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工作期间写过教研论文,《基于洋务运动的渊源及其别称的反思》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奖。参加吉安市井冈山精神研究会后,偶尔会写点纪念性论文,教研论文与红色论文略有不同,难免会思考红色论文的写作构思与行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论文的核心是严谨的逻辑、可靠的数据和科学的论证。即围绕论点组织论据,进行严密论证。纪念性论文主题指向明确,论点大多已拟定。主要是围绕论点寻找论据和进行严密论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材料的选择与挖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论点确定后筛选论据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史料选择需科学和严谨。2024年吉安市和永新县分别进行纪念红六军团西征90周年征文。查阅中发现红六军团西征始发地存在争议,永新说始于牛田、津洞;遂川说始于横石、新江口。各自都应该有依(论)据,哪家与历史相符,是真实的?恰好得到《湘赣革命根据地》上下两册,上册汇集当时的文件和电报,最后一份就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给湘赣省委和湘赣省军区命令红六军团西征的电报,即中革7.23训令;下册是亲历者的回忆录,查阅发现对红六军团西征始发地说法不一。为什么?接着找到十余本关于红六军团西征的史料书籍,有亲历者的回忆录、别人写的传记、以及论文等等。说法不一,如何甄别?我认为,当时的文件最具权威性,因为他是基于或解决当时实际情况的决定,故真实的体现历史;其次是亲历者的回忆录;然后是传记、年鉴(谱)和论文。时间又以越前越真实,越后越掺杂人为因素以及记忆遗忘。因此以《7.23训令与红六军团西征再研究》为题,甄别史料和互证进行论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span style="font-size:18px;">挖掘与创新。今年参加纪念朱德诞辰135周年、主题为“朱德与抗日战争”的征文,我选择了组委会拟定的</span>《朱德在抗战时期的历史贡献》选题写作。论据选自朱德在抗战时期的作为,贡献的大小与论据的取舍不无关系,传统将朱德抗战时期的历史贡献定位在1937年至1945年间,如人民网的主流是从1937年作为叙事起点,而且人们也写了不少。要写出新意,要么找到新的史料,要么打破传统的时间界定。我斗胆提出从1931年开始的观点(新论点)。论点提出容易,但要让人信服难,得利用论据逻辑严密的论证<span style="font-size:18px;">才能让人信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论证朱德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始于1931年这一分论点,主要以四件事作为论据,一是全面抗战前朱德参与了共产党抗战主张和作为的决策;二是指挥反“围剿”及长征;三是化解张国焘分裂事件;四是到达陕北后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二第三件事必须挖掘和创新,如果像以往一样描述,不但不能成为抗日贡献的论据,还会遭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炒剩饭”之嫌弃</span>。如五次“围剿”和反“围剿”,以往多是围绕经过和结果讲,我挖掘和论证后两次“围剿”性质的不同,分析国民党后两次的“围剿”已从单纯的“阶级镇压”演变为阻碍全民族抗日的行为。不仅有新意而且与抗日关联上;又比如张国焘分裂事件,以往定位党内斗争,我分析其阻扰北上抗日,就凸显朱德化解张国焘分裂,促使三大主力会师的抗日意义……</p><p class="ql-block"> 并指出从1931开始叙事,既扩大了朱德的抗日贡献,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道路的曲折和艰难,等。</p><p class="ql-block"> 龙源口大捷纪念征文,以往多定位在伟人,实际是龙源口大捷的以少胜多除了伟人的决策指挥,客观的说与贺敏学的“擒贼先擒王”计谋及实施有很大关系,也与林彪提出的“锐箭战术” 不无关系。也就客观的选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论文的结构与写作技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结构。论文结构一般由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四部分构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方便别人阅读,在论文前设置高度概括全文核心的内容摘要和三五个关键词。摘要一般由“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核心要素构成。《“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逻辑及实践意义与现实价值》的摘要就是严格按要求浓缩全文写的,着重介绍这篇论文的写作目的,采用的方法,得出的结果与结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写作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体现在正文。在论点、论据确定的基础遵循论文原理和要求进行论证的技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总的要求是推理逻辑严谨,布局结构严密,条理清晰。每个分论点(小标题)服务于核心论点,必须有独立材料(论据)支撑。并通过分段、分点、过渡句等手段条理清晰的表达,以增强可读性和利于读者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红六军团西征纪念文为例,我以《中革7.23训令与红六军团西征再研究<span style="font-size:15px;">——兼谈红六军团西征始发地</span>》为题,藏锋芒于副标题。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红六军团西征过程(做铺垫),着重解读训令,论述红六军团落实训令的整个西征过程分为四部分:准备在永新,跳出国民党对湘赣革命根据地包围圈的突破口(突围)在遂川,公开引敌探路在湖南桂东的寨前圩,与红二军汇合于贵州印江木黄镇。第二部分依据前面过程的铺垫,分析永新、遂川、桂东寨前圩、印江木黄在红六军团西征中的功能定位。最后指出红六军团收到中革7.23训令在永新,准备工作在永新,指出<b>始发地在永新就</b>自然而水到渠成。再依据“中革7.23训令”分析产生始于遂川的错觉原因;红六军团从永新出发的时间和方式;红六军团西征为何不直接从永新西走湖南,而绕道遂川?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科学性与知识性。