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怠慢的温暖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朋友,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常常忙于追逐外在的成就,却忽略了内心世界的滋养。真正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丰盈与智慧的升华。让我们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在每一次经历中感悟生命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八年前的那次探望,像一根细小的刺,至今仍卡在我记忆的缝隙里,隐隐作痛。那本应是个充满温情的相聚,却成了我审视人性与成长的重要一课。</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秋日的上午,表嫂刚经历过手术出院,我们姐妹几个拎着补品,怀揣关切去探望她。去之前,我们特意给表哥打了电话。</p><p class="ql-block"> 表哥那边接电回响:“我刚来单位,你们多待会儿,等我把事情处理完后,马上回去。”</p><p class="ql-block"> 得知表哥在外面忙,我们主动回应:“你尽管忙你的,不必刻意回来。我们家里也有事儿,陪嫂子说会儿话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表哥家,我看到院落打理得干干净净,盆栽花草修剪得十分整齐,如同仪仗队。那天,他的儿子和儿媳刚好都在家。听说表侄和侄媳都是985高校毕业生,自由恋爱结合,我本想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定会懂得展现出良好的教养与待客之道,让人对家庭氛围充满期待。 </p><p class="ql-block"> 进屋后,室内更是一尘不染,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味,各类物品摆放得井然有条。我们与表嫂叙话,关切地询问她的病情。表嫂靠在床头,声音很微弱,但眼神里满是感激。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却照不暖屋内的冷清。</p><p class="ql-block"> 表侄和侄媳妇的房门紧闭,隐约能听见电视机传来的声音,却无人出来招呼。表嫂反复捋着被子,试图掩饰尴尬。</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约坐了二十多分钟,侄媳妇终于推门而入。她穿着睡衣,头发随意挽着,手里拿着啃了一半的苹果,径直走到墙边,扯下一条毛巾擦了擦手,全程没有抬头,连一个眼神都没给我们,又转身回房间。表嫂看了看她说:“现在的孩子们啊……”她的话未说完又咽了下去。最终只是低下头,轻轻叹了口气。</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坐了不久,便起身告辞。路过东屋时,门敞开着,表侄正在刷牙。我们故意放慢脚步,边欣赏着院子里的盆花,边向大门走去。本想等他收拾完,热情地道别一下。可直到我们上车,足足等了五分钟之久,始终没见表侄出来。表嫂执意起身挣扎着送出来,她那强行的微笑里藏着欲言又止的困惑,她攥紧衣角,最终只说了句“路上慢行。”</p><p class="ql-block"> 我们上车后,表哥那边打来电话说他正在回家的路上,马上要赶到家了,让我们吃过饭再走。</p><p class="ql-block"> 三姐接过电话说:“你去忙吧,别回来了,回来后,我们也就到家了。”</p><p class="ql-block"> 返程的路上,姐姐们议论纷纷:“人们都说学历高的人知书达礼,懂事。这也叫懂事?连最基本的礼貌都没有,还不如咱们土老百姓或十岁的孩子呢。”我坐在车里,只觉得浑身发冷,分不清是天气的寒意,还是心里的失望。</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登门探望过。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高学历未必等同于高情商。</p><p class="ql-block"> 据《中国青年报》最近三年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存在"高智商低情商"现象。或许大学教育传授知识的同时,未能充分浇灌情感的土壤吧。我强烈呼吁,高校应当开设系统的情商课程,并将其纳入毕业考核体系,若学生无法通过情商能力的评估,则不应发毕业证。毕竟,一个人即便智力超群,若不懂人情世故,终究是缺憾。</p><p class="ql-block"> 如今想来,那场探望最寒心的不光是被怠慢,而是发现高学历的外衣下,包裹着比学历更重要的东西的缺失。如果大学能教人如何递一杯水,或许比多背十个公式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但当我们用标准化考试衡量教育成效时,是否也该问问:那些被分数淘汰的群体中,到底隐藏着多少真正决定人生温度的刻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想培养一批会解题的机器,还是塑造一群懂得如何传递温暖的人?教育的真谛,难道不该是让心灵与智慧共同成长吗?</p><p class="ql-block"> 那场探望的寒意,至今仍提醒我:知识的殿堂里,不该少了人性的烛光。而当我们重新审视成长的意义时,或许会发现,真正的智慧,从来不在试卷的分数里,而在我们能否以一颗温暖的心,照亮彼此的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