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国庆,践初心”——即墨区微行爱心公益联盟迎国庆红色教育活动圆满成功!

梅林

<p class="ql-block">摄影+美篇 : 林梅</p><p class="ql-block">时间 : 2025年9月28日</p><p class="ql-block">地址 : 潍坊市高密红高粱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8日,我们“即墨区微行爱心公益迎国庆”的队伍,在孙会长带领下,如约来到位于潍坊高密的红高粱影红色教育基地。手中紧握着那面独属于微行的鲜红旗帜,风不大,但旗面轻轻鼓动,像一颗热烈澎湃的心。这不仅是一次出行,更是一场红色初心的回望。</p> <p class="ql-block">  高粱穗雕塑组成的拱门下,四位微行姐妹并肩而立,微行爱心公益联盟的红马甲在微光中格外亮眼。她们的笑容像秋日里的一缕暖阳,不张扬,却足以驱散阴霾。只想把这一刻的团结与信念,定格成未来回望时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站在那扇挂着“莫言旧居”牌匾的木门前,望着那灰瓦屋顶和贴着红联的老墙,仿佛在与一段岁月对视。我们再走近一点,把脚步放轻,仿佛怕惊扰了屋中沉睡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标牌静静讲述着:莫言旧居于1911年建房,1955年莫言出生于此,22年的生活,22年的泥土与炊烟。他从这里出发,走向军营,走向文学,最终把这座老屋捐给了故乡。读到“无偿捐献”四个字时,我心里一颤——原来最深的爱,是把根留给故土。</p> <p class="ql-block">  那栋老土坯房就那样屹立在树影里,红褐色的瓦片残缺不全,泥墙斑驳,却透着一股倔强的生机。就在那转瞬一刻,我仿佛看见了少年莫言,赤脚跑过院中石阶,听见他在玉米地边写下的第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面墙上,“饥饿生活”四个字刺入眼帘。菱形展板里是黑白插画:空碗、瘦小的身影、母亲忙碌的背影。我站在那儿,久久未动。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未曾经历,但不能遗忘。正是这些记忆,让我们更懂得珍惜,也更明白公益的意义———不再让任何一个孩子,再为一口饭而发愁。</p> <p class="ql-block">  “高密东北乡”,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原乡。展板上写着,这里地势弯曲,人烟稀少,却孕育了莫言笔下那片狂野而深情的土地。他写饥饿,写苦难,也写人性的光芒。我们站在这里,不只是参观,更是在寻找一种力量——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最朴素的善良。</p> <p class="ql-block">  莫言文学印象馆静静矗立,红字牌匾在灰墙映衬下格外庄重。我忽然觉得,文学与公益,其实走的是同一条路——一个用笔写心,一个用行践心。</p> <p class="ql-block">  土墙前的展板上,莫言的作品一字排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萝卜》、《蛙》……这每一本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段被遗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那座写着“高密县河崖人民公社大栏小学”的大门楼,静静守在绿荫中。曾经莫言的小学,现如今已经成为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几名参观者脚步轻缓地走进大门,恍若间仿佛看见当年的小莫言,背着粗布书包,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而今天我们走来,是想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有梦可追。</p> <p class="ql-block">  石磨在茅草棚下静默,两片石盘咬合着岁月地痕迹。这就是曾经的“推磨借读”,旁边竹林沙沙,像在低语。这磨,曾碾过多少粗粮?又曾支撑过多少个清贫的早晨?我们今天的公益,不也是在为那些家庭,多磨一袋米,多添一盏灯吗?</p> <p class="ql-block">  文渊阁的飞檐在远处闪现,层层叠叠,如书页般翻开。那座深红木构的楼阁巍然矗立,飞檐翘角,雕栏画栋。文化在这里沉淀,精神在这里被传承。我们抬头仰望,仿佛看见无数先贤的身影,在檐下低语,在风中守望。</p> <p class="ql-block">  一片片的高粱,静静伫立在田间。深红的饱满穗子低垂着脑袋,像在致敬这片深情土地带来的希望。远处的小亭和大树,勾勒出一幅静美的画面。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穿过高粱叶的沙沙声———那是大地母亲的心跳,也是我们此行最深的回响。这一天,我们走过红色教育基地的每一寸土地,也走过红色记忆的回廊。举起手中鲜红的旗帜,也拾起微行公益的初心。微行,不微爱;迎国庆,更践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