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见我,我自去看山——湘乡市登山运动协会“登昌山+反穿铜梁山”活动纪实

寒鸦戏水

<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本次队友</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寒鸦戏水</p> <p class="ql-block">《昌山行》</p><p class="ql-block">露染秋菊灿若金,清风引路探荒林。</p><p class="ql-block">花丛浅淡竹枝深,甜酸苦辣皆是诗。</p><p class="ql-block">——队友●白云</p> <p class="ql-block">人生如登山,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每一次攀登都是对自我的超越。</p><p class="ql-block">没有什么豪情壮语,没有什么豪华阵容,也没有什么噱头把式,本周末湘乡登协把户外活动锁定在了素有“湘潭小西藏”之称的昌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昌山地处湘潭县西南部石鼓镇与双峰县井字镇交界处,周回约20公里,主峰锦鳌峰海拔755.1米,山势巍峨峻峭,形成天然屏障 。昌山之美,在于其雄浑与灵秀共生,历史与自然交融,是湘潭不可多得的生态文化地标,其主峰锦鳌峰又称灵应峰,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在这里,户外爱好者们可以尽享探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7日,周六,上午九点十五分,湘乡登协19人乘车来到了40公里外的湘潭县第一峰昌山东麓下的石鼓镇跃进组响水塘坝堤上。</p> <p class="ql-block">秋分已至,户外的号角正在吹响,正是驴友们的登山季。今日天气阴凉,盘山土石公路从水库坝堤上沿着昌山一字脊山梁蜿蜒盘旋,如蛟龙般翻山越岭,直奔大山之巅。</p> <p class="ql-block">矗立在山脊上的那一排熠熠生辉的风力发电涡轮被弥漫在高山上的云雾遮掩,了无痕迹地消失在头顶上方。目之所及的响水塘水库波光粼粼,水色碧绿如玉,四周山峦环绕,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秋日图画。</p> <p class="ql-block">在领队的带领下,大家沿着塘堤山坡上四五米宽的土石路往上走。早几天刚下过雨,地面泥土湿润松软而富有弹性,很是适合徒步行走。路旁是多人高的茂盛灌木丛,绿叶紧紧相拥,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的隔墙,穿行其中,仿佛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和生命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尽管没有太阳的照射,但因走在背风的山路上,不一会儿大家就感觉到身体发热,气喘吁吁,热汗如雨。每到一处山脊迎风口,就有一阵凉爽的山风裹挟着雾气迎面扑来,这时候让大家感觉到的就是“舒爽”二字。</p> <p class="ql-block">每行走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座风力发电塔伴着轰隆隆的巨响出现在视野中,长长的叶轮从云雾中划空而过,让人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压迫与惊悚。</p> <p class="ql-block">走到大山云雾最低临界线,由于气流扰动,在这个海拔三百多米的地方能明显感觉到风的强劲。山南是陡峭的山崖,山北是绵延起伏的群山,云雾缠绕着林木滞留在山坡中,久久不肯散去。</p> <p class="ql-block">走入云雾深处时,除了哒哒哒的脚步声、呼呼呼的喘息声与砰砰砰的心跳声,山路上听不到鸟鸣蛐吟,没有景致的变换,满眼只是一片混沌景象,此刻仿佛置身于一个缥缈空灵的神仙世界。</p> <p class="ql-block">愈往上行,雾气愈浓,没有一丝风的流动,空气仿佛凝胶一般,能见度极差,十米开外就见不到人影。我们离开大路往上攀登,终于抵达昌山之顶。山顶是一处盆地,盆地一侧有一座2米左右高的歇山顶式花岗岩寺庙遗址,这是明末僧人竹浪所建的古寺,曾为静谧修行之所,寺内保留清光绪书法家赵启霖题联,描绘“仙女拜观音”等传说。