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东钱湖

复丁

<p class="ql-block">  我早就听说过,宁波有一个东钱湖,其景色风光一点儿也不比西湖的逊色。可不是嘛,神州大地上的名湖实际上都各有特色,如果比美的话,很难说哪个就一定比哪个绝对胜出。可是论名气,当然还是西湖的大,古人都把它比作“西子”了。我一直有心思游一游东钱湖,多半的原因还是“传说”中的东钱湖之美,让我这个喜欢自然之美的人心动。这次到宁波,我还真的认真做了“攻略”。得知,东钱湖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湖周长45公里,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比西湖约大四倍。东钱湖目前成为了宁波境内的旅游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据说,东钱湖有着壮丽的景色和广阔的水域,群山环抱,绿树簇拥,碧水清澈,烟波浩渺,郭沫若先生曾赞誉它有“西湖风光,太湖气魄”。在东钱湖的湖畔和周边历史遗迹星罗棋布,留下了陶公钓矶、霞屿锁岚、二灵夕照等十大胜景以及南宋石窟“补陀洞天”、元塔二灵塔、王安石庙等70余处古迹、21处文物保护点和200余尊南宋时期的石刻。我“攻略”了小半天,感觉既能游览水色山光和人文古迹,又能省时便利身不劳累,可以绕湖“打卡”院士中心网红树、小普陀、南宋石刻和韩岭老街。</p> <p class="ql-block">一、寻找网红香樟树</p><p class="ql-block">  我们驾车直奔院士中心。经过陶公村,在利民村村口一下了车,我便急不可耐地站在路边向东钱湖望去。我的眼光越过一片古色古香的民宅,便看见了东钱湖平静的湖面和湖对岸起伏连绵的青山。应该说,我第一眼所看见的景象十分的闲静。这是一个云飞天阔的晴朗天,大朵的白云在湛蓝的天上游荡,在蓝天白云之下峰峦叠翠的青山脚下静卧着东钱湖,一湖被天映照的碧蓝的湖水平展如镜,而近岸拥挤着黑坡屋顶的利民村一派安宁。这真是一幅秀丽而祥和的美好画面。我向路边的“摩的”司机打探了一下网红树的方位,她告诉我穿过我脚下路坡下边的院士中心向湖边走。实际上风景区管理部门已经建好了一个便于游客通过的长廊,我们顺着这条长廊走到一个观景平台上,在这里再看东钱湖的风景比刚才所见真切多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观景平台下来,走入了院士中心。东钱湖院士中心坐落在东钱湖镇陶公路东钱湖畔,基本上算是紧挨着利民村,其前身是宁波师范学院的旧校舍,前些年政府投资近5亿元,经过改造、新建等,建成了占地约52.57亩的建筑群,主要用于两院院士工作、交流及培训等。经过院士中心访客中心,我闻到了在空气中袅袅飘荡的苦香的咖啡味道,便推门探头向中心里头望了望,诺大的房间里仅有几个人在喝咖啡。一看便知,除了一位服务人员以外,都是游客。走过这片建筑群,眼前是一片十分养眼的绿色草坪,草坪之大直至湖边。草坪上有好几棵大树,我一时难辨究竟哪一棵是广传的网红树。</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观察,最后我认定那棵树下有人拍照的大树就是网红树。这棵网红树位于宁波院士中心的东楼前的大草坪内,据说它以四季常绿无时不景而著称,渐渐竟成为了森系拍照的热门背景,随之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这里也就成了网红打卡之地。有介绍说,森系拍照是一种摄影风格,就是以自然、清新、仙气为特点,常在林间、溪流等自然环境中拍摄,通过服装、道具、姿势和光线等来营造松弛自然的氛围。我们走到网红树下,真就看见了年轻人以这棵大树为背景正在拍照。还别说,这棵香樟树给我一种非常美的印象,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造型,树身高大茁壮,树姿挺拔优美,树冠丰满圆润,树色翠绿如新,整体上看浑然透出美而仙的气质。无论从近处看还是从远处望,网红树自然和谐地与周围的草坪、长椅、湖光、山色还有其它绿植,共同构成一幅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画面。仔细观看,真有品不尽的韵味呢。