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游客感”

北京老许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联合国旅游组织的定义,旅游是:“人们离开其惯常环境,前往其他地方进行不超过一年的旅行,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取报酬。”按照这条定义,那些长期、频繁旅游且常去相同或同类访问地的人,其行为就不是旅游,因为旅途、访问地成了他们的“惯常环境”,结束旅游反而成了旅游。中国民间对旅游的定义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这条定义容易把旅游、谋生混为一谈。应该把这两条定义融合一下:“人们离开自己呆腻的地方,前往别人呆腻的地方进行不超过一年的旅行,主要目的是花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有人对旅游的意义夸夸其谈。依我的经验,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体验“游客感”。游客从“自己呆腻的地方”踏上旅程起就被另眼相待,到了“别人呆腻的地方”更成了外乡人,被当地很多人各种关爱、推销、导览。虽然花了钱,却或多或少能扩展社交关系、得到群体认同、获得自我价值感、开发某类<span style="font-size:18px;">潜能</span>、实现某种理想追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核心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层,依次为:生理需求(食物、水、睡眠)、安全需求(健康保障、财产安全)、归属与爱的需求(社交关系、群体认同)、尊重需求(社会认可、自我价值感)、自我实现需求(潜能开发、理想追求)。“游客感”满足了其中最高的三个层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在旅游热门地区的人,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去体验旅客感,只需从自己居住的社区,走进景区即可。我和夫人不时去王府井、南锣鼓巷、什刹海等地转一圈,我称之为“去享受一下外地人的待遇”。几乎没有北京人在那些景区游逛,多数人觉得:不值得花钱在家门口体验摩肩接踵、喧嚣热闹、排队消费的氛围。</p><p class="ql-block">东华门周围是北京最火爆的旅游景区,岳父母在那里留下的老宅闲置了几十年。今天我和夫人相约内弟夫妇去故宫东侧办事,顺路在东华门大街又体验了一把游客感。前些年在这条街上游逛的都是外地人,我们享受的是外地人待遇;今天这条街上到处都是老外,我们享受了一把外国人待遇。</p><p class="ql-block">几个月没见,四人决定找个地方聊聊天,就近去了云朵咖啡馆。咖啡馆东侧是北大红楼,也是超火爆旅游景点,因其为五四运动策源地,楼南侧的路被命名为五四大街。咖啡馆北边有沙滩后街和明代遗存的智珠寺,西边可望见近在咫尺的故宫角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滩后街北侧原为明朝的御马监、都知监,南侧为明朝的印绶监,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八月二十五日,在御马监旁边建成马神庙,每年六月廿三马王爷诞辰日,朝廷都会派官员祭拜。</p><p class="ql-block">清朝入关后实行“满汉分城”的政策,将汉族百姓尽迁外城,内城只准八旗官兵和家眷、下属居住。这一带的明朝机构被裁撤,沦为满清贵族们的住宅。1760年正月,乾隆最喜欢的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订婚,皇帝把沙滩后街北侧西部的半条街改建为四公主府。清朝“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京师大学堂,御赐空闲的四公主府为校址。随着规模扩大,在公主府内及其南侧建了很多土洋结合的校舍。现在把这类土洋结合的建筑称为民国风格,实际上源于清代。民国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918年又扩建了北大红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朵咖啡馆就在一栋清朝建成的“民国建筑”内,经营咖啡、茶、饮料以及美式热狗、意式披萨等西式甜点和早、午简餐。店堂面积不小,吧台后面的超大屏幕播放着故宫的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的旅游业管理规范,景区内没有哄抬物价现象。我和夫人只喝意式或美式黑咖啡,每人要了一杯美式冰咖啡,半价优惠后每<span style="font-size:18px;">杯</span>16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弟妹喜欢喝带奶的咖啡,要了一杯38元的澳白,优惠价30.9元。弟弟不喜欢咖啡,自己带了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店里的点心糖多油大,没要。夫人想起昨天餐馆赠送的零食还在包里,拿出来作了茶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始至终店内除了我们四人,其他顾客都是外地人,外国食客最多,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往来不绝。据说店里的咖啡师是咖啡拉花大赛北京赛区冠军,推出了各种花里胡哨的创意咖啡,使之成为来北京必打卡的网红店。中国游客都要买一杯造型奇特的咖啡,忙着拍照、发朋友圈,甚至不喝咖啡便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外国人大概不大会在中餐馆点餐,在店里快速填饱肚子后便急忙继续游览。店内始终保持客满状态,但顾客滞留时间都很短,走马灯似的换。</p><p class="ql-block">临走时我为孩子要了两个宣传咖啡馆形象的毛绒挂件。我在五种颜色中选择了白云,我说白云表示晴天。夫人选择了灰色,她说阴天不被暴晒。今天我们真是享足了“游客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