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容易紧张?遇到事情紧张,和人交往紧张,换新环境紧张,连做错一点小事也紧张.....

卢老师

<h3>有的人总是容易紧张。比如:</h3></br><h3>生活中遇到麻烦事会不自觉心慌;</h3></br><h3>面对比赛、面试或演讲汇报前,总是提前感到焦虑不安;</h3></br><h3>见到一群人或陌生人时,会下意识想要躲避;</h3></br><h3>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或感受时,心跳加速、声音发颤;</h3></br><h3>就连去新的环境、尝试新的事物,内心也充满忐忑。</h3></br><h3>紧张,仿佛成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情绪。</h3></br><h3>他们花了大量心力与之对抗,甚至因为预感到会紧张,而放弃了许多本可尝试的机会。</h3></br> <h3>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频繁、轻易地感到紧张?</h3></br><h3>今天提供一个可能的视角:或许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内心感知中充满「危险」的环境里。</h3></br><h3>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危险”,不单指意外事件或生命威胁。对一个依赖成人生存的孩子而言:</h3></br><h3>大人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是危险;</h3></br><h3>饿了渴了、生病不适时无人照顾理会,是危险;</h3></br><h3>总是被客体化凝视、或被长期忽略,是危险;</h3></br><h3>缺乏引导和支持,所有事情只能靠自己摸索,是危险;</h3></br><h3>成长环境过于混乱,频繁更换照顾者或居住地,是危险;</h3></br><h3>经济窘迫,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危险;</h3></br><h3>长期被否定、批评、甚至挨打,也是危险;</h3></br><h3>父母突然消失不见,更是难以承受的危险。</h3></br><h3>.......</h3></br><h3>当然,这些情况需是持续、频繁发生的模式,而非偶尔事件,才会在孩子内心构成深层的“不安感”。</h3></br> <h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需要逐渐建立起内心的“安全基地”。</h3></br><h3>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中,将这种内在安全感形容为一种“安全港湾”。</h3></br><h3>我会把这个安全基地比喻成我们内心世界的一座房子:它温暖、稳固,里面有食物供给,能够遮风挡雨,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知道有一个地方可以退回,得以喘息和疗愈。</h3></br><h3>但对很多孩子而言,他们从未真正拥有过这样坚固的房子。即便有,也可能像个摇摇欲坠的茅草屋,无力抵御风雨。</h3></br><h3>这个孩子会时常感觉自己在毫无保护的状态下,暴露于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随时担心被外界的任何力量所摧毁。</h3></br><h3>这种内心基地的脆弱,会具体地显现在生活的互动中。</h3></br><h3>例如,一个内心缺乏安全基地的孩子,在遭遇他人带着强烈情绪的批评时——也许是父母突如其来的怒吼,或是老师当众的严厉指责——他往往无法像那些有“家”可回的孩子一样,在内心完成对事件的消化和理解。</h3></br><h3>他的内在世界没有那个可以退回去喘息、被安抚、并重新解释事件的“安全空间”。他无法理性地分析:“这是针对我某个行为的批评,还是大人情绪失控的结果?我是否真的如此糟糕?”</h3></br><h3>他体验到的,是一种淹没性的、无法言说的恐惧和痛苦。</h3></br><h3>这种原始的恐惧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与当时的情境(被批评)、对象(批评他的人)紧紧地捆绑在一起。</h3></br><h3>久而久之,这种未被处理的恐惧便会发生“泛化”:</h3></br><h3>从“害怕这个发怒的人”,到“害怕所有可能会批评我的人”;</h3></br><h3>从“恐惧这次被批评的场景”,到“恐惧任何需要被评价的场合”。</h3></br><h3>最终,那个最初具体的恐惧事件,演变成了弥漫性的、对人际交往本身的紧张和回避。</h3></br> <h3>正因为成长过程中缺乏稳定、可依赖的环境,他们长时间处于心理上的“应激状态”——任何风吹草动,都需要立刻调动身心去防御。</h3></br><h3>他们如同惊弓之鸟,全身心地捕捉着外界任何潜在的危险信号。</h3></br><h3>于是,他们带着这份深深的惶恐、不安与警觉慢慢长大。由于年幼时认知能力有限,他们无法清晰地识别和表达那些深埋心底的恐惧。</h3></br><h3>因此,紧张便如同一种自动化的习惯反应,深深地刻进了他们的身心记忆里。</h3></br><h3>即使岁月流转,具体的往事已然模糊,但紧张——这种曾经为了“保全自我”而形成的生存策略,早已悄然内化,成为了人格中深刻的一部分。</h3></br><h3>从神经发育的角度看,长期处于不安环境中的孩子,大脑中的威胁警觉系统(如杏仁核)会变得高度敏感,容易将中性甚至积极的情境误读为“有风险”。</h3></br><h3>成年后的他们,即使在客观层面上已经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但内在的警报系统却仍在持续高负荷地工作。</h3></br><h3>一次公开演讲、一场求职面试、普通的社交场合……这些在他人看来寻常的挑战,在他们的体验中,却可能瞬间唤醒那种深植于心的、关乎生存的“危险”感觉。</h3></br> <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他们慢慢能够意识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己曾经生活在一个确实“危险”的环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己所有的紧张,都曾是那个弱小的孩子为了保护生存而发展出的、无比智慧的防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己曾经如此努力地保护过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张,才得以被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过程,就像为一座混沌的恐惧之城绘制清晰的地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能逐一命名那些被泛化的“危险”,理解每一种紧张反应最初所对应的、真实的历史情境时,紧张就从一种不受控的本能反应,变成了一个可以被观察和理解的客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张,在持续的具体化理解中,逐渐失去它的神秘与威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不再是一个无法言说的、混沌的噩梦,而是被分解为一段段可以讲述的经历,一个个可以被理解的特定恐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紧张被重新理解为一种勇敢的自我保护,而非性格缺陷时,它的力量便开始松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解,带来了接纳;接纳,则能生发对自我慈悲。</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v89TUREmaCF9hG8etsIX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