打卡网红树,绕树轻移步。凡人易钟情,赏美东钱湖。</p> <p class="ql-block">二、拜谒佛国小普陀</p><p class="ql-block">  天过午的时候,我们到了小普陀,也有称之湖天佛国的。小普陀景区位于东钱湖中心地带,以陶公堤为轴线,沿湖分布着霞屿禅寺、补陀洞天等核心景点。在进入霞屿禅寺之前,我看见禅寺的对面有一座用白玉石雕凿成的观音菩萨塑像静立湖中。这尊观音菩萨塑像宛如从仙境降临,一袭白衣洁净无瑕,面容和善慈悲,其左手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手指舒展开来,仿佛正在宣说佛法,启迪红尘智慧,帮助众生解除烦恼;其右手持拿法器净瓶,且将净瓶的瓶口朝下,依稀在将法力、福泽洒向多难的世间,帮助众生脱离苦厄。在观音菩萨塑像的身后,近处是一座白墙黑瓦的观音阁,也称临仙阁,由一座栈桥与湖岸相连;远处是平静的湖水、远山和蓝天白云。这无疑是一幅纯净与圣洁的美丽景致,给人一种十分宁静祥和之感。我们绕过观音菩萨塑像,登临观音阁,放眼望湖,竟感觉这阔大的湖面,也圣洁无比,我反正是久望而不舍离去。</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回身走向霞屿禅寺。霞屿禅寺门前为东西走向的石板路,路的南侧有一石龟、一石兔,北侧有两匹石马。沿着石板路走向大门,大门牌匾上镌刻着“霞屿禅寺”四个大字,门两侧题有一副对联,上联为“东钱湖光水月流星环佛地”,下联为“补陀山色松青柳翠蔽禅天”。进入大门,我回头看,大门后两侧也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百步秋风十里柳松抱霞屿“,下联是”万金春雨千重云水环补陀”。我觉得大门里外的两副对联,写景十分丰满,但禅意十分不浓,应该不是太懂禅的今人所作。其实,这个坐落在东钱湖中心“霞屿”小岛上的寺庙,有着古老的历史,最初建于南宋时期。据传,南宋的宰相史浩的母亲,有去普陀山拜菩萨的愿望,但因年事已高且渡海不易,难能遂愿。史浩就在霞屿岛上仿普陀山凿建了观音洞窟即“补陀洞天”,之后依托“小普陀”建立了霞屿禅寺,供其母亲诵经念佛拜菩萨。进得霞屿禅寺,我们没走几步,就看见了右边非常耀眼的“补陀洞天”几个大字,据说这几个大字就是当年史浩亲书。我们好奇地钻进洞内,发现这个洞一米多宽,接近两米高,大约二十来米长,里面灯火通明,有三处供奉着观音菩萨坐像,据说都是南宋石刻观音。如果说这是南宋史浩为其母凿建的补陀洞天,那这个观音道场遗址保存的绝对是十分完整了。不得不说,近千年前凿成的“补陀洞天”,其历史的韵味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消失而散尽,就是今人也能感受到史浩那一片令人感动的孝心。</p> <p class="ql-block">  霞屿禅寺内有天王殿、圆通宝殿、伽蓝殿、西方船、厢房等规模较大的建筑。霞屿禅寺初建于南宋,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和永乐二十年(1422年)两次修复,宣德八年(1433年)重建,至清代废掉。 “补陀洞天”于1976年被重新发掘出来,1989年3月派比丘尼管理,并重新建造殿堂,到2002年重建完成。霞屿禅寺现有尼姑10余人,香客较多。年游客多达2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  霞屿禅寺的圆通宝殿,宏伟高大、飞檐翘壁,气度非凡,殿内正中供奉的是一尊“千手观音”,面容和善,神态慈悲,栩栩如生。“千手观音”的前面是一尊弥勒佛,弥勒佛的两侧为二童子,东为“吉祥”童子,西为“如意”童子。殿内东西墙前立有32尊观音画像,北侧墙前则立有许多佛像。在别处寺庙少见的是,在东厢房的后边,有一艘用钢筋混凝土制的大船,名为“西方船”,据说是我国仅有的两艘西方船之一。这艘船的船身二层,雕刻的十分精美,船体写有“西方船”三个大字。在甲板上有一尊佛像,面向西面。船上有四座桥即天桥、“二龙戏珠桥”、“牛郎织女桥”和“普渡众生桥”。船身还雕刻有“觉海悲航”字样,寓意众生在苦海中航行,需观音菩萨指引才能脱离烦恼,也承载着信徒对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精神的信仰寄托。