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守望丰碑 薪火相传——辽宁“六地”红色印记主题展

大德天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人民的民族壮举、正义胜利。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协办,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支持的《守望丰碑 薪火相传——辽宁“六地”红色印记主题展》自2025年1月1日起在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正式展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红色文化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它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艰苦奋斗征程中所取得的伟大功绩,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div><br>翻开辽宁历史的红色篇章,英雄的辽宁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鲜血谱写出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留下了大量赓续相承的红色文化资源。辽宁这片革命沃土,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孕育并汇聚了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雷锋精神,展现了辽宁人民在党领导下的牺牲和奉献、情怀和担当、梦想和追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独具特色的辽宁篇章。</div><div><br>追寻辽宁红色印迹,挖掘辽宁红色资源,阐释辽宁“六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续红色血脉,将助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有力激发出辽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不断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div> <b>第一部分:抗日战争起始地</b><div><br>辽宁是一片红色的沃土,留下了大量赓续相承的红色文化资源,这里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孕育并汇聚了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雷锋精神,辽宁六地的宝贵精神财富,见证着革命传统、传承着红色基因、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独具特色的辽宁篇章。</div>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降临,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不顾“不抵抗”政策,毅然打响了反击日本侵略战斗。辽宁,历史性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始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油画:沈阳北大营守军自卫抗敌(作者:王铁牛)</h3> 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第一支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游击队成立,这支游击队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和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前身。 1936年,根据《八一宣言》指示精神,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第一军运用纵横驰骋的游击战术, 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顽强抗敌,有力地消灭和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下伟大抗战精神的壮美辽宁篇章。<div><br>九一八事变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它不仅是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份宣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受侵略的国家向发动战争的法西斯发出的第一个宣言。</div> 此后满洲省委连续发4篇宣言和决议,其中《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占领满洲告全满洲朝鲜工人农民学生及劳苦群众书》,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早实践。《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要求对日本的斗争要以“十倍加紧”。中共满洲省委在加紧部署东北地区党组织的抗日斗争,同时,派出了200多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到各种抗日队伍中去发展党组织。 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东北也迅速掀起抗日浪潮。1931年9月27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这不仅是全东北第一个抗日救亡团体,也是全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民众组织。<div><br></div><div>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第一支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游击队成立,这支游击队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和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前身。</div><div><br>1936年,根据《八一宣言》指示精神,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第一军运用纵横驰骋的游击战术, 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顽强抗敌,有力地消灭和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下伟大抗战精神的壮美辽宁篇章。</div> <b>第二部分:解放战争转折地</b> <b>第一单元 血战决策 挺进东北</b><div><b><br></b>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大上提出了战后全力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他特别强调说,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1945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集合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随后,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先后解放并接收东北57个城镇,率先占领了东北的战略要地。</div>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革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时,东北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对目前时局宣言》,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9月,党中央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从各解放区抽调十一万大军、两万干部挺进东北,积极开辟东北根据地,并在国民党破坏国内和平、向东北解放区发动进攻的情况下,坚决予以反击。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反击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歼灭战——“秀水河子战斗”。这次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取得了东北战场作战的重要经验。 <b>第二单元 军民同心 巩固根基</b><div><b><br></b></div><div>1946年7月7日,中共中央东北局通过了《关于形式任务的决议》,确立了“发动群众、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方针。我党在东北进行剿匪、推动土地改革,极大地增强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激发了人民群众潜藏许久的革命热情,得到了人民群众在人力和物力上全力支援。正是由于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使我军在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与夏、秋、冬攻势中,取得了节节胜利,及时抓住了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b></b></div> <b>第三单元 辽沈战役 决战决胜</b><div><b><br></b>1948年秋,东北战场上的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人数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此时,党中央决定,将决战地放在辽沈大地进行,打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div> 锦州是国民党军通向关内的咽喉,是北宁线上的战略要点,攻打锦州,就能牵动敌人,形成“关门打狗”之势。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从长春、四平等地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于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激战,歼灭国民党军近10万人。辽西会战后,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11月2日,解放沈阳和营口。至此,东北全境解放,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辽沈战役关键性胜利在辽宁、决定性胜利在辽宁,辽宁因此成为解放战争转折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辽沈战役前后国共兵力消长对比表</h3> <b>第三部分:新中国国歌素材地</b><div><br>新中国成立前夕,选一首代表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国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义勇军进行曲》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雄劲刚健、节奏有力的旋律,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与拼搏,成为国家的象征。