产品琳琅满目,种类颇多,卖货的商贩和内地没有区别,就是身材略矮,有点偏瘦;整个鱼市中各类产品明码实价,没有商贩的吆喝声,也不需要讨价还价;我们边走边看,用眼睛瞄着价格,发现一般在20-100港币之间,感觉有点贵,但仔细看后才明白香港是按份销售,这样一算比内地还要便宜,导游告诉我们,他家常来这里购买,确实很便宜,但鱼市不允许现场加工,我们想吃也无法满足欲望。</p> <p class="ql-block"> 从鱼市出来,我们来到位于避风塘北岸的香港仔海滨公园游览,该公园是1992年通过填海工程建成的城市休憩空间,公园东西延伸约500米,设有观景亭、露天广场、儿童游乐场及篮球场等多元化设施,兼具休闲娱乐与渔港文化的展示功能,是香港第三个海滨公园。</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海滨公园栈道漫步前行,一段粉墙黛瓦的墙壁将马路与公园隔开,路边建有一座画廊,陈列许多介绍香港仔渔港发展的图片;香港仔渔港可追溯至14世纪,曾是香港四大渔村之首,上世纪70年代全盛期渔民人口超5万,渔民以舢舨船为生计,船艇既是捕鱼工具也是生活居所,形成独特的“水上人家”社区;上世纪中期开始,渔民逐渐离水上岸转业,传统住家艇、水艇等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豪华游艇和机动渔船,但避风塘仍保留昔日渔村风貌,如珍宝海鲜舫、太白海鲜舫等仿古建筑群,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既保留历史记忆又适应时代变迁,成为香港怀旧游的首选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 走在绿树成荫的海滨公园,随处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景象,一边是抛锚避风的大量舢板渔船,一边是停泊的大小豪华游艇,不时会有豪华游艇驶过,也会有小渔船穿行,纯朴与豪华在这里共生,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融,这就是今天避风塘渔港的真实写照;据资料记载,香港最富有的1%人口,却掌握着99%财富,在720万人口中,仅前十大亿万富翁就占据了高达35%的GDP份额,与此同时却有占总人口13%,约96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艰难度日,全港最富裕的10%住户,其每月收入中位数是最贫穷10%住户收入的43.9倍,这一差距目前还在扩大,这可能是香港富豪宁可生活在弹丸之地的理由,但为何有人还羡慕香港很难理解,22年后会是怎样。</p> <p class="ql-block"> 上午11:00时我们走进一家“文创渔船”小屋,一对年轻小情侣或是小夫妻一起经营,他们不做任何介绍,低头看着手机,可能是因生活前景不明变得有些麻木;渔船小屋虽然简陋,但布置的挺有创意,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墙壁上挂满避风塘的速写画框,一些小手工文创作品随意摆放,老伴对那面小鼓挺感兴趣,敲上几下舒缓一下心情,小船屋内也很有特色,古老的算盘,现代调音器,渔网和鱼篓,大红花床罩,混搭的风格,感觉还挺别致,墙壁上涂鸦大鲤鱼和印象画面给人喜庆感。</p> <p class="ql-block"> 坐在渔船小屋我们陷入沉思,是在怀念昔日热闹的香港仔渔港,还是看到日见衰落的渔港而惆怅,是羡慕香港表面的繁华,还是为香港底层民众不平,连我们自己也无法说的清楚,反正我们记住了在高楼广厦之间,在维港霓虹灯闪烁的背后,是狭小“鸽子屋”中居住的几代人,是“香港人幸福指数很低”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登上一膄小型机动渔船,向香港仔避风塘出发,渔船就像一只大号“乌篷船”一样,简陋的船身,搭起一座拱形“乌蓬”,即不遮风也不挡雨,只能勉强遮挡阳光,为旅游需要船内已经改建成座椅兼餐厅,船首那个舵轮也变成摆设,正好可以拍照片留念,过一把当水手的瘾,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机会。</p> <p class="ql-block"> 渔船向避风塘出口驶去,避风塘位于香港仔与鸭脷洲之间的海域,以密集渔船群与毗邻的现代建筑形成强烈对比而著称;避风塘最初是本地渔民的聚居地与庇护港,是出海打鱼的始发地,由于大部分渔民已经上岸工作,还有渔民后代也不愿意再吃苦,所以避风塘现在抛锚停泊大量渔船,仿佛像内地的二手车停车场,密密麻麻,杂乱无章;上世纪50-60年代,港英政府有偿发放了大批渔船执照,而且是终生有效,可以继承,但不可以转让,据说近年特区政府以3万港币欲回收执照,但效果甚微,渔船业主在争取更大的利益。</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80年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港的造船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拥有私人</span>游艇成为财富的象征,游艇数量快速增长,香港现有92艘30米以上的超级游艇,常驻香港数量为75艘,香港以外数量为17艘,小型游艇数量无法统计,其中30-40米游艇为65艘,占比高达71%,40-50米游艇为16艘,占比17%;由于数量的增长,导致停泊位置十分紧张,于是有人出钱在避风塘租用或购买停泊位置,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令人惊叹的一幕,小渔船簇拥着大游艇,就像一辆辆超级豪华车停在废弃停车场;而这些游艇主人购买一个游艇罩就需要花费几万到十几万港币,雇人清理保洁每年也需付出几万港币,真是贫穷限制我们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游览香港鱼仔码头后我们乘车经香港仔牌坊前往中环街市;中环街市始建于1842年,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街市之一,第一代建筑落成时称为“广州市场”,专为华人居民服务,现在看到的建筑主体属于第四代建筑,于1939年建成,沿用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强调了功能性与流线造型,采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砖外墙、水磨石主楼楼梯等特色元素;</span>该建筑在2003年停用后经过18年活化改造,于2021年8月重新开放,转型为集文化展览、艺术创意、餐饮零售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改造后保留13个原街市档口遗迹,并建中环至半山分段自动扶梯系统,扶梯全长800米,垂直落差135米。