介绍说,西方船象征着菩萨普渡众生的使命,暗喻佛法中的智慧与慈悲相济。传说,西方船存世很久了,历经几次修葺后成为霞屿禅寺的标志性景观,还属于“小普陀”核心建筑之一。我们从霞屿禅寺走出,又沿着湖边一边走一边赏湖景。正是太阳高挂的大中午,我们也就没有见到雾气锁岛的“霞屿锁岚”和明月照岛的“澄湖明月”等奇观妙景,说不遗憾也是遗憾,毕竟来一次不容易。小普陀上看景观,补陀洞天近千年。霞屿禅寺湖中立,普渡众生西方船。东钱湖面泛波澜,望而心静山水间。红尘最美染秋色,佛法无边光灿烂。</p> <p class="ql-block">三、参观南宋墓石刻</p><p class="ql-block">  在东钱湖东岸的黄梅山麓,有一个南宋石刻公园。据说,这是一处展现南宋雕刻艺术精华与皇家望族文化底蕴的博物馆,分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下午三点多钟,大太阳的光芒照射下来,天气热得让人心烦难耐,不过并没有丝毫减弱我们游园的一片热情。不是我吹牛,我参观过的石刻不能算少,对那些几百年近千年越千年的古石刻艺术品,总抱有非常积极、热忱的欣赏态度。进得室内,我才晓得这里的南宋石刻,并不是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那种在山壁上凿刻的神佛之像,竟是通往坟墓的墓道(通往帝陵的也叫神道)两旁摆设的石像生。石像生一般是指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和石兽等,也称“翁仲”,是王权仪卫的缩影。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南宋时期的石像生作为王公大臣陵墓前的仪卫性雕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此,我是大感兴趣的。</p> <p class="ql-block">  原来这个公园主要收集了很多南宋时期的石刻,也有少部分明清时期的石刻,共计200余尊石像生,可谓南宋历史名人墓道石刻艺术之大成。我曾经去过好几座帝陵,如咸阳的唐乾陵、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明十三陵、涿州的清西陵、遵化的清东陵等,虽然说到现在时间已经有一些久远了,但是看过的帝陵神道两侧的石人、石马、石狮子等等,在我的记忆里还很清晰,它们着实把那帝陵神道烘托的非常的肃穆、庄严,彰显着皇家不可一世的气派和神秘色彩。就雕刻技艺而言,南宋墓道石刻十分的精湛,比如文臣蟒袍上的仙鹤,大有振翅欲飞之活气;武将甲胄上的鳞片,仿佛透出凛凛之冷光……就好像这些石像生正讲诉着它们那个时代的“灿烂”和“辉煌”。</p> <p class="ql-block">  室内陈设着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石像生,基本上也是文臣、武将和动物等,更多陈列的是图片、图表和文字,介绍南宋墓道石像生的年代、地点以及墓主人的有关情况。我比较认真地观看馆内的陈列品,想要理清楚一些心里存疑的问题。据介绍,南宋石刻公园之所以建在这里,是因为东钱湖是南宋时期四位重要宰相——史浩、史弥远、郑清之、史嵩之以及其他重臣的墓园所在地,有着丰富的石像生资源。以前我对这些南宋重臣了解极少,不知道他们在南宋历史上做过什么,参观后也就略知一二。但是从其死后厚葬这一点而言,我倒是觉得正反映出他们一生图名图利之本质。要不,咋会造那么大的坟,占那么大的地,搞那么大的排场,花那么多的银两……话说回来,要是从正面理解呢,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给后世今人留下了非常难得的石刻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到室外,发现这里是仿照大型墓园而建。这墓园的环境,非常清幽,十分宁静,一派森森然也。一条顺山坡而建的墓道连接着三座大型牌坊,个个宏大气派,墓道两侧排列着文臣、武将、蹲虎、立马和跪羊等石像生。仔细观之,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的袖子都设计得又长又宽,仿佛即将触地。特别是那些武将,身型高大挺拔,双臂环抱胸前按剑而立,即威严又威武,气度非常了得。