</div> <b>第一单元 危难之际 民族怒吼</b><div><b><br></b>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的爱国军民不甘做亡国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自发行动起来,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黄显声在共产党员刘澜波的协助下制订了鼓励各界人士参加义勇军的纲领性文件《收编加委方案》,组建辽宁抗日义勇军,义勇军发展迅速,最鼎盛时期共有56路军,总人数超过30多万人。1932年3月,义勇军攻打沈阳,这次行动发生在溥仪就任“满洲国执政”第二天,以及国联调查团来沈阳之前,这次战斗为国联不承认“满洲国”提供了有力佐证,更显示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的抗日决心。</div> 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周后,1931年9月27日,高鹏振在锦州黑山创建了镇北军。在镇北军成立大会上,将士们按照高鹏振创作的义勇军誓词进行了宣誓:<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北国民救国军</b></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誓词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起来!起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族已危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河已破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着我们的头颅有何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拿起刀枪,携手并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前冲!杀!杀!杀!</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这首军歌跟随高鹏振部转战新民、阜新、黑山、彰武等地,1932年1月,高鹏振率领骑兵取得五台子大捷战斗的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div> 201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的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当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辽宁人——孙铭武。孙铭武、孙铭宸兄弟组织、创建了血盟抗日救国军,并为这支抗日武装创作了军歌。<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血盟救国军军歌</b></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不能坐以待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必须奋起杀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起来!起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国人民团结一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斗!战斗!战斗!战斗!</div></div> 1932年4月,唐聚五领导的“辽宁民众自卫军”在桓仁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并发表了通电全国的《告武装同志书》:<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辽宁民众自卫军告武装同志书</b></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结起来,团结起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哪能甘心作亡国的奴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振作起杀敌卫国的精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要知道现在是中国存亡的关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被压迫的同胞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结起来,响应起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起云涌起来,万众一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东北民众已义愤填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喊杀愈烈,不畏炮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冒弹雨直进!进!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这一首首饱含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铁血丹心的军歌、誓词,注定铭刻于中华民族驱除外辱血战到底的史册中,成为国歌的创作的母本。</div> <b>第二单元 血肉长城 铸就国歌</b><div><br>1933年2月,日军进攻热河,“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由此展开,东北军、辽宁义勇军急赴前线,用生命和鲜血阻止日军的进犯。夺回冷口关战斗中,当义勇军的壮举传遍全国的时候,也正是田汉和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和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之时。活跃在辽宁这片热土上的抗日义勇军的抗战壮举,成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基础。传唱在辽宁各地的军歌、誓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的源泉。剧作家田汉正是根据义勇军的抗战素材完成电影《风云儿女》的故事梗概及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创作。</div> 田汉因宣传抗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好友夏衍将田汉的手稿编写成了电影剧本,电影的主题歌由聂耳创作。 <b>第三单元 万众一心 奋勇前进</b><div><b><br></b>1935年5月9日,《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灌制了首版唱片。1935年5月24日,随着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黄浦剧场首映,《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div><div><br>《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以其救亡图存、唤起觉醒的歌词内容与激荡人心、铿锵有力的音乐旋律,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奋勇战斗的号角。在一二九运动中、在绥远抗战的战场上、在“七君子”出狱时,这首《义勇军进行曲》无数次被唱响。他激励着中华民族迸发出无穷的力量,直至抗战的最后胜利,这首歌更成为同盟国反法西斯胜利日演奏的各国音乐。</div> 新中国成立前期,新政协筹备会向全国发出了征集新中国国歌词谱启事。1949年2月,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马叙伦就是从沈阳出发,从国歌素材地出发,前往北京主持拟定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国歌诞生。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向全国人民宣告了这一盛事。<div><br></div><div>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国歌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div> <b>第四部分:抗美援朝出征地</b><div><br>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维护正义、反对强权,保卫国家安全而被迫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战争。</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font></b></div><div><b><br></b>——摘自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div> <b>第一单元 保家卫国 跨出国门</b><div><b><br></b>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立即进行武装干涉 ,同时派遣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并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面对极端严峻的形势,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赴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部分在辽宁集结,进行整训动员、战前准备,广大志愿军指战员及作战物资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等十处地点进入朝鲜战场。</div> <b>第二单元 前线后方 后方前沿</b><div><b><br></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辽宁作为抗美援朝的最前沿和志愿军前线作战的大后方,源源不断地将作战物资、支前人员运往前线,大量伤员在辽宁得到救治;辽宁人民积极响应抗美援朝运动,踊跃参军参战,参与爱国生产、防空疏散、拥军优属、反细菌战……形成了同仇敌忾、战胜敌人的无穷力量,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贡献出辽宁力量。</div> <b>第三单元 山河无恙 英雄回家</b><div><b><br></b>1953年7月27日,中朝军队代表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代表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 ,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1953年3月6日下午1时,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三烈士的灵柩同时下葬北陵烈士陵园(今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2014—2023年,先后共有十批、938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div><div><br>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打出了国威与军威。