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春江东流</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24540924</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春江东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前天下午微雨,独自驱车到相邻的历史名镇——江苏东台安丰古镇东淘老街,参观游览。</span>站在风雨桥上,看串场河水托着秋叶缓缓流淌;走在麻石板铺就的七里街巷上,聆听回响千年的足音。烟雨蒙蒙中,古镇宛如一幅水墨长卷,在秋日的微光中静静铺展,历史与人文在此交融生辉。</p> <p class="ql-block"> 作为江苏盐文化的见证人,安丰古代濒临黄海,先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煮盐、嗮盐历史悠久。</span>一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盐铁国家专营,盐业始兴盛发达,带动经济繁荣。</p><p class="ql-block"> 唐开元年间,安丰建镇,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原名“东淘”,寓意“东去淘金”,也有人认为“东淘”意为“东临沧海,大浪淘沙”,反映盐民生活的艰辛。无论是长年累月泡在海水中的四肢,或者嗮煮盐时的上嗮下蒸、炙烤烟熏,还是装卸时肩挑背扛装满盐的蒲包,无不写满辛酸。</p><p class="ql-block"> 北宋天圣年间(约1023-1027年),范仲淹时任泰州西溪(今东台西溪)盐监官。当时,唐代修建的捍海堰年久失修,沿海地区饱受海潮侵袭之苦,良田被淹,盐灶毁弃,百姓流离失所。范仲淹见此情景,毅然上书朝廷,并受命主持这项浩大工程。他率领数万民工,历时四载,终于修成了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海堤(今范公堤),有效抵御了海潮。此后“东淘”始更名为“安丰”,寓意“民安物丰”。北宋时期,东台曾有三位盐监官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担任宰相,盐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明代为了管理方便,将淮南盐区的几十个盐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组别,东台境内的栟茶、富安、安丰等“中十场”是其中产量、规模和税收都处于核心地位的十个盐场,安丰居首。足以说明,它是国家的“钱袋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盐务管理机构的级别可能更高,权限更大;</span>商业极度繁荣,四方商贾云集,带动了金融、运输、服务等各行各业的兴盛,这才造就了安丰“七里长街”的繁华景象。</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象早在明代甚至宋代,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街两侧,或已是店行坊馆星罗棋布,人影穿梭;泰东河、串场河中,舟楫往来,一派繁忙;广袤的海边,青烟袅袅,白盐如山。 </span></p> <p class="ql-block"> 今日的安丰富庶繁华,小镇生活安逸自在,但盐与其他地方一样,只是百姓每日三餐的调味剂而已,唯有老街现存的鲍氏大楼(徽商盐业金融中心)、盐课司(征收盐税的官府机构)、抬盐巷、盐仓巷等(因运盐得名)、上下坝(嗮盐),充满盐业记忆。还有运盐船由江南返还时带回的麻石板铺成的七里长街被磨得发光的街面,海边先民解决饮用水而打的古井里蕴藏着的清凉,都似在提醒我们,昔日民工、商贾涌入“淘金”的历史和生活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东淘老街是安丰“七里长街”保留最完好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盐,就没有安丰的诞生、兴盛。</p> <p class="ql-block"> 盐业兴盛给安丰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带来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对明末的思想、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安丰为代表的盐文化最深刻的体现,是孕育出了江淮地区独特而伟大的思想与艺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品格。</p><p class="ql-block"> 构建这一文化高地的离不开一位安丰人王艮。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本人曾从事煮盐劳作,师从王阳明,后创立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认为“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将哲学拉回人间烟火,让泰州学派被称为“王学左派”。</span>他的“平民哲学”源于盐场生活,充满了平等和关怀民生的色彩,被誉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p><p class="ql-block"> 他还提出“淮南格物说”,认为“格物”必先“正己”, 明确“格物”的起点是“正己,”正己”是“格物”的基础。“正己”说,对于后世的廉政建设有极大启示。</p><p class="ql-block"> 王艮一生布衣,拒绝入仕,他致力于讲学,门徒以平民百姓居多,包括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他的著作后人辑为《王心斋先生遗集》,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的布衣诗人吴嘉纪(1618年-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杰出诗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安丰人,</span>他的祖父是王艮的学生,吴嘉纪本人又娶了王艮的后裔王睿为妻。