他们剑柄之上的吞剑兽图案,精雕细琢,栩栩如生。不得不说,每一尊石刻都极为生动细腻,体现出深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相对来说,东钱湖其它景点的客流量较大,而南宋石刻公园的客流量甚小,据说就是节假日客流量也特别小。我估计,这和“墓地”有着极大的关系,没什么事谁愿意往“墓地”里“跑”?尽管有人客观评价说,“秦陵兵马俑威震北疆,南宋石刻群独秀江南”。我看过后,还是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甚至还有发自内心而无以言表的震撼。人们知道,中国历代的石刻造像的珍品,或集中在佛教石窟,或集中在皇家陵园,而南宋时期的石刻独独是一个特殊的例外,却集中在南宋重臣的陵园,并以其精准的造型、多样化的形体和生动的表情,尽显独特性。有介绍,这些石刻不仅填补了我国南宋雕刻史和美术史的空白,还为考古学家研究南宋时期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些石刻的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保存完好,为世间所罕见,南宋石刻公园在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四、到访老街韩岭村‌</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晚一些时候,我们匆匆赶到了韩岭老街。昨天做“攻略”时得知,韩岭老街很有一些特色,它位于东钱湖的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地理位置优越,是宁波市的首批十大历史名村之一。据介绍,韩岭村历史源远流长,很早就有韩姓人家在这地方居住,韩岭村因此而得名。韩岭村在唐朝天宝三年(744年),东钱湖被疏浚后开始有更多人家落户,到了北宋的庆历八年(1048年),王安石任鄞州知县期间,确立在韩岭这个地方每月逢五、逢十举办集市,之后韩岭村大集逐渐形成,商业繁荣,水路四达。南宋的史浩在其《东湖游山》中,描写了当时韩岭村"渔歌樵斧声相参"的情景,可见那时就已有相当的名声了。南宋以后的元明清三朝和民国数百年间,韩岭成了宁波连接象山港的水陆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现在作为交通枢纽和转运中心的作用,已经不复存在了。</p> 韩岭老街靠东钱湖这面的村口,有一个高大的石质牌坊,作为标志告诉到访的我们这就进村了。韩岭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典型的浙东水乡古村,街道两旁房舍、店铺的传统建筑风格十分明显,多是双坡屋面,黑瓦白墙,也有一些木料装饰的外墙,还配以风火马头墙。不过,装扮的古色古香的韩岭老街,看上去有明显的新建或者新修的痕迹,比如街面的用料和平整度就无“古”可言,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到此来感受那份风雨侵蚀的岁月和凝重苍老的历史。我走在老街上,左观右看,竟然想象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那商业繁荣的乡村集市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而眼前的情景,既没有高声叫卖的喧嚣,也没有人来人往的热闹,只有不多的游客当街而行,我在不自觉中生出些许感怀。韩岭街上行,亦发幽古情。千年多变迁,老村换时空。 其实,韩岭老街的主要街道上是有水景的,清亮汪汪的水面静静地倒映着街两侧的房舍和店铺,也静静地倒映着湛蓝色的天空,这般情景让老街给我一种非常闲静的感受。据说,清澈如带的小溪环绕着全村,还不辞辛苦穿走在九曲如练的街巷里弄,让游客能够体验到古朴沧桑的老街还有一点点田园的遗风或印记。据说,韩岭老街的夜晚小吃遍街,灯火闪烁,更有魅力。可惜,我们不得不赶往宁波城南的南塘老街去吃晚饭,没有在这里进一步“深度游”。来匆匆,去匆匆,韩岭老街古色浓。东钱湖畔多故事,并未消失烟雨中。<div><br></div><div>2025年9月28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