去年因《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被邀请参加江西省和吉安市井冈山精神研究会研讨会,该文涉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性和知识性强,在遵循其他要求的基础上侧重科学性和知识性阐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全方位与整体性。参加支部建在连上的纪念性征文,源于“支部建在连上”的三湾改编发生在我县,而且得到征文的信息早些,用时多,准备相对充分。经查“支部建在连上”的文章历史上写了不少,但不见全方位的整体论证,就想“无中有和有中新”,以《“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逻辑及实践意义与现实价值》为题,采用文本分析、历史比较、逻辑演绎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军事学、政治社会学等多维视角,对“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制度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历史逻辑及其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论证“支部建在连上”的创新性和有效性。用三个大标题(分论点)论证总论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二标题主要论证“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逻辑,历史逻辑简言之,就是用过去发生的事实和规律,来理解现在、推导未来的思维方式,核心是“以史为鉴”。因此第一标题是“‘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必然性”,将“支部建在连上”放入历史大背景分析其传承与独特;第二大标题“‘支部建在连上’凝聚教训和经验”分析这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探索所得;从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阐述“支部建在连上”的传承与创新的</span>历史逻辑。第三大标题“‘支部建在连上’的实践与发展”论证“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三个大标题下又有分小标题等来层层论证。这样的结构旨在逻辑严谨的尽量防止推理过程存在漏洞,合理布局的严密结构避免逻辑链条断裂,以达让读者高效理解内容的最终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日战争创造性弘扬井冈山斗争经验及其意义</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永新贡献》等也遵循“全方位和整体性”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凡此种种,不一而足。《</span>旷伏兆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创新与贡献》与《李湘在抗日战争》又有别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写完后的查重与校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查重。研究性论文,尤其是红色论文难免使用史料或别人的观点,多了就有抄袭嫌疑。故大多期刊会查重不超过百分之30或20之要求,低于百分之五也不行,说明 参考学习的理论不足。如有关朱德的征文组委会要求查重在百分之三十以内,我通过知网查重达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评价。评价首先是检测使用史料的真实性,现在有些论文的史料或观点不准确,或存在多种说法。所以写作时要通过多种渠道验证,然后选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是评价写作的创新性。我将“支部建在连上”一文的内容摘要输入软件检测,得到如下评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摘要来看,该论文内容具有一定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研究方法的多维性。论文采用文本分析、历史比较、逻辑演绎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军事学、政治社会学等多维视角,对“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制度进行研究。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剖析该制度的内涵和意义,相较于单一视角的研究,具有创新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逻辑梳理的系统性。从历史逻辑视角出发,梳理“支部建在连上”的内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时代逻辑,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思路。以往的研究可能更多地侧重于某一方面的逻辑分析,而该论文系统地将三者结合起来,有助于更清晰地揭示其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的思想精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现实价值的创新性。论文不仅阐述了“支部建在连上”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特别论证了其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现实价值与行动指南的作用。这是对该制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论文写作不同于诗歌散文小说,不可虚构。要求思维缜密,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据翔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老顽童的怪想:一生舌耘笔耕;入选教育部专家库,教授,江西省作协会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参加过江西省中考命题,编过教材,在全国性培训会作过讲座。文字散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教育等十余种中文核心期刊或其他报刊杂志,著有《守望 耕耘 求索》;多次获市省及全国性征文大赛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