</p> <p class="ql-block">“站在昌山之巅,四周峰峦叠嶂,触手可及的不仅是蓝天白云,还有满山的青翠。在这片广袤的自然之中,人们显得如此渺小,然而正是这种渺小,更显得山的雄伟与人的壮志。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体会到一种别样的豪情与壮志。山峦连绵起伏,展现出一种巍峨壮丽的景象。”只可惜,今日大雾蔽日,我们只能以“咫尺难辨”形容这份无奈,把期待留作下一次念想。</p> <p class="ql-block">从山顶返回下方风电场时,大家已分不清方向。我们尝试着沿一旁的土路前行,渐行渐下,当从山间走到盘山公路时,路边废弃的小皮卡车让我们恍然醒悟——刚才竟围着山顶绕行下降,又回到了原来的登山路口。这般折腾,冤枉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尽管如此,大家仍是乐观,因为这段迷路的路程里,队友们摘到了秋天的毛栗子,真有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顶平缓的风电路继续前行,仍是大雾弥漫,辨不清山的方向,看不到高山大川与迎风摇曳的风车,此时我们只感觉到无拘无束,天马行空。</p><p class="ql-block">路遇风电场工作人员,他们为我们指明了大雾中前往中午休整地——顶峰村度假村农庄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顶峰村地处高山盆地,海拔420米,与昌山最高峰锦鳌峰的755.1米尚有三百余米差距。该村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行政合并至铜梁村后仍保持文化地标认同。</p> <p class="ql-block">从山脚下的铜梁水库前往这座山中盆地村落,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湘军古道,这条青石板路的入口名为石龙口,曾是官道。当年曾国藩率领湘军路过此山,苦于无路翻越,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青石板修建了这条山间小道,经双峰县井字镇通往其老家双峰县荷叶塘镇 ;另一条是后来当地政府修建的盘山公路。</p> <p class="ql-block">顶峰曹家坳瀑布被誉为“飞流直下的白色箭矢”,高100余米、宽5米,溪水从曹家坳水库流出,在巨型青石沟壑中倾泻而下,水雾蒸腾,雨后更可见9条小瀑布形成的群瀑奇观,兼具声景与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终于走出雾区,来到清朗天地间。俯瞰大山盆地,顶峰人家清晰可见,青山绿水间翠竹环绕,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p><p class="ql-block">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p><p class="ql-block">—韩愈</p><p class="ql-block">顶峰山野的秋天是狼尾草的天堂。说起狼尾草或许少有人知,但提起狗尾草大家都印象深刻——狼尾草比狗尾草高大,顶梢的花序更为繁茂,故也被称作“大狗尾草”。狼尾草的花藏在毛刺之下,不事张扬,如同刻意隐藏的情愫。</p> <p class="ql-block">已是午时,大雾刚从这里退去,狼尾草的毛刺上仍沾着密密麻麻的细小水珠,晶莹剔透,宛如镶嵌在叶尖的璀璨宝石,令人不忍触碰。蹲下身仔细端详,大家惊诧地发现狼尾草上藏着细碎的红色花蕊,娇艳羞涩,楚楚动人。若是韩老夫子再世,见此秋日盛景,定会作出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更胜一筹的诗作。</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点,大家陆续抵达顶峰度假村。这是一座简陋却别具情趣的农家四合院,远离城市喧嚣,置身高山之中,能让人尽享返璞归真的意境,这或许就是度假村生意兴隆的秘诀。</p><p class="ql-block">说起顶峰饮食,别的尚可忽略,唯有腊肉不可错过。看队友从饭桌上夹起油光锃亮的腊肉,怎能不让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钟,队伍兵分两路:小分队在度假村乘车沿盘山公路直接下到山下铜梁水库游玩等候,其余队友则沿着度假村旁的山冲水泥公路深度徒步顶峰村。这是一条闭环的陡缓结合道路,因地处偏远,九成以上的游客都不会涉足。绝大多数人乘车或徒步至顶峰,不过是看看瀑布、赏赏山色、尝尝美食便下山,从不知大山深处藏着更原始的风貌与更纯朴的乡情。</p> <p class="ql-block">公路在山谷中曲折延伸,两旁是连绵的山峰。老乡因地制宜,把房屋建在山墈边;狭长的山冲是水稻、蔬菜的种植基地;山塘里灌满山泉水,鱼儿在水中游荡,咬食塘边青草后倏然远去,荡起一圈圈水波……这便是顶峰的世外桃源,一个充满生机与神秘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是顶峰世外桃源,一个充满无限生机与神秘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来到山冲出口附近,领队带着大家绕过铜梁山顶,从山背一条荆棘丛生、灌木疯长的山路向双峰县井字镇松柏村(原扶溪村)土地冲下行。</p><p class="ql-block">已是下午三点半,天开始放晴。丛林密不透风,队友水根挥舞砍刀在前方清理路障,汗水浸透了衣衫却坚持不下“前线”,硬是将大家安然带出了林子。</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土地冲是原始狂野的大峡谷,是盛夏溯溪玩水的好去处,峡谷溪流中曾留下登协许多户外活动的精彩瞬间!这里也是湘乡虞塘河的源头——铜梁大山的山泉水从这里流出双峰扶溪,经湘乡桂花、沧泉注入赤石水库,再由虞塘河汇入涟水河。在他乡觅得自家河流的发源地,得来全不费工夫,实为一桩值得炫耀的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土地冲老乡家简单休整,老乡格外热情,又是搬凳又是泡茶,见队友被山里蚊子叮咬,还拿出自己制作的山药秘方帮忙涂抹……忙得不亦乐乎。山里人的朴实与热忱让大家倍感温馨。</p> <p class="ql-block">告别老乡,我们由西往东翻越铜梁山丫猪㘭。垭口中的两湘亭,东侧属湘潭县,西侧属双峰县,因旧时双峰隶属于湘乡,故得名“两湘亭” 。</p><p class="ql-block">该亭为全花岗岩构造,高约7米,东西两侧设拱形门洞,西门顶部嵌有“两湘亭”楷体石匾,门洞宽2.3米,亭内现存三块石碑,记载着清道光年间的维修记录及捐资人信息 。与嘉庆年间建造的湘乡山枣莲花云霞亭相比,两湘亭的麻石风化程度更甚,可推断其建造年代更早,约为明代天启年间。亭所在的古道曾是湘乡西部通往湘潭、长沙的重要通道,曾国藩家族、蔡和森等历史人物都曾途经此道 。</p> <p class="ql-block">两湘亭古道现存540级麻石台阶,其中东坡180级、西坡360级,印证了其古代重要的交通功能。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与披荆斩棘,大家体力已然透支,疲劳袭来,有队友身心交瘁、步履蹒跚。好在山坳不高,穿过两湘亭,走出石板台阶,顺着新修的土路,大家很快下到了铜梁湖边,中巴车早已在此等候众人平安归来。</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多,全体队友再度集合上车,顺着沿湖大道踏上返程。</p><p class="ql-block">晚风轻拂,暮色渐浓,巍峨的昌山、铜梁山渐行渐远。原本困乏的队友们被几句俏皮话点燃了激情,纷纷亮出手机里的微信计步数——三万四、三万七、四万……今日的步数牢牢占据着各自朋友圈的封面,自信与自豪情不自禁地写在脸上,车厢里洋溢着欢乐的笑声。正如队友白云所说:“今天的昌山行,酸甜苦辣皆是诗”!</p><p class="ql-block">★正文完★</p> <p class="ql-block">活动点评:</p><p class="ql-block">1. 本次活动强度大、路程较远,尤其是后半程行走艰难,但全体成员均能克服困难,保持团队整体行进节奏。</p><p class="ql-block">2. 队友水根服从临时安排,不怕苦累,主动充当前锋,披荆斩棘清理路障,为队伍顺利前行提供保障,其精神值得称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协秘书处</p><p class="ql-block">9月28日</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本次活动部分图视——</p> <p class="ql-block">好友留言板:</p><p class="ql-block">一、稻村渔夫</p><p class="ql-block">《灵应峰望乡》</p><p class="ql-block"> 青山绿水雾濡色,云淡风轻拂袖凉。</p><p class="ql-block">踏遍烟峦胸敞阔,灵应峰上望故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p>