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自动扶梯分段平台上,向下俯瞰,街道商铺林立,人头攒动,一家名为“蘭芳园”的小店前排起长长的人龙,连对面的都是等待的人群,导游告诉我们那里是创始于1952年奶茶店,该店为港式奶茶始祖,是香港现存最悠久的港式奶茶店铺,香港著名作家、美食家蔡澜先生曾放话“不喝蘭芳园,白来香港。”</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扶梯到达终点干德道半山住宅区,步行前往大馆,大馆始建于1864年,原为古典式中区警署,后扩展为包含裁判司署与监狱的建筑群,是香港现存规模最大的19世纪司法建筑古迹,2018年活化后成为融合历史保育与当代艺术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其红砖维多利亚风格与希腊文艺复兴式设计并存,新增赛马会艺方现代建筑,形成新旧视觉对比。</p> <p class="ql-block"> 这座1864年建成的楼房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香港警察中区警署办公楼,建筑</span>采用维多利亚式风格,以红砖和花岗岩为主材,包含三层主楼、两层副楼,直至2005年底,中区警队在这里举行了告别仪式,才正式将此楼上交特区政府,结束了140年的历史使命;现在经活化后一层开设酒吧、茶餐厅,二层恢复历史原貌对外展示。</p> <p class="ql-block"> 这座四层建筑原为香港域多利监狱,是香港首座西式永久监狱,于1841年建成,以维多利亚女王命名,该建筑始建时为三层,1905年在原有基础上加建一层,采用骑楼式建筑风格,设有外廊和拱形劵洞,这里见证了香港开埠、二战、越南船民收容等历史事件,曾囚禁过胡志明等政治人物;现在内部仍保留历史原貌,走进去可以看见一个个单独牢房,加装铁栅栏,楼梯现封闭无法参观楼上设施。</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段狭长的通道,前方就是监狱长楼,三层红砖建筑,在面朝中区警署一侧开设劵拱门洞,安装铁栅栏门,窗户加装铁栅栏,留给人们一种戒备森严的感受,<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曾是监狱管教中心,是犯人恐惧的地方,现对外开放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大馆”广场修建平坦宽阔,绿树成荫,是游客休憩的好地方,许多文艺青年在这里不定时进行行为艺术表演,据说纯属自发行为,其中有香港人,也有外国人,我们观看了一会儿,无法理解他们所表现的意境,也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感觉就是一群街舞表演者。</p> <p class="ql-block"> 赛马会艺方是“大馆”建筑群中的新兵,其前身为奥卑利美术馆,在中环街市活化后成为香港当代艺术馆,由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赛马会艺方常年举办当代艺术展,为古老的“大馆”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看到“赛马会艺方”这个名字十分好奇,于是走进去一探究竟,不曾想弄的我们一头雾水,不太适合我们。</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一条螺旋楼梯上行,看见许多年轻人在拍照,据说这里是网红打卡点,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抽象了,没有艺术细胞真的难以接受,我们随便拍几张照片,也不枉费进来一次;边拍照边说感觉香港还是有钱,但有钱也不能乱花呀,香港还有9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呢,老伴嘲笑我杞人忧天,不懂艺术,说完她自己也笑了,补充说我们真老了。</p> <p class="ql-block"> 从赛马会艺方走出,仿佛走出朦胧抽象的世界,脚踏实地回到“人间烟火”中,我们沿着一条石板阶梯路下行,路很窄,两侧有一些店铺,很快我们到了威灵顿街路标下,这里是和导游约定的汇合地点,中环街市游览结束了,香港怀旧游至此结束了,我们乘车返回酒店。</p> <p class="ql-block"> 香港从1841开埠至今已经走过174年的历程,有过英国殖民统治的经历,有过日寇占领的苦难,也有过回归祖国的幸福,香港是孩子的欢乐天地,香港是年轻人的购物天堂,但我们想说香港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香港是中国的孩子,我们非常喜欢罗大佑那句歌词“小河弯弯向东流”,请记住“东方”大国才是香港的家;我们在香港旅游期间,正上演一场令人难以接受的戏剧,那位“李先生”是这场戏剧的导演,半年过去了,这场戏剧已近尾声,“李先生”活的怎样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历史必然,霍先生和春天刚刚去世的李兆基先生才是真正有骨气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香港难说再见,澳门明天一定相见!</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9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