吴嘉纪年轻时目睹清军暴行,明亡拒绝入仕,与王睿海边结茅屋取名陋轩,烧盐苦吟度日。著有 《陋轩诗》1400首,多反映盐民之苦、天灾人祸和亡国之痛。他长期生活在盐民中间,他的诗作如《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真实反映了盐民的艰辛,字字沉重,直抵人心。其代表作还有《海潮叹》、《凄风行》、《邻翁行》等。简朴的诗风和对底层民众的真挚情感,被认为是继杜甫、白居易之后,又一位深切关怀民瘼的现实主义诗人。王睿也是一位词人,著有 《陋轩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东台安丰,因王艮而成为平民思想的启蒙之地,因吴嘉纪而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学高地。他们的故事共同塑造了安丰关注现实、心系百姓的深厚人文传统。</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出生于与东台接壤的兴化,他的思想也深受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的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 他与安丰的缘分,始于他与大悲庵住持法树和尚的相识。根据记载,郑板桥36岁时曾到兴化天宁寺避债读书,恰逢安丰大悲庵的住持法树和尚在天宁寺切磋佛学。法树和尚欣赏郑板桥的诗画才情,便邀请他来自已清修的大悲庵(此处“庵”指草搭建的小修行场所)小住。大悲庵清幽的环境和法树和尚的真诚慷慨,给当时生活困顿的郑板桥提供了难得的读书静修之地,留下了“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以及“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等佳作名句。</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王艮那种不盲从权威、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与郑板桥不趋炎附势的“倔强”性格高度契合,此后他又多次到访安丰,完成精神上的寻根之旅。他在《王心斋先生诗》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胞物与浮虚语,铁匠盐丁作道传。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汉帝王良有以,三代井田何必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独推老距雄当代,邈邈山河大风篇。</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王艮的思想超越了空洞的儒家说教,堪比汉代的帝王功业,是当时最杰出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的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一座极具个性的高峰。他不仅以“诗、书、画”三绝闻名,更以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深刻的民本思想,成为后世景仰的“扬州八怪”之首。他爱画竹兰石,既表达他洁身自好、崇尚自由、刚正不阿,又包含对黎民百姓疾苦的关心体恤。他公开宣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在《墨竹图题诗》写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p><p class="ql-block"> 在另一首《竹石图题诗》中,又写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p><p class="ql-block"> 前者展示了郑板桥心系百姓的深切情怀,后者表达甘愿俯身底层,毫不动摇的坚定意志,而且郑板桥也是这样做的,两袖清风的故事流传甚广。他的“六分半书”,字形大小不一,歪歪斜斜,疏密错落,如“乱石铺街”,可谓是对文人士大夫传统书法的颠覆。</p><p class="ql-block"> 这些恰恰是他用行动对王艮哲学思想中“平民”说与“正己”说核心内容进行的最佳阐释。</p> <p class="ql-block"> 王艮的思想也影响了邻近的南通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张謇“实业报国”、“教育兴邦”的思想与王艮务实、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他曾在东台沿海开垦种棉,创办“母里师范”——他的母亲是东台人。张謇对吴嘉纪十分敬重,在其墓前立碑题联:“蒹葭秋水伊人思,禾黍西风故国愁。”</p> <p class="ql-block"> 在古镇,我重点参观了祭祀吴嘉纪的吴氏家祠,两进青砖黛瓦房中,除了祭祀的堂屋外,还陈列王艮弟子图表、吴嘉纪事迹、廉政教育展览、吴氏后人作品等。青砖铺成的小院中,正对着院门的是吴嘉纪手握诗卷的坐像,准确传达出诗人不向社会低头的精神气质,是东台籍国际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的作品。四周的院墙上,镌刻着诗人的代表作。我撑着伞,在越来越密的雨中,仔细吟诵这些诗,似乎能感到每一个诗行间,都有着诗人真切滚烫的心在跳动。</p><p class="ql-block"> 雨滴像绿豆一样倾倒下来,我在回去的路上,分别进了一家东台发绣馆和麦秸艺术陈列馆避雨,它们都是当地的非遗项目,作品有反映现代生活的,也有反映古代盐工的劳作。雨在“哗哗”地向巷口流去,仿佛传统工艺在时光里自由流淌,但那句黑色木板墙上的“始于真,至于善,成于美”,却道尽师傅们的才智与匠心所求。也许这也是盐民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临出景区时,我在一家烧饼铺买了东台一咸一甜两块脆饼,心满意足地上了车。两辆旅游大巴还在静静地停在一旁,等待景区内游览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感谢阅读,欢迎光临好文采互助联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