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赢得了祖国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70年来,辽宁人民一次次张开臂膀迎接凯旋的将士回家,以崇高礼遇迎接牺牲的志愿军英灵魂归故里。无数的志愿军烈士长眠安息在辽宁,他们的生命之光将在这里永存。</div> <b>第五部分:共和国工业奠基地</b><div><br>东北解放后,辽宁以强烈的使命感,勇担重任,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挺起共和国的工业脊梁,赢得了“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美誉。</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font></b></div><div><br>——摘自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div> <b>第一单元 百业待兴 奋楫笃行</b><div><b><br></b>辽宁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迅速恢复工业生产并肩负起巩固政权、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支持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勤劳、勇敢、智慧的辽宁人民又迅速投身工业恢复和发展之中,创造了诸多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为新中国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共和国当之无愧的工业奠基地。</div> 1952年,辽宁地区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2.8倍,比解放前历史最高水平增长53.6%,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均居全国第一。铁路运营里程比1949年增加850多公里,达到264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增加3700多公里,达到11678公里。国民收入增加1.4倍,社会商品零售额增加2.3倍。大规模经济建设热火朝天地展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b>第二单元 初心如磐 砥砺前行</b><div><b><br></b>在“一五”、“二五”时期,辽宁作为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在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主导下,凭借独特的工业优势,率先实现工业重点转移,工业布局日趋完善,培育出一批先进的工业制造产业,并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大量工业原料、技术装备,输送了大批管理干部、技术人才,为新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推进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发挥出奠基地的重要作用,确立了辽宁工业大省的独特地位。</div> <b>第三单元 英模辈出 星光璀璨</b><div><b><br></b>在辽宁工业发展的凯歌声中,涌现出了孟泰、马恒昌、赵国有、尉凤英、罗阳、郭明义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劳模、英模,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昨天辽宁工业取得辉煌成绩的精神凝结,更是今天和明天辽宁面向未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div> 赵桂兰(1930—2018),曾任大连建新公司宏昌工厂(军工厂)工人。1949年12月19日,厂实验室在一次配置雷汞时发生爆炸,赵桂兰用身体压住雷汞,不幸身体被炸,多处负伤并失去左臂,其英雄事迹广为流传。1950年,赵桂兰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主席称她为“党的好女儿”。 吴运铎(1917—1991),曾任大连建新工业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党委书记。吴运铎主持研制出平射炮、无后坐力炮、高射炮、迫击炮、枪榴弹、地雷、炮弹等部队急需的武器装备,带出一批军工人才。在武器试验中,吴运铎4次负重伤,经历20余次手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回忆录《把一切献给党》出版1000多万册,译成7种文字在国外发行。 辽宁,作为当之无愧的共和国工业奠基地,为新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立下卓越功勋。 <b>第六部分:雷锋精神发祥地</b><div><br>在雷锋短暂的22岁生命中,在辽宁度过的三年零九个月,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从踏上辽宁这片热土,雷锋就积极投身到火红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在不同的平凡岗位上,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火热的革命热情,创造了无数不平凡的业绩,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div><div><br></div><div><b>雷锋精神</b></div><div><b><br><font color="#ed2308">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font></b></div><div><br>——摘自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参观时的讲话</div> <b>第一单元 扎根沃土 闪光足迹</b><div><b><br></b>雷锋立志投身“祖国最壮丽的事业”,从1958年11月15日来到辽宁鞍钢,到1962年8月15日在抚顺因公殉职。雷锋在辽宁短暂的1370天时间里,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完成了从工人到士兵,从士兵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留下了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闪光足迹。</div> <b>第二单元 光辉一生 时代楷模</b><div><b><br></b>辽宁大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锻造雷锋成长为时代楷模的大熔炉。辽宁大地成为雷锋精神孕育生长的红色沃土。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品格,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华彩篇章。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不过时、历久弥新。</div><div><br><b>一组: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b></div><div><br>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当祖国和人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我就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div><div><br>——《雷锋日记》1961年10月3日</div> <b>二组:服务人民 助人为乐</b><div><b><br></b>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div><div><br>——《雷锋日记》1961年10月20日</div> <b>三组:干一行爱一行 专一行精一行</b><div><b><br></b>我要积极肯干,做到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干、千方百计地干,事事捡重担子挑,顺利干的欢、受挫折时也要干的欢、扎扎实实地干,一定要把事情办好。</div><div><br>——《雷锋日记》1962年2月19日</div> <b>四组:锐意进取 自强不息</b><div><b><br></b>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div><div><br>——《雷锋日记》1961年10月19日</div> <b>五组: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b><div><b><br></b>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div><div><br>——《雷锋日记》1960年6月5日</div> <b>第三单元 精神永驻 赓续传承</b><div><b><br></b>辽宁作为雷锋工作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雷锋从未离去,“雷锋坐标”遍布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雷锋精神穿越历史,早已融进辽宁人的血脉深处,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辽宁人,用实际行动争做“雷锋”,不断续写“雷锋日记”,诠释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div><div><br>雷锋精神在辽沈大地生根,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的灯塔。辽宁,作为雷锋精神发祥地,让雷锋精神代代传承,是辽宁人民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束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回望历史,我们无比自豪。辽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战胜了前进道路上一处又一处艰难险阻,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中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留下了一曲又一曲慷慨激昂的时代凯歌;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辉煌业绩。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辽宁人的精神力量源泉。<div><br>展望未来,我们壮志满怀。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伟大征途中,辽宁要继承和发扬“六地”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血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恩奋进、不辱使命,